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信与网络 > 设计应用 > RFID危险化学品运输监控管理系统方案
RFID危险化学品运输监控管理系统方案
互联网
摘要: 在健全危险化学品物流安全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天一众合针对运输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无线射...
Abstract:
Key words :

  1. 系统概述

  在健全危险化学品物流安全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天一众合针对运输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无线射频技术(RFID)、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以及无线通讯系统GPRS/CDMA技术的危险化学品运输监控管理系统,实现了危险化学品信息全程追溯,运输车辆全程监控,生产、运输、仓储系统信息统一整合,系统自动实时报警等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装温度、湿度、压力、震动等传感器的扩展应用,来保障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运输。

  2. 系统组成

  系统由无源RFID射频标签、便携式PDA、固定式读写器、电子锁及监控中心等组成。监控中心利用监控管理系统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实时监控。

  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运输、仓储公司都有各自独立的管理系统。监控管理系统在生产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和仓储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接口的基础上开发信息查询系统,实时调用查看生厂、运输、仓储各独立系统中有关危险化学品的信息。

  通过运输车上装有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模块和无线通讯GPRS/CDMA模块,在实时信息管理系统的界面显示运输车队的行驶路线。便捷式PDA、固定式读写器对危险化学品读写的状态信息以及电子锁的报警信息会实时上传至实时信息管理系统,从而达到监控管理的目的。

  3. 实现流程

  生产

  生产厂家在单件或成包的危险化学品上粘贴无源电子标签,并用便携式PDA或固定式读写器将危险化学品的信息录入无源电子标签内,包括名称、型号、数量、重量、压力、温度、生产厂商等相关的一切信息。

  运输

  运输人员将危险化学品装运上车前,使用便携式PDA对贴有无源电子标签的危险化学品进行读写,包括危险化学品装入车辆的车号、车型、车的最大载重量、司机姓名、所属公司等信息。该信息可通过PDA的通讯功能传至监控管理系统。

  使用电子锁系统代替传统的铅制封条对货物集装箱进行电子监控管理。电子锁低功耗,简单、实用、操作方便,可重复使用,经济性高,具有机械锁定与电子施封的双重功能。在途中有需要卸货时,由随车人员使用手持PDA输入电子锁的密码,解封电子锁进行装卸货物。这一动作会受到监控中心的实时监控。对于中途无需卸货的车辆,只能在到达目的地时由收货人进行密码的输入,来解封电子锁。中途电子锁有非法拆卸,会向监控中心立即报警。

  运输车辆装有GPS和GPRS/CDMA系统,行驶的路线会在监控系统的电子地图上时实显示。

  仓储

  危险化学品到达目的地时,解封电子锁。收货人员使用便携式PDA/固定式读写器进行信息读写,包括:收货公司、收货人、到货数量、有无异常问题等。监控中心的管理系统收到信息,确认安全收货后,即完成此次运输监控过程。

  4. 系统功能

  危险化学品信息全程追溯

  从生产、运输到仓储整个过程对危险化学品途经的每个环节,通过便携式PDA或固定式读写器的读写录入,将信息实时地传送至监控中心。

  运输车辆全程监控

  运输车辆的行驶位置、路线在监控中心的电子地图上实时显示、实时更新,便于管理人员对车辆的即时调度。

  统一整合生产、运输、仓储系统信息

  信息查询系统可使用监控中心的访问权限对生产、运输、仓储公司独立的管理系统进行运输的危险化学品信息查询。可将其数据信息进行对应整合,为监控管理提供制定计划和决策的数据分析和与实时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比对。

  实时报警

  电子锁被违规打开或损坏时,监控中心会即时收到报警信息。

  可预先规定化学危险品运输车辆的行驶路线,若发生路线偏移, 监控管理系统自动报警。

  监控系统在显示运输车辆行驶路线的同时,会得到车辆行驶速度的数据,一旦监测到超速,系统自动报警。

  运输人员通过便携式PDA对即将装车的危险化学品进行信息录入时,监控中心会得到装车的单件或成包的危险化学品重量和运输车的最大载重量信息时,系统会自动判定运载是否超重,超重则系统报警。

  其它功能

  系统管理:可设置和修改系统各种运行参数,调整系统运行状态。

  统计报表:根据需求定制开发各种报表,便于统计汇总。

  权限管理:可采用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设置,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5. 功能扩展

  在运输车辆上加装对危险化学品的温度、压力、倾斜角度及是否泄漏等传感器,在将要发生危险情况时,通过GPRS/CDMA可将其信息传至监控中心及时报警,预防事故的发生。

  在运输车辆上加装震动传感器,如车辆发生碰撞时会及时报警给监控中心,尤其是重大事故,现场人员已无法求救时,传感器的自动报警便于救助人员尽早赶到现场进行救援。

此内容为AET网站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