• 50年代
  • 6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09
建国初期 国防科技

建国初期国防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1949新中国成立,政府把科学技术事业纳入到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科学研究、科技教育和经济产业在发展中有计划的配合,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初步形成一个大体配套的近代工业技术体系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又及时地向“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迈进。1956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出“向现代科学技术大进军”的号召,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宣布繁荣文学艺术和发展科学技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个规划所确定的57项重点研究任务、616个中心课题和12个重点项目……详细

60年代 自主创业

中国科学家自主创业

196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科学家在基本被封锁的条件下取得过一批重要的成果。例如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的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在“陆相生油”的理论指导下发现并开发了大庆油田,首创优选法并大规模地推广这种计算方法的工业应用,特别是成功地实现了原子弹爆炸、导弹发射成功和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中国科学家以及工程师在整个科研过程中,经受了思想改造的困惑、反右扩大化的伤害、三年自然灾害的困苦、苏联反目的艰难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但他们以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民族责任感实现了国家和人民的宏愿。所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详细

70年代末 恢复生机

中国科学技术事业重新恢复生机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给了中国科学技术事业重新恢复生机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确立又为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国际间的合作和竟争也随着开放的扩大而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1984年开始中国科技界进入了改革开放发展的探索时期,利用社会的需求引入竞争和流动的机制,以多种形式为社会和经济服务,将主要力量投入到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以加快中国科技自身发展的步伐,追赶迅速发展的世界科技潮流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的某些优势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面向新的世纪,当代中国科学家正在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家的贡献为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作出了重要贡献……详细

80年代 开放

863计划

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技术为中心的新的技术革命浪潮有力地冲击着全球,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创造力的发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等各方面深刻的变革。高技术及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
    实践证明,谁掌握了高技术,抢占到科技的“制高点”和前沿阵地,谁就可以在经济上更加繁荣,政治上更加独立,战略上更加主动。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小平同志亲自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详细

1990-2009 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经过广大科技人员顽强拼搏,我们取得了一批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和应用、高性能计算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基因组研究等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就……详细

  • 嵌入式
  • 通信
  • 电源
  • 计算机
  • LED
  • RFID
  • 其他
嵌入式 嵌入式产业发展研究

嵌入式产业发展研究

嵌入式技术作为IT产业新崛起的一个重要分支,正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嵌入式产业的崛起为我国从信息大国变成信息强国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发展嵌入式技术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重要契机,本文对嵌入式产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带来的机遇和引发的社会变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曾预言:嵌入式应用将是PC 和Internet 之后最伟大的应用发明,他的预言正在人类面前真实地呈现。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也指出发展嵌入式技术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重要契机。嵌入式系统正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掀起一股热潮,以惊人的速度得到应用和普及……详细

通信 TD-SCDMA技术

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20年前,中国开始引入移动通信技术;20年间,中国的移动通信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苦历程。在经过这飞速发展的20年后,中国移动通信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成为世界上移动用户最多的国家。而推动这一切的,正是移动通信技术不断的发展。纵观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模拟时期、数字时期和数据时期。
    在20年技术演进过程中,我国制定了移动通信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先买别人的设备,建设自己的移动通信网络;第二步,要组织生产国产的移动通信产品,与国外企业展开竞争;第三步,要加强科研自主……详细

电源 电源发展史

电源发展史

现代电源技术是应用电力电子半导体器件,综合自动控制、计算机(微处理器)技术和电磁技术的多学科边缘交又技术。在各种高质量、高效、高可靠性的电源中起关键作用,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具体应用。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从以低频技术处理问题为主的传统电力电子学,向以高频技术处理问题为主的现代电力电子学方向转变。电力电子技术起始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硅整流器件,其发展先后经历了整流器时代、逆变器时代和变频器时代。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带领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同时也促进了电源技术的迅速发展。八十年代,计算机全面采用了开关电源,率先完成计算机电源换代。接着开关电源技术相继进人了电子、电器设备领域……详细

计算机 我国计算机发展历程

电子管计算机--高性能计算机

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当冯·诺依曼开创性地提出并着手设计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EDVAC时,正在美国Princeton大学工作的华罗庚教授参观过他的实验室,并经常与他讨论有关学术问题,华罗庚教授1950年回国,1952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1956年筹建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时,华罗庚教授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
    我国从1957年开始研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958年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为纪念这个日子,该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详细

LED 新兴的半导体照明产业

中国LED产业发展与前景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LED产业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中国LED产业在经历了买器件、买芯片、买外延片之路后,目前已经实现了自主生产外延片和芯片。现阶段,从事该产业的人数达5万多人,研究机构20多家,企业4000多家,其中上游企业50余家,封装企业1000余家,下游应用企业3000余家。特别是2003年中国半导体照明工作小组的成立标志着政府对于LED在照明领域的发展寄予厚望,LED作为光源进入通用照明市场成为日后产业发展的核心。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的推动下,形成了上海、大连、南昌、厦门和深圳等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详细

RFID 发展历程及现状

漫漫长路

追溯历史,公元前中国先民即发现并开始利用天然磁石,并用磁石制成指南车。到了近世,越来越多的人对电、磁、光进行深入的观察及数学基础研究,其中的佼佼者是美国人本杰明 富兰克林。1846年英国科学家米歇尔·法拉弟发现了光波与电波均属于电磁能量。1864年苏格兰科学家詹姆士·克拉克·麦克斯韦尔发表了他的电磁场理论。
    在RFID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方面,国内已具有了自主开发低频、高频与微波RFID电子标签与读写器的技术能力及系统集成能力。与国外RFID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RFID芯片技术方面。尽管如此,在标签芯片设计及开发方面,国内已有多个成功的低频RFID系统标签芯片面市……详细

各领域 飞速发展

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

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是一种运用控制理论、仪器仪表、计算机和其它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实现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达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确保安全等目的的综合性技术,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软件、硬件和系统三大部分。
       我国工业控制自动化的发展道路,大多是在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进行消化吸收,然后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目前我国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产业和应用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工业计算机系统行业已经形成。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详细

  • 50年代
  • 6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新世纪
50年代 晶体管

向科学进军

1956年,我国提出“向科学进军”,根据国外发展电子器件的进程,提出了中国也要研究半导体科学,把半导体技术列为国家四大紧急措施之一。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首先举办了半导体器件短期培训班。请回国的半导体专家黄昆、吴锡九、黄敞、林兰英、王守武、成众志等讲授半导体理论、晶体管制造技术和半导体线路。在五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和南京大学联合在北京大学开办了半导体物理专业,共同培养第一批半导体人才。培养出了第一批著名的教授:北京大学的黄昆、复旦大学的谢希德、吉林大学的高鼎三。1957年毕业的第一批研究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阳元(北京大学微电子所所长)、工程院院士许居衍(华晶集团中央研究院院长)和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俞忠钰(北方华虹设计公司董事长)……详细

60年代 小规模集成电路

小规模集成电路

1962年,天津拉制出砷化镓单晶(GaAs),为研究制备其他化合物半导体打下了基础。 1962年,我国研究制成硅外延工艺,并开始研究采用照相制版,光刻工艺。 1963年,河北省半导体研究所制成硅平面型晶体管。 1964年,河北省半导体研究所研制出硅外延平面型晶体管。 1965年12月,河北半导体研究所召开鉴定会,鉴定了第一批半导体管,并在国内首先鉴定了DTL型(二极管――晶体管逻辑)数字逻辑电路。1966年底,在工厂范围内上海元件五厂鉴定了TTL电路产品。这些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集成电路主要以与非门为主,还有与非驱动器、与门、或非门、或门、以及与或非电路等。标志着中国已经制成了自己的小规模集成电路……详细

70年代 PMOS型LSI电路

PMOS型LSI电路

1972年,中国第一块PMOS型LSI电路在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研制成功。 1973年,我国7个单位分别从国外引进单台设备,期望建成七条3英寸工艺线,最后只有北京878厂,航天部陕西骊山771所和贵州都匀4433厂。 1976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所使用的电路为中国科学院109厂(现中科院微电子中心)研制的ECL型(发射极耦合逻辑)电路。70年代初,IC价高利厚,需求巨大,引起了全国建设IC生产企业的热潮,共有四十多家集成电路工厂建成,四机部所属厂有749厂(永红器材厂)、871(天光集成电路厂)、878(东光电工厂)、4433厂(风光电工厂)和4435厂(韶光电工厂)…… 详细

80年代 IC生产线

IC生产线

1982年,江苏无锡的江南无线电器材厂(742厂)IC生产线建成验收投产,这是一条从日本东芝公司全面引进彩色和黑白电视机集成电路生产线,不仅拥有部封装,而且有3英寸全新工艺设备的芯片制造线,不但引进了设备和净化厂房及动力设备等“硬件”,而且还引进了制造工艺技术“软件”。这是中国第一次从国外引进集成电路技术。第一期742厂共投资2.7亿元(6600万美元),建设目标是月投10000片3英寸硅片的生产能力,年产2648万块IC成品,产品为双极型消费类线性电路,包括电视机电路和音响电路。到1984年达产,产量达到3000万块,成为中国技术先进、规模最大,具有工业化大生产的……详细

90年代 良性循环

集成电路发展战略

1994年之前,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比较缓慢,总产量一直未能超过1亿块的规模,直到1994年产量才开始迅速上升。到200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已经由1997年不足世界集成电路产业总规模的6%o提高到2007年的8%,成为同期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1995年,电子部提出“九五”集成电路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CAD为突破口,产学研用相结合,以我为主,开展国际合作,强化投资,加强重点工程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促进集成电路产业进入良性循环。同年10月,电子部和国家外专局在北京联合召开国内外专家座谈会,献计献策……详细

21世纪 迅速发展

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建设

2000年02月,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建立“国家火炬计划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从而拉开国家7个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建设大幕;2000年06月,国务院发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18号文);2001年03月,国务院第300号令颁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2002年07月,科技部批复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软件部分)”,该专项正式启动; 该软件专项的总体目标为研制包括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中间件平台和重大应用软件在内的中国自主网络软件核心平台。该专项国拨经费6亿元。其中操作系统2.5亿元,数据库管理系统2亿元,重大应用共性软件及示范1亿元,软件技术标准体系和软件技术创新体系5000万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