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15标准是第一阶段全功能版本

  • 构成R15标准包括非独立组网和独立组网标准
  • 协同R15与后续推进的R16标准有一定协同性
  • 场景R15支持eMBB和URLLC两大场景
  • 完成R15仅规范了基础的SA网络架构 有待补充
  • 意义R15满足部分场景的5G需求 开启商用进程
R15标准包括非独立组网(NSA)和独立组网(SA)两种标准,独立组网标准的完成标志着R15标准的整体完成。R15是5G第一版成型的商业化标准,与后续推进的R16标准也有一定协同性,R15支持5G三大场景中的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和超可靠低时延(URLLC)两大场景,mMTC(海量机器类通信)场景标准如何定义还有待后续研究。

R15:确定了新的网络架构

  
  在IT化上,全软件化的核心网,实现统一的IT基础设施和调度。功能软件化、计算和数据分离是代表性的技术。传统“网元”重构为5G的“网络功能”,以“软件”的形式部署,充分发挥云化、虚拟化技术的优势。将处理逻辑和数据存储分离,更便于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动态性、大数据分析的能力。   
  
  互联网化方面,从固定网元、固定连接的刚性网络到动态调整的柔性网络。服务化架构(SBA:Service-based Architecture)、新一代核心网协议体系(基于HTTP2.0/JSON)是其代表性技术。SBA的设计是由模块化、可独立管理的 “服务”来构建。服务可灵活调用、灰度发布,实现网络能力的按需编排和快速升级。   
  
  极简化方面,极简的转发面提高性能,集中灵活的控制面提升效率。C/U分离、新型移动性及会话管理是其代表性技术。通过C/U分离一方面实现控制面集中部署/管控/优化,另一方面实现用户面功能简化。移动性管理和会话管理解耦,使得终端可以按需建立会话连接,同时针对不同的终端类型定义了多种类型的移动性管理,简化了终端和网络的状态。   
  
  服务化上,从通用化服务到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网络切片、边缘计算是其代表性技术。网络切片提供定制化、逻辑隔离、专用的端到端虚拟移动网络,是5G面向垂直行业实现服务可保障的基本技术形式。而边缘计算将网络的功能应用靠近用户部署,使得极致的低时延、本地特色应用成为可能,是5G满足如智能工厂等垂直行业业务需求的重要基础。   

5G NR无线侧四大新变化

  • 在设计上,与以往通信系统不同,通信行业和垂直行业的跨界融合是5G发展的关键之一。为满足垂直行业的各种差异性需求,并应对部署场景的多样性与复杂性,5G在帧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设计。与4G相比,5G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帧结构参数,可根据5G基础通信业务、物联网和车联网等多样化应用场景,以及宏基站、小基站等不同网络部署需求灵活地配置,通过“软件定义空口”的设计理念使无线信号量体裁衣,通过同一个空口技术来满足5G多样化的业务需求,大幅提升了5G网络部署效率。>>全文

  • 架构上,为了使组网方式更加灵活并提升网络效率,5G引入了接入网CU(中心单元)/DU(分布单元)分离的无线接入网架构,可将基站的功能分成实时处理的DU部分和非实时处理的CU部分,从而使得中心单元CU可以部署到集中的物理平台,以承载更多的小区和用户,提升了小区间协作和切换的效率。>>全文

  • 频段上,5G系统需要不同频段来共同满足其覆盖、容量、连接数密度等关键性能指标要求。因此,与4G不同的是,5G通过灵活的参数设计(子载波间隔和CP长度等),可支持更大范围的频率部署,包括6GHz以下,以及6GHz以上的毫米波频段。其中,6GHz以下频段主要用于实现5G系统的连续广域覆盖,保证高移动性场景下的用户体验以及海量设备的连接;而6 GHz以上频段能够提供连续较大带宽,可满足城市热点、郊区热点与室内场景极高的用户体验速率和极高容量需求。>>全文

  • 天线上,5G支持大规模天线以大幅度提升系统效率。大规模天线实现三维的波束赋形,形成能量更集中、覆盖更立体、方向更精准的波束。在大规模天线的架构下,波束扫描与波束管理等多个5G先进技术成为可能,网络覆盖及用户体验的鲁棒性可得到进一步地提升,实现更好的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的覆盖平衡。>>全文

中国成5G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