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隐忧“灼伤”光伏 四川太阳能电池出口量增价跌
2012-02-03
2011年,受欧债危机、“双反”调查等外部因素以及产能过剩、行业混乱等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全国光伏产业受到较大冲击影响。据成都海关昨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四川太阳能电池出口量大幅增加了71.4%,但出口均价却下跌了超过三成。
成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四川出口太阳能电池170万个,价值4亿美元,分别较前一年增长71.4%和19.7%;但太阳能电池出口均价为每个234.3美元,下跌了30.1%。
数据显示,欧盟、加纳和澳大利亚为四川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出口市场。2011年,四川太阳能电池出口欧盟136.8万个,大幅增加67.7%;出口加纳9.4万个,上年仅为0.1万个;出口澳大利亚9.1万个,猛增2.6倍。上述三大市场占四川同期太阳能电池出口总量的91.5%。
三大隐忧 制约光伏产业发展
“与前一年相比,2011年四川太阳能电池的出口量增长超过七成,但总价值却只上升了不到20%,显示出利润率的明显下滑,光伏产业需要克服的困难并不少。”成都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产能过剩、产业亏损面持续扩大、原料和市场受制于人是光伏产业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
2011年,受欧债危机、“双反”调查等外忧与产能过剩、行业混乱等内患的双重影响,中国光伏产业遭遇“严冬”。从去年初以来,在美上市的10家中国光伏企业市值大幅缩水,幅度最大的超过90%,总市值蒸发27亿美元。
赛迪智库光伏产业研究所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国内光伏行业利润率从139%下滑到20%,1/3的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目前,我国在建项目多晶硅总数逾20个,总投资额超过700亿元,行业产能过剩隐忧凸现。
此外,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上游多晶硅产业的提纯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7大厂商手中,全球的多晶硅料供应基本上被垄断;太阳能电池终端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其中,西班牙、德国等的光伏安装量占全球安装总量的六成多。虽然我国光伏产品的产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但产业链上下游“两头在外”的格局使得我国光伏制造厂商在产业链中处于承担风险较大、但利润较低的环节。
行业洗牌正在加速
去年三季度,国内接连出台利好光伏政策,上网统一电价,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提出力求解决终端需求不足的困局。
此前,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指出,中国光伏行业的洗牌整合过程要持续3―5年。
“从目前来看,国内光伏行业洗牌期很可能将比3―5年的观点来得更早更快,因为相当部分的企业根本挺不过几年的时间。”四川中汉太阳能董事长李少春认为,在行业重新洗牌的过程中,两类光伏企业将从中脱颖而出,“一类是能够覆盖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龙头企业,另一类则是真正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