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报道

  • 追梦队:特等奖不是终点,追梦没有尽头

    国防科技大学追梦队由谷阳、马明和张弛组成,在宋千研究员的指导下,获得唯一的团体特等奖。其中指导教师宋千还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队员古阳获得“个人奖一等奖”。其作品“基于微惯导的人员自主定位系统”不需要导航卫星信号,也无需部署基站和数据库,仅仅依靠人员身上的可穿戴传感器,就可以实现建筑物内、城市、密林、山区等环境下的自主、持续、准确、快速的定位。

  • 大视野:“InVR大视野”改变我们的生活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团队“InVR大视野”队获得了商业计划书比赛的一等奖和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并且他们与上海南翔科技园区签订了入驻协议。他们的作品InVR(In 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眼镜是一款虚拟现实 (VR) 的头戴式显示器,也称为虚拟现实设备。带上它之后,使用者看到的是另一个虚拟的世界,通过双眼视差,会产生很强的立体感。

  • Coll Shining:应用信息技术保护人类健康

    Coll Shining团队获得了团体奖一等奖,王海鹏副教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队员金奕帆获得个人奖二等奖。其获奖作品为“基于POV的跳绳互动系统”。在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这个作品是一个点、也是一条路径,它通向我们所追求的那个理想,即能否更好的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于人类健康的保护和促进。

获奖作品展示

  • 在满足传统定量加压器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智能控制,结合高精度泵阀,设计实现一种更加便捷、告诉和精准的自动加样设备。
  • 卫星导航干扰方位识别及抗干扰智能天线的卫星信号功率低,卫星导航体制内抗干扰裕度小,我国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步入关键时期。
  • 采用POV(视觉暂留)原理将跳绳变为显示设备,打造全新跳绳概念,让跳绳闪动炫起来更健康的沟通方式。
  • 此作品针对电磁兼容测试领域的装备需求,依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装备科研计划项目,有机结合电子、信息、通信和控制技术等研制完成。
  • 过对数字影像的一系列处理,将皮下血管实时采集显示的便携式静脉成像仪的设计方案,使医生能够清晰的识别分析患者皮下8~10MM的细微血管。
  • 基于CMOS图像传感器及微流控技术的细胞检测仪是一种新式的细胞检测系统设计本着小型化,低成本,操作简单的设计,整个系统最后可以达到优盘大小 。
  • 基于高分辨率非制冷红外线热成像面阵的便携式红外夜视仪可以佩戴在使用者头部,通过采集目标物体的红外热辐射形成红外热图像。
  • 通过自有无线个域网技术将所有监控展示装置组网,在电脑端和手机端进行统一管理,同时摄像头对报警源进行实时监控。
  • 此作品采用POV和AUV双模式操作,可自动进行目标探测与定位,然后操作人员遥控完成精准排雷工作。
  • 本作品应用磁耦合谐振技术,设计并完成中功率电动汽车中距离无线充电,实现安全智能充电。
  • 该系统具备自适应频点跟踪、信道检测、定频干扰、扫频干扰、跳频干扰、自动干扰等功能,平台易于实现,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 数控智能环模修复机是一款高效率、低成本、高效率的环模修复装置。
  • DRM数字广播接收机芯片及系统是一款针对120MHz以下频段广播数字化最为成熟并且得到广泛支持的非专利性标准。
  • 以低成本的点对点组架构取代传统的总线架构,降低了面积和功耗的同时,提高系统地吞吐、可扩展性和灵活性,成为SoC技术最有发展的方向。
  • 本作品作为导航卫星定位技术的一种重要“补盲”手段,可应用于导航微像失效的环境,如建筑物内、城区、山区等场景。
  • 借助智能矿灯、无线网络以及应用软件,实现旷工由被动感知环境转换为主动,弥补检测监控系统的检测盲区,实现地面调度对井下人员位置的精确跟踪。
  • 本系统采用FPGA对光电阵列信号进行采集与信号处理,在非触摸方式下系统完成对使用者手势的初步识别。并通过WiFi与上位机连接。
  • 以全面分析水质情况为主要目的,提出一种集数据采集、处理和结果分析与现实等功能为一体的水质智能感知终端。
  • 本作品是一套以数字微镜器件为核心的基于FPGA的数字光处理实验平台,整个系统包括硬件电路和光路系统两部分。
  • 本设计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脑机接口控制的智能残疾轮椅,旨在为瘫痪残疾病患者、老年人提供辅助性的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