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信与网络 > 设计应用 > 非接触卡贴超越传统支付在城市一卡通的应用
非接触卡贴超越传统支付在城市一卡通的应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IC卡服务中心
沈海杉
摘要: 引言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目前对许多行业造成相当的影响,移动支付在城市一卡通应用是一个发展的趋势,随着城市一卡通涉及的行业应用逐渐的增加,移动支付能够给使用者带来越来越丰富的应用体验。但是目前,在政策环境尚未明确,市场使用习惯尚未完全形成,市场集成NFC功能的终端数量有限的条件下,一个无需复杂的产业间合作流程而又能够满足当前移动支付迫切需求的产品方案就倍受期待。一、移动支付概述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MobilePayment),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以手机为主)设备对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帐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移动支付中所涉及的移动终端
Abstract:
Key words :

        引言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目前对许多行业造成相当的影响,移动支付在城市一卡通应用是一个发展的趋势,随着城市一卡通涉及的行业应用逐渐的增加,移动支付能够给使用者带来越来越丰富的应用体验。

        但是目前,在政策环境尚未明确,市场使用习惯尚未完全形成,市场集成NFC功能的终端数量有限的条件下,一个无需复杂的产业间合作流程而又能够满足当前移动支付迫切需求的产品方案就倍受期待。

        一、移动支付概述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Mobile Payment),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以手机为主)设备对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帐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移动支付中所涉及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具备无线通信功能的PDA、移动PC、或者其它可移动的设备等等。

        整个移动支付价值链包括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比如银行,银联等)、应用提供商(公交、校园、公共事业等)、设备提供商(终端厂商、卡供应商、芯片提供商等)、系统集成商、商家和终端用户。

        移动支付是一种结合了电子化货币、身份验证、移动通信与移动终端的崭新业务,可以使用户随时随地享受多种服务。非接触式芯片式移动终端钱包业务是一项以移动终端为载体,将非接触式CPU卡应用结合于SIM/UIM卡、SD卡等,以卡、阅读器、点对点三种应用模式,实现移动支付、行业应用、积分兑换、电子票务等多种应用的服务产品。

        移动支付包括近距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方式:
        ? 近距支付--用如手机等移动终端刷卡的方式坐车、买东西等;
        ? 远程支付――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在线支付方式,实现方式为短信、WAP、手机客户端等。

        二、城市一卡通和移动支付的融合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目前对许多行业造成相当的影响,移动支付在城市一卡通应用也是一个发展的趋势,随着城市一卡通涉及的行业应用逐渐的增加,移动支付能够给使用者带来越来越丰富的应用体验。城市一卡通和移动支付的相互融合和渗透,能够带动从城市一卡通运营商、直到商户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会带来相应的利益,是“城市一卡通运营商”和“商户”双向的利益共同分享的结果。

        移动支付技术目前存在基于13.56MHz的非接触技术的双界面CPU卡、NFC、SD卡方案和基于2.4GHz的RF-SIM卡方案等四种支付手段,各有各自技术的特点和在应用衔接上的优缺点,作为建设事业IC卡的主管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已经就统一移动支付在城市一卡通中的技术、产品、服务及应用模式,综合有关行业专家、应用单位及通信运营机构的意见和建议,编制了《城市一卡通手机支付应用白皮书》,白皮书就城市一卡通系统中移动支付的技术模式及应用提出了指导意见。

        众所周知,城市一卡通系统现在采用的载体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基于13.56MHz的非接触式CPU卡,城市一卡通已经在公共交通、公共事业缴费、数字社区、园林风景、门禁、停车管理等应用领域迅速推广开展。目前,城市一卡通涉及的行业应用领域也是移动支付业务所大力开拓发展的重要领域,城市一卡通将是移动支付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和应用载体,为实现和现有城市一卡通系统基础设施的无缝兼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13.56MHz的这一技术标准应成为城市一卡通领域的相关移动支付的技术标准。

        三、思索推广中的移动支付

        目前,“移动支付”在我国已经从起初的概念发展成为了整个产业链中最热门的话题。而随着国内移动支付应用的推广,也衍生出了许多壁垒和问题在阻碍着其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首先,技术的多样性和标准的不统一,产业链内合作力度不强,造成移动支付不能形成规模性的发展;
        在我国,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逐渐形成了如下的三种运营商业模式:
        ? 以移动运营商为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
        ? 以银行(支付服务商)为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
        ? 以第三方应用提供商(比如公共交通运营商等)为主体的移动支付模式。

        发展和推广过程中,无论是移动运营商、银行还是第三方应用提供商,都希望在支付产业链中处于强势,技术的多样性和标准的不统一,虽然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技术选择,但是造成各种模式的移动支付各自为战,不能形成应有的合作力度,在短时间内不能获得规模性的发展,这样就严重阻碍了移动支付的发展。

        其次,消费支付习惯尚未养成;

        在国外,之所以移动支付发展较好,得益于用户对于移动支付方式的消费习惯已经被培养起来,传统的银行业务不足以满足消费者对消费自由度、便利以及节约时间的需求,所以移动支付应用得以迅速发展。

        在我国,移动支付的领域和消费群体较窄,主要应用领域为商业应用、行业应用以及娱乐应用,目前针对的客户群体主要为商务客户、企业客户以及时尚的青年用户。

        所以,目前移动支付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思索与改进,对于使用移动支付应用的用户来说,要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增加用户的可接受程度。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要为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提供更加简单、方便的支付环境和服务。所以,重中之重的任务是需要加强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应用提供商、芯片、互联网、安全等多个领域的高度整合,采用合作的方式来实现资源的共享,达到优势互补,更快更好地创建更优越的支付环境,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高效运转。

        因此,在目前国内政策环境尚未明确,市场使用习惯尚未完全形成,市场集成NFC功能的移动终端数量有限的条件下,一个无需复杂的产业间合作流程而又能够满足当前移动支付迫切需求的产品方案就倍受我们的期待,特别是值得我们的运营商,以及使用用户的期待。

        四、非接触卡贴的移动支付方案
   
        作为全球知名的智能卡产品、系统和服务的提供商,捷德公司适时推出了非接触卡贴这个产品。

        非接触卡贴是一种基于智能卡的理想的非接触支付设备,它可以配置为城市一卡通、预付费和会员卡形式,支持安全的非接触式交易,除了符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规范或银行领域的PBOC规范之外,还可以直接同现存的支付终端机具进行通讯,并提供快速的非接触交易、降低交易过程中的能耗。与市场上其它的移动支付技术相比,例如:NFC手机、手机SIM卡、手机外置配件为应用载体的技术,非接触卡贴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可以有效促进多个领域简单融合的首选产品。

        首先,非接触卡贴可以方便地贴到任何外壳上面,你只需要把它从标准的ID-1/CR80卡基上取下贴到最终设备上即可,从而避免了持卡人在书包或者钱包里外到处找卡的麻烦。它还与绝大多数手机和PDA兼容且易于使用,这就使诸如手机或PDA设备等个人设备可以轻松转变为一个非接触支付设备,为其打开了简单、直观、灵活的支付渠道。换句话说,使用非接触卡贴,通过手机的简单一“刷”,我们可以轻松地搞定从乘坐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到去园林、商场购物、吃饭等等日常消费,再到门禁、看电影等众多服务,而最为令人兴奋的就是,整个过程不需要对手机、POS机、刷卡机等设备做任何更改。

        其次,任何应用提供商都可以独立地发卡。应用提供商并不需要强制和手机运营商或电信运营商鉴订合作协议,卡片的生产和个人化过程也完全与现有的生产设备兼容,这就大大地简化了发卡流程,也降低了项目推广的难度,所以可以方便地用于公共交通、银行、电信、票务、购物、门禁、娱乐、公共事业等行业。

        此外,企业用户还可以为非接触卡贴设计各种精美的图案和精致的包装,将企业的Logo、标语、广告等内容印在卡表面,赠送给客户以维持良好的关系,让它随时随地陪伴客户。再或者,当企业举办积分换礼品的活动时,作为礼品,非接触卡贴时尚的外观和实用性能给用户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另外,用户还可以定制一些个性化的图案以满足特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综上所述,非接触卡贴在保证了安全的同时,无疑是一种便捷、精美、易于使用和推广的非接触移动支付方案。

        五、结论

        近年来,中国各地均在推行市政交通城市一卡通的应用,其应用已经渗透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公共交通、公用事业缴费、数字社区、园林等小额支付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城市信息化水平。移动支付做为城市一卡通应用系统的一个新兴载体,必成为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尽管移动支付在城市一卡通领域中刚刚起步,但我们确信它在确保现有IC卡系统架构、业务规则及技术体系不变的条件下,移动支付将为城市信息化高速发展提供极大推动力。

此内容为AET网站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