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信与网络 > 业界动态 > 芯片业桥头堡之战:谁能率先打通计算与通信

芯片业桥头堡之战:谁能率先打通计算与通信

2011-09-19
来源:Sina

  乔布斯退隐、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惠普去PC化……全球科技产业在最近一个月大事迭出。但另一场静悄悄的战争或许更为惊心动魄,那就是芯片业的变局之战。

  偶然中的必然,芯片业的桥头堡之战在9月14日点燃。

  芯片宣战日

  这一天,微软推出了Windows8,不仅仅因为它是跨平台的操作系统、有数百项重要更新,还在于它首次正式与ARM战略结盟,摆脱了历时20年的Wintel联盟。这也意味着长期在手机芯片市场耕耘、占据约90%市场份额的ARM,借此直捣英特尔最为稳固的PC老巢。

  同在这一天,英特尔举办了其年度最重要的IDF秋季大会,并出人意料地与Google结盟,宣布Atom处理器将专门针对Android进行优化,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微软“背叛”的反击,也是英特尔在平板和手机终端市场久攻不下之后的一次豪赌。英特尔从IT进入通信,最终选择Google作为伙伴,可以说是与诺基亚结盟失败后的一次更大尝试。

  也正是在这一天,英伟达(NVIDIA)宣布其全部四大处理器品牌都将支持Windows8。作为基于ARM架构的一员猛将,NVIDIA Tegra将继续猛攻英特尔主导的笔记本市场,并巩固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市场的优势;而基于x86系统的多个GPU产品也将继续猛攻英特尔占据优势的传统PC市场,比如游戏领域表现优异的NVIDIA GeForce。英伟达从IT转向通信,成为高通、德州仪器的对手;立稳脚跟后,又从通信向IT芯片霸主英特尔反攻。无怪乎英伟达CEO黄仁勋说,“英特尔在移动时代已经落在了后面,英伟达的唯一对手是高通。”

  被太多人视为对手的通信芯片老大高通,也没有满足于在通信行业的位置,而是使出了撒手锏,其最近发布了移动处理器Snapdragon路线图,包括计算能力堪比低端电脑CPU的2.5Ghz四核Snapdragon,这一产品可能在2012年初就会面世。这也意味着,高通所擅长的通信芯片计算能力有可能压倒英特尔的灵动,英特尔和Google的结盟是否已经显得太晚尚未可知。

  如果说9月14日是一个宣战日,传统IT巨头和传统通信巨头已经摆好了阵势,而芯片无疑是这场战争的桥头堡。

  一旦主角到位,配角就会各显神通;一旦产业板块地震,震中和整个地震带都将被迫联动。

  还是在9月14日这一天,通信业巨头Broadcom宣布,将斥资37亿美元收购下一代网络半导体供应商NetLogic微系统公司,交易预计将于2012年上半年完成。这也意味着一直进行“传统”通信芯片领域开发的Broadcom将加强4G方面的实力,以应对高通不断增强的竞争。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首先就是因为高通的实力不断增强,其主要对手不得不通过兼并,先强化自身在通信产业内的竞争力。在此之前,德州仪器花费了65亿美元收购国家半导体,无疑也是为了强化自身的防守实力——这也意味着传统的芯片厂商数量正在迅速缩减,行业越来越成为巨头之争。

  除了兼并与收购之外,一些厂商也追求以变求胜,以创新求胜。此前一周的9月8日,Marvell宣布推出Marvell PXA 1800系列单芯片LTE“全球制式”通信处理器。这块芯片能同时支持FDD LTE、TDD LTE、WCDMA、TD-SCDMA、EDGE等多个标准,实现无线宽带下的全制式单芯片接入,其推出速度超过了行业预期,反应速度上超过了高通。

  还有多少时间留给英特尔?

  当我们看到在整个移动通信产业链上,微软、苹果、Google正在争夺操作系统话语权的时候,“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诺基亚的Symbian、惠普的WebOS、英特尔寄予厚望的MeeGo,乃至RIM的黑莓……都很快被边缘化了。

  这种现象在芯片行业也不遑多让。ARM、英特尔、高通、德州仪器、Marvell等巨头们激烈战斗的时候,首先受到损害的就是一些小的芯片厂商。数据也显示了这一点,根据半导体行业协会预计,2011年全球芯片产业约增长5%,2012年增长3%,约为3300亿美元。但是,高通、英特尔和ARM的业绩都增长50%-100%不等,而大量小型芯片厂商却批量退出市场,体现了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在这种大背景下,真正的变数在于,ARM代表的以通信为主轴的“轻阵营”与英特尔为代表的“重阵营”的终极对决何时正式开始?这次桥头堡争夺战中的胜负又将如何左右未来的战局?

  笔者认为,ARM阵营的优势有三:第一,ARM传统的低成本、低能耗、低开发难度还会较长时间内保持,而能耗等问题将是未来竞争的核心;第二,ARM自己只进行设计,不进行芯片生产和加工,从而能够和高通、英伟达等形成更为完整的产业链,综合竞争力正在超越英特尔的个体竞争力;第三,微软最终采用ARM方案,恐怕将是一个重大的筹码,将战火从通信领域引入PC领域,英特尔如果不能在Atom上有巨大改进,将面临极大挑战。

  而英特尔的核心优势,主要在于它强大的计算能力和传统的市场地位,依然在PC和服务器市场占据优势。当Wintel联盟解体之际,Windows8开始将自己变为一个轻系统,这也让英特尔的计算优势正在失去着力点。

  因此,从趋势看,英特尔正在全面处于守势,它正在为过去十多年在通信芯片领域的犹豫不决、战略反复付出代价——这种代价有可能比微软在移动操作系统领域的失误还要严重。毕竟,Windows8的出现给微软带来了绝地反击的机会,也初步赢得了市场的喝彩,而英特尔和Google的合作,是否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Atom又是否能自我革命呢?

  单从出货数量上看,市场已经“分而治之”。ARM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终端、游戏机等多种用途设计的芯片去年约供货超过60亿个;而英特尔的供货量为3.2亿个左右,其中大部分面向个人电脑和服务器。当然,二者的价格有着巨大的差别,从而让英特尔依然有良好的收入和利润,但是,未来呢?

  除了数量之外,还有成本差距背后隐含的巨大想象空间。传统的Wintel联盟中,CPU+OS的成本高达200-250美金,而Android+ARM只有几十美金,这种巨大的差距主要是因为ARM的计算能力还不够,但正如前面数据所显示的,2.5G的Snapdragon、轻薄版的Windows8可能最终会大大缩小这种计算能力上的差距,在用户体验上趋同。

  市值风向标似乎已经揭示了这一点。截至9月15日,英特尔的市值约为1100亿美金,PE只有9.8倍;德州仪器市值320亿美金,PE约10.6倍;高通的市值约为890亿美金,PE约为20倍;ARM市值130亿美金,PE则高达88倍……市场投资者看好ARM和ARM阵营成长性的形势一目了然。

  传统的IT阵营和传统的电信阵营互相渗透的过程中,芯片领域的桥头堡之战虽然不是生死决战,但是却可能具有风向标的作用,谁先打通通信与IT的壁垒,谁就可能取得未来的霸主地位。

  (作者为中兴通讯品牌总监)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