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电信业" title="电信业">电信业向信息服务业转型" title="转型">转型是“十一五”期间我国电信业的发展重点,在过去五年间,政府部门努力为转型创造良好环境,电信运营企业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制定、实施转型战略和措施,电信业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事实证明,电信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改善经济发展质量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虽然成果显著,但是电信业在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最近几年,电信业的增长速度已经低于GDP的发展速度,也显著低于前几年的增长速度。电信业的发展速度减慢值得深思。
深层次问题亟需解决
虽然新业务发展较快,但目前还无法成为电信运营业的收入支柱,而传统业务随着业务普及率接近“天花板”,发展潜力已经不大。电信业暂时还没有找到拉动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新业务的不断推出,电信运营业的业务替代效应正在出现,一些原有的重要增值业务收入已经下滑,比如短信正在被即时通信分流,收入出现下降趋势。
在全业务运营后,三家运营商的发展并不均衡。中国移动的收入份额和市场份额优势巨大,由于电信业的规模效应,使得中国移动在面对其他运营商时可以通过价格优势获得巨大竞争优势,客观上不利于创新。同时三家运营商不断出现非理性竞争行为,滥用价格战手段,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和行业文化。
进入2011年,随着“转方式,调结构”成为“十二五”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电信业转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目前电信业面向ICT的转型还在起步阶段,人才、研发、经营策略方面能力储备不足,这使得电信业在两化融合方面仍没有找到合适的抓手,在深度潜入生产流程方面做得不够。
同时,从全球来看,互联网对电信业的收入分流趋势明显,电信业和互联网的产业边界日益模糊,电信业面临产业链重构的问题。从微软和诺基亚联盟、谷歌和摩托罗拉联盟等例子都可以看出,将来的竞争趋势是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目前电信运营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个趋势,中国电信提出了做平台和智能管道的发展方向,中国移动通过MM取代了过去的梦网模式。通过构建能力汇聚平台,吸引优秀产业链力量构建优势生态系统,成为未来电信业竞争的不二法门。但目前电信业在能力开放上做得还不够,由于电信业的产业思维是要通过封闭的模式来保证优质的电信级服务,因此强调质量的可管可控,而在行业能力开放上做得不够,同时电信业的心态也还不够开放。
此外,电信业的公共形象管理也急需加强。在2010年,电信业面临多场社会舆论危机,从“涉黄门”到“吸费门”,体现出规模庞大的电信运营商在面对极速变化和互动性强的网络舆论环境时的不适应。同时社会对电信业的贡献作用认识不够,相反垄断企业的形象却深入人心,可实际上电信业已经是目前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之一。
内涵式增长与流量经营
前述问题正是电信业转型中出现的阵痛,欲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通过创新来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盈利模式、网络运维模式等,使电信运营企业继续朝管理方式现代化、管理思维市场化的方向转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明确电信业的市场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电信运营商还是以语音收入为收入支柱,随着技术的变更和价格弹性作用的逐渐消失,语音收入增长速度将逐渐变慢甚至负增长。而随着信息化对社会各行业渗透能力的增强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流量将成为运营商收入的整体,电信运营商将逐渐成为流量经营者;同时随着物联网和两化融合的不断推进,电信运营业将成为行业信息化和ICT的主力军;随着产业链的重构和行业互相渗透的趋势深入,电信运营业将走向内容运营业等新兴领域;此外由于我国电信运营企业都是国有企业,所有电信运营业还有公共设施业者的特征,应当注重社会效应,不能够追求暴利。所以电信业应当向流量经营者、信息化推进者、内容应用创新者、社会公共事业经营者的方向转型。
理清了定位和转型方向的问题,就应当在管理模式、企业组织结构、人才战略、技术管理等方面开始转变。
目前电信运营企业仍主要通过话务营销刺激话务量的方式扩大收入规模,组织结构也是沿袭了长久以来按专业分工的部门结构,部门信息流转速度慢,“部门墙”仍然存在,企业内部的思想没有统一。运营商要转型就需要做到多个方面协调转变,通过明确企业的公共性定位抛弃企业追求暴利的心态,建设和谐的行业环境,通过创新社会责任履行方式和企业形象传播方式,加强企业的价值传递,优化社会形象;通过调整企业的增长思路,变规模型增长为内涵式增长,调整企业的KPI指标,将KPI指标权重设置思路更多地向基层和客户感知倾斜;同时加大企业的创新力度,培育创新氛围,通过流量经营来培养新的收入增长点;通过与客户的知识共享来探索ICT发展方式,通过管理流程重整和生产流程信息化来撵动行业市场;通过整合社会外部资源和能力开放形成优势产业链,通过产业链共赢来开拓细分市场。
电信业转型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相信最终电信业将在社会的发展大潮中找到位置,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