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Internet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嵌入式系统接入网络。然而,大部分嵌入式系统都是作为B/S模式中的应用服务器,必须随时对客户机的请求做出回应,要求具有较强的实时性。mC/OS-II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个开放源码实时操作系统,具有移植性好、可裁剪、可固化的优点。将mC/OS-II引入网络嵌入式系统,既可以实现系统的实时性要求,同时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易于调试程序。
图1 系统硬件结构框图(点击图片放大)
图2 系统TCP/IP协议部分程序流程图(点击图片放大)
系统硬件设计
本系统设计中采用美国Cygnal公司生产的集成混合信号SoC芯片C8051F020,其内核与8051兼容。当它工作在最大系统时钟频率 25MHz 时,峰值速度可以达到 25MIPS。C8051F020除了256B的内部 RAM,还另有位于外部数据存储器地址空间的 4KB的 XRAM,以及64KB可在系统编程的 FLASH 存储器。因此,它有足够的RAM空间用于存放1500B的以太帧,以及μC/OS-II中再入函数的模拟栈。C8051F020除了有标准8051的端口( P0、P1、P2和P3)外,还附加4个端口(P4、P5、P6和P7),内部还有很多的功能器件。
系统的硬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网卡芯片使用台湾 Realtek 公司生产的RTL8019AS。在系统中用到的网卡地址为十六进制的0300H~0310H,因此,C8051F020的P7口采用复用方式与RTL8019AS的数据/地址线相接,网卡的SA8脚则直接与高电平相接。C8051F020的 P5.2与RTL8019AS的复位端相连,用来复位网卡。RTL8019AS则外接一个隔离LPF滤波器,通过RJ45接口接入以太网。多个单总线温度传感器DS18B20共享一条总线,由 P3.0口进行控制。
系统软件实现
TCP/IP协议实现
介质访问层主要由以太网控制器 RTL8019AS来实现,其数据通信协议采用IEEE802.3 标准,只处理接收地址与本机物理地址相符或为广播地址的以太帧,并只对ARP、IP数据报进行处理。
网络层实现IP、ARP和ICMP 协议:IP 数据报的首部保留 20 字节的基本控制信息,每个IP数据报包含一个分片;实现完整的ARP 协议;对于ICMP协议, 只实现 ICMP 中类型号为 0 ,代码为 0 的 Ping 应答协议。
传输层实现TCP协议。在系统中,TCP 协议只用于支持 HTTP 协议,由于在连接时一直处于被动服务的状态,因此在设计中省去了SYN - SENT 状态和CLOSED状态,让它一开始就处于 LISTEN 状态,来监听客户端的连接请求,避免了主动打开的操作,可更高效地服务于客户机。而当服务器发出数据报时,系统并不存储,只是记录下该数据报的状态信息。由于系统中数据传输量少,滑动窗口可设置为一个固定值(1 500 字节 )。
应用层实现HTTP 协议。现场监测设备与用户的交互式数据交换通过 HTTP 协议来实现,HTTP在端口80上使用TCP的服务。系统TCP/IP协议部分程序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uC/OS-II对TCP/IP协议及温度监测的实时管理
uC/OS-II在C8051F020单片机上的移植
uC/OS-II的移植,要求所用的C编译器支持混合编程,在这里选用 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由于uC/OS-II是可剥夺的实时操作系统,任务随时会被另一任务中断,一段时间后再可以运行。为了防止在任务切换过程中相应数据被破坏,mC/OS-II中使用了大量的可重入函数。在KEIL C51中,Cx51编译器为再入函数生成模拟栈,通过这个模拟栈完成参数传递和存放局部变量。根据再入函数所采用的编译模式(SMALL、COMPACT、LARGE),模拟栈可以位于片内或片外存储空间。对于本系统,模拟栈对RAM空间的要求较大,故选用LARGE模式。可直接利用芯片上集成的XRAM(4K),无须另外扩展外部数据存储器。通过配置STARTUP.A51文件进行设置:
XBPSTACK EQU 1 ; //选用LARGE模式
XBPSTACKTOP EQU 1000H ; //设置再入栈栈顶指针
在移植过程中主要完成对以下五个文件的修改:与CPU相关的文件OS_CPU_A.ASM、OS_CPU_C.C、OS_CPU.H和与应用相关的文件OS_CFG.H、INCLUDES.H。
其移植过程在这里不是重点,下面简要介绍与应用相关较紧密的部分设置。
0S-CPU.H:
#define OS_CRITICAL_ METHOD 1 //中断方式1
#if OS_CRITICAL_METHOD == 1
#define OS_ENTER_ CRITICAL() EA=0
//关中断
#define OS_EXIT_CRITICAL() EA=1 //开中断
#endif
OS_CFG.H:
OSTimeDlyHMSM()函数使应用程序无需知道延时时间对应的时钟节拍数,直接按小时、分、秒、毫秒来定义时间,方便对任务运行时间进行管理。
#define OS_TIME_DLY_ HMSM_EN 1
//允许使用函数OSTimeDly HMSM()。
由于每个嵌入式监测系统可以同时与多个PC机连接,向不同用户提供信息,因此可在OS_CFG.H头文件中定义一个包含各种连接信息的结构变量。当TCP报文到时,使用连接状态信息检查是否与已存在的连接相符,如果不存在则建立新的连接。这种处理可以使嵌入式监测系统同时处理来自同一或不同PC机的连接。
typedef struct
{
INT32U ipaddr;
INT16U port;
INT8U timer;
INT8U inactivity;
INT8U state;
char query[20];
} CONNECTION;
在ARP协议部分,嵌入式系统将收到的IP数据报的物理地址存放在一结构变量中。如果是向同一PC机发送数据报,不需要再次发送ARP请求就可得到目的主机的物理地址,减少了建立连接的时间。
typedef struct
{
INT32U ipaddr;
INT8U hwaddr[6];
} ARP_CACHE;
在其中设置每个嵌入式系统的MAC地址、IP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地址。
uC/OS-II中任务创建及优先级设置
C8051F020的XRAM做输入/输出数据的内部缓冲区,RTL8019AS内部的16K SRAM做单片机的外部数据缓冲区,存储输入/输出以太帧队列。这样C8051020就可以采用查询方式读取以太帧,并有充足的时间处理数据。由于输入帧的大小不定,同时在ARP数据报发送或接收时,输出帧必须存在输出缓冲区中,因此,输入/输出数据缓冲区在C8051F020的XRAM中使用动态分配,由KEIL C51 提供的malloc()和free()函数完成。网页存储于单片机的FLASH存储器中。当嵌入式系统向PC机发送网页时,先将网页从FLASH存储器中取出放入XRAM,再根据用户请求进行整理后放入RTL8019AS的SRAM,并发送到以太网上。
作为网络服务器,C8051F020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服务器向一客户机发送ARP查询分组后,如果在0.5秒内未收到ARP响应分组,则重发。
2) 如果TCP连接在0.5秒内未被激活,则调用初始化断开连接程序,防止两个TCP之间的连接处理长时期空闲。
3) 为了控制丢失数据报,TCP在规定时间(0.5秒)内如果没有收到确认包 ,就重组这个包并发送 ,这样不需要占用存储区来存储包。当收到客户机接收到信息包的确认报后 ,就断开连接。
uC/OS-II对系统的管理是通过对任务的管理来实现的。它把整个程序分成许多任务,每个任务相对独立。然后在每个任务中设置超时函数,一旦任务的延时时间到,任务必须交出 CPU 的使用权。根据需要,系统中创建了5个任务,设置如下:
任务1:OSTaskCreate(eth_ arive,0,&mystack1[0],4);// 查询RTL8019AS,是否有以太帧到达。
OSTimeDlyHMSM(0,0,0,500);// 延时0.5秒
任务2:OSTaskCreate(arp_ retran,0,&mystack2[0],5);//重发ARP分组
OSTimeDlyHMSM(0,0,1,0); // 延时1秒
任务3:OSTaskCreate(tcp_ inact,0,&mystack3[0],6);// 初始化断开连接
OSTimeDlyHMSM(0,0,1,500);// 延时1.5秒
任务4:OSTaskCreate(read _temp,0,&mystack3[0],7);// 读温度值
OSTimeDlyHMSM(0,0,2,0); // 延时7秒
任务5:OSTaskCreate(tcp_ retran,0,&mystack3[0],8);//TCP数据报重发
OSTimeDlyHMSM(0,0,2,500);// 延时2.5秒
结语
将网络功能嵌入到温度监测系统中,可在网络中接入多个节点,每个节点连接多个单总线传感器,以此实现真正的多点温度监测,以满足用户的需要。由于DS18B20是单总线温度传感器,本身的温度测量有些延时,因此在传输温度数据时需要几秒钟的等待时间,但对整个系统的影响不大。采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mC/OS-II,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有利于用户的管理和对温度的实时监测。
用户可以利用广泛存在的以太网资源,通过浏览器直接访问节点,提高系统的开放性和互操作性,降低监控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监控运行维护效率。因此,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嵌入式网络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