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宽带+IP化重塑NGN
2009-06-09
作者:来源:全球IP通信联盟
互联网已经打破电信网的围墙,而3G带来的高速移动带宽又在改变着互联网的业务模式。因此,在网络的持续演进中,移动性加宽带再加IP化已经成为下一代网络NGN最明显的特征。
“从过去以软交换和IMS为研究重点,到现在整个业界将研究重点转向NGN的业务应用层面,关注NGN是否具备开放的业务环境是当务之急。”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长赵慧玲日前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举办的“2009全球下一代网络发展论坛”上表示。
走向开放
NGN的研究和发展已历经数载,然而NGN的试商用一直没有取得太大的突破。例如,日本NTT于2008年3月开通NGN网络,在其上向用户提供高速下载、SaaS等业务,计划首年发展80万用户,然而一年下来,仅仅拥有37万户。
原因很简单,网络的的发展从来不是单纯靠技术就能驱动的。
“如果没有市场化行为的推动,很多技术都会陷入停滞状态。因此,要推动整个网络的发展,还要从电信业务的发展趋势出发。”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总工程师续合元向记者表示。
互联网成熟的业务模式则为电信网的经营带来了很多的借鉴经验。互联网由于采用开放的架构,可在其上灵活地开展各项增值业务。因此,运营商如果还仅仅限于在封闭的网络中提供类似于互联网业务,将逐步失去主动权,甚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不可避免地沦为管道。
在中国移动研究院网络技术研究所所长魏冰看来,未来的网络肯定是一个全方位的开放体系,具备全方位的融合能力。她表示:“如果网络不具备开放的体系,运营商在面向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提供业务和面向未来的ICT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市场中将没有竞争力可言。”
构建下一代业务网
目前,由电信运营商作为电信业务网的唯一经营主体的时代已经过去。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科技委主任蒋林涛表示:“业务网的经营主体将多元化,社会将广泛参与业务网的建设和运行,这是大势所趋。”因此,“共存、互赢是未来经营性业务网的主要经营模式”将成为下一代业务网的核心。
在他看来,构建下一代业务网可遵循三条生成路径。首先是多业务平台,可利用IMS构建业务平台,所有的业务都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来生成;其次,建立为数众多的功能单一的业务系统,提供开放API为第三方开放,第三方业务经营者可以使用这些开放API的业务系统任意组合出为数众多的业务;最后,建设公用可经营业务的业务环境,借助经营性的业务网需要共性业务模块,构建完整的、新型的、可经营的业务网。
事实上,我国运营商也已经开始了构建开放的移动互联网的尝试和实践。例如,中国电信在接收C网后,提出“双中心模式”,其中一个中心是运营商,另外一个则是合作伙伴。这个模式代表着希望在未来的移动互联网经营上,与产业链各方开展多角度合作,实现产业链共赢。
“相比于目前行业内几乎单向的SP管理模式,双中心模式将提升SP在合作中的地位。”中国电信相关负责人表示。
IPv6不是唯一归宿?
在业界看来,下一代互联网一定是朝着IPv6的方向发展。然而,蒋林涛认为,IPv6只是IPv4的一个升级版本,除了地址空间扩大,其他功能和性能上与IPv4网相比,没有本质的提高和进步,因此IPv6网络只能与IPv4做同样的事情。
中国电信广东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徐建锋也向记者表达了相同的观点,“IPv4到IPv6,只是从32位地址升至128位地址转变,并不能称为下一代互联网,正如同电话号码从7位升至8位,并不能称为为下一代电话网。”
据蒋林涛介绍,现有互联网向未来互联网的技术演进方式大致有“改良”、“整合”和“革命”三种思路。“改良”思路,即以IPv6技术为代表。这种思路认为,考虑到现有互联网的巨大存量,可以利用新技术对现有互联网进行修补,以满足互联网的社会化应用对其不断增长的各种需求。
“整合”思路认为,对现有互联网技术直接进行零敲碎打式的修补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但对互联网进行彻底革新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面对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应当寻求一个介于零星修补和彻底革新之间的折衷方案,即做系统性的、大范围的、整体性的修补。
互联网本身是一种重叠网(O-verlayNetwork),因此,在现有体系架构的基础上,可以仍然遵循重叠网的思想,在互联网承载层之上、应用层之下增加一个垫层、系统性地在这个垫层中实现承载层中个性化和应用层中共性化的功能,在尊重互联网现实存量的基础上让互联网更加健康地持续发展。
“革命”思路认为,无论是零星的修补还是系统性的修补,只会让互联网的发展负担更重,现有的互联网体系架构都已经无法承担未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任,因此需要确定一个长期的目标,设计全新的互联网。目前新型互联网体系架构的研究正逐步成为一个全球性研究热点,各种新思路、新技术不断涌现,如麻省理工学院的FARA模型、加州大学的I3网络、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GENI计划等。
“这些新型的互联网体系架构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且,从本质上说,这些新型的互联网架构采用的也是分组技术。互联网的开放性和简洁性已经充分验证了分组技术的可行性,因此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数据分组技术以及以数据分组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将是可以看得见的未来采用的主流技术。”徐建锋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