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业界动态 > 中关村20年创新之路(上篇)

中关村20年创新之路(上篇)

2009-09-22
作者:来源:千龙网

    20年前的春天,国务院批准成立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园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

 

  20年后的今天,中关村科技园区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中国“硅谷”,美国《时代周刊》曾把中关村评价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摇篮,致力于培养中国的比尔·盖茨,并将带领中国进入信息时代”。

  的确,20岁的中关村像一个活力四射的青年,富有朝气、富有创造性、富有生命力;

  20岁的中关村像一个敢想敢为的青年,勇于创新、不惧风险、志在领先;

  20岁的中关村像一个充满使命感的青年,引领着中国的创新之路。

  上篇

  创造历史 点燃创新梦想

  30年前,“中关村”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还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但30年后的今天,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不断推进,“中关村”3个字已经浓缩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符号,中国创新精神的一种象征,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品牌。

  中国新技术革命的摇篮和心脏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精神的鼓舞和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影响下,北京中关村地区一大批科技人员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传统观念的影响,陆续走出大院、大所、大学,“下海”创办科技企业。

  1980年10月23日,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工程师纪世瀛、崔文栋等7名科技人员在中关村创办中国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其目标是探索在中国的条件下发展类似美国硅谷和128号公路的“技术扩散” 模式,建立中国的科技特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关村陆续出现了以“两通”、“两海”为代表的科技企业群,逐渐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最早出现在中关村的科技企业不要国家投资,不要国家编制,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技、工、贸”相结合,突破了中国长期以来科研由国家统办统包,科技与经济脱节的旧格局。“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出现立即在全国科技界、经济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很多人把“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称为中国新技术革命的摇篮和心脏。专家认为,这条街所发生的一切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关系重大,这条街创造的观念、模式以及文化将直接和间接影响中国21世纪的进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关村的创新和发展。198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组总结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形成和发展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1988年5月10日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由此中关村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园区和中国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区。

  1999年5月,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北京市政府和科技部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并要求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这是国务院继上世纪80年代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90年代开发上海浦东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北京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五年上台阶行动纲要》。

  2005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提出要做强中关村,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勇往直前,与时俱进,跨越发展。同年,国务院出台支持做强中关村的8条政策措施,并在第二年批准对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新的调整,最终形成了“一区十园”的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

  20年时光荏苒,20年风雨兼程,中关村已经从当年的几家零星小店发展到2007年的2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近百万从业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近万亿元的世界知名高科技园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创造了中国科技产业历史上多个第一:

  中国第一个“下海”创业的科研人员,中国第一次在美国纳斯达克用中文签名的人,中国第一次把声音带入联合国总部讲坛的科技园区代表……

  中国内地第一个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民营企业、中国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机构、第一家科技成果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中国自然人与外商合资的企业……

  全球首个3C融合标准、世界上第一剂非典疫苗,奥运史上第一次采用的中英双语同步实况显示系统、中国第一台电脑、第一个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第一台汉字打字机……

  20年来,中关村不仅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一个发源地,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中关村的创新是全方位的,它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中关村的先行先试,其目的就是不断探索我国激发自主创新活力、实现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路径和方式。

  20年实践证明,中关村不仅燃亮了中国的创新梦想,而且已完成了从中国科研中心向中国创新中心的转化。

  技术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围绕国家战略、首都发展和改善民生,中关村科技园区以企业为主体,研发出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新技术、新产品,创造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标准。

  中关村企业先后获得1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关村承接的863项目占全国的1/4, 973项目占全国的1/3。在信息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生物技术和清洁技术等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研发成果,标志着中关村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汉字激光照排、联想汉卡、中文搜索引擎技术奠定了我国信息化应用的基础;龙芯、星光、众志等自主知识产权芯片和集成电路制造重大装备改写了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史;曙光超级计算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制造十万亿次以上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TD-SCDMA使我国第一次拥有了在全球通信领域的话语权;“闪联”标准成为全球首个3C融合标准;非典疫苗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人用禽流感疫苗的研制与发达国家同步;蓄热式燃烧、脱硫脱硝、高压变频等节能减排技术每年为国家节约数百万吨标煤;生物膜污水处理、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高温超导线材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一批中关村企业参与了“神舟”飞船和“嫦娥”探月工程的技术研发;一批解决方案在国家的电子“金字工程”、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核电站建设当中应用;六大类100多项自主创新产品应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又好又快

  20年来,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40%。在过去的20年里,中关村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88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为14亿元,2007年超过了9000亿元,占全国54个国家高新区的1/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600亿元,相当于北京市GDP的18%。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中关村科技园区已经跻身世界科技园区的前列。

  据统计,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5%,高出全国企业平均水平约4个百分点。在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等重点领域形成国内优势产业集群。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收入均占全国的1/4。自主知识产权操作系统、信息安全、重点行业应用软件等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每年技术交易额占全国的1/4以上,其中60%以上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目前,中关村的研发、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等高技术服务业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中关村总量的一半左右,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向高技术服务业转型。

  数据显示,中关村已经连续4年新增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00家以上,目前年收入超亿元企业总数已超过800家。截至2007年年底,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06家,累计融资额近1000亿元。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分析报告认为,中关村符合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后备资源条件的企业已突破400家,其中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超过200家。这意味着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企业开始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园区和企业的投资价值受到境内外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和青睐。

  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活跃着三支创新大军,分别是以联想、方正、中星微电子为代表的2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40多所高等院校,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为代表的130多家科研院所。此外,这里还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各类孵化器50余家、大学科技园14家,以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为代表的技术中介机构上千家,企业自发设立、自主管理、职业化运作的新型协会组织超过30家。

  近年来,中关村三支研发大军开始相互合作,在中关村演绎了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的协奏曲:一批企业与大学院所成立联合实验室;3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企业开放,提供研发检测服务,并挂牌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由企业牵头、围绕核心技术和标准成立的产业技术联盟达到22个;形成了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园、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等10多个产业特色明显、集聚效应突出、创新活跃的国家级专业园和产业基地。

  正因为有了这种以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基础,依托强大的科技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专业服务资源,以创新型企业、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为代表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关村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协同创新的转变。

  协同创新使产学研各方取得了共赢。启明星辰公司是园区一家留学生创办的、专业提供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的民营企业,该公司与中科院高能所网络安全实验室开展项目合作,提前几个月完成了预定的各项指标,并形成了专利等知识产权,为企业赢得了进入市场的先机,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北邮网络与交换实验室携手天元网络公司在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大型和复杂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工程技术、网络管理测试技术等方面长期开展合作,以联合创新成果,共同向国际电信联盟标准组织提交了9项国际标准文稿并被采纳,同时,天元网络公司又将标准和成果应用到市场化产品中,实现了技术创新的产业化、社会化良性发展。

  中关村开放式的协同创新还形成了一些新兴产业的整体突破。如著名的闪联产业联盟推动了IGRS标准的国际化步伐,是国内标准建设中产业化步伐进展最快、取得成果最多的标准组织。到目前为止,闪联已经拥有发明专利200余项,闪联成员企业已经推出了闪联电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投影机、打印机、手机、DMA等20余款基于IGRS的产品。闪联产业联盟涵盖中国信息和家电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要企业,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组织,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大,我国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美国、以色列的企业积极申请加盟,截至2008年3月,会员数已达107家。而以大唐电信为核心的TD-SCDMA产业联盟的成员目前已经达到58家,覆盖了TD-SCDMA产业链从系统、芯片、终端到测试仪表的各个环节,完整的TD-SCDMA产业链已经形成并能够满足大规模商用的需要。专家认为,TD-SCDMA将成为未来国内第一大3G网络品牌。

  创新创业人才快速集聚

  20年来,中关村形成了对海内外优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业人才等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吸引机制、培养机制和流动机制,中关村已成为中国创业最活跃、高素质人才最集中的区域,涌现出以柳传志、王小兰、邓中翰、李彦宏、冯军为代表的一批创业者,培育了以联想、方正、用友、神州数码、同方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技术品牌企业,许多科技人员在中关村这片沃土上成长为创业投资家和企业家。

  据统计,近年来,中关村每年新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每年新增高素质人才就业岗位4万个,实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到2007年年底,中关村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5万人,比上年增加15.8万人,同比增长19.95%,与2002年相比翻了一番。其中,博士1.1万人,硕士6.8万人,大学本科31.8万人,大学专科18.4万人。全年中关村企业接受应届大专以上毕业生2.9万人。至此,中关村企业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到58.1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1.2%。

  在这支人才队伍中,有很多回国创业的留学人员。截至目前,中关村累计吸引海外留学人员9800人,创办海归企业4200家,从业的留学人员近1万人。海外留学人员不仅带来了技术、人才、资金,还带来了丰富的国外从业经验和创业理念,他们的大量回归加速了中关村的国际化进程,中关村的海外留学人员群体已成为中关村最具自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中坚力量。

  先行先试的改革实践取得突破

  1988年,国务院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率先试验了以税收优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政策,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2000年,北京市制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开始探索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建立市场经济的局部环境。近年来,中关村围绕吸引和集聚创新资源,把改革推向深入,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法制建设、工商登记注册、投融资、信用体系建设、知识产权、股权激励、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产权制度、人才培养和引进、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试点工作。特别是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国证监会、科技部的支持下,开展了“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报价转让”的试点;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开展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和高新技术企业集合发债试点;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监局启动了中小企业信用贷款试点。

  先行先试的改革实践在中关村逐渐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科学民主,与时俱进”的中关村理念,“勇于创新、不惧风险、志在领先”、“自主创新、民族品牌、产业报国”的中关村精神,哺育、滋养了中关村几代企业家;“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成为推动中关村自主创新的强大动力;“科技创造财富”的中关村价值观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中关村率先肩负起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使命,自主创新、中国创造已成为中关村的灵魂和精髓。

  中关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创业文化是中关村凝聚力、创造力和生产力的重要源泉,构成了中关村的文化软实力。正是这种人文精神,推动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孕育形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改革探索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经过20年艰苦创业,中关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从科技人员自筹资金“下海”创业发展到大批“海归”携国际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国际资本回“村”创业;从计算机的汉化技术发展到主导创制国际标准;从单一企业的独立创新发展到联盟和集群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从“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试验探索发展到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深层次改革;从当年的“电子一条街”发展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品牌。

  中关村20年创新之路,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引领创新 改变百姓生活

  利用PC摄像头上网视频聊天,使用手机上的和弦音、MP3、拍照功能,直接用笔在电脑或者手机屏幕上写字、发短信……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些似乎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你是否知道,这些给人们带来无限便利和乐趣的高科技产品的核心技术,绝大多数都来自中关村。

  20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创新,发明并生产了大量的科技新产品,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引领中国信息化发展方向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中关村一直是中国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发祥地和风向标。

  1987,方正集团的国产激光照排系统走向市场并得以迅速推广应用,在中国掀起了“淘汰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印刷技术革命。

  1993年11月4日,我国第一台(联想)586电脑由联想集团推出。

  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实现与Internet的TCP/IP连接,从而开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务。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

  1995年,中关村诞生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从此中国的普通百姓开始进入互联网。

  1998年,中国首家大型分类查询搜索引擎搜狐横空出世,开启了中国互联网门户时代。

  ……

  进入新世纪,中关村更是诞生了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以及新的服务形式,不仅让普通中国人真切感受到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更将中国人的生活从此带入了信息时代。稍稍留意一下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电子产品,从高清电视、手机、MP3、笔记本电脑到各种软件、芯片,很多民族品牌都产生于中关村。

  中星微电子的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占据同类产品60%的国际市场份额;畅讯信通公司研制出核心路由器交换芯片,打破了跨国公司在该领域的垄断。此外,还有“龙芯”系列、CPU系列、林林总总2000余款芯片构成的“中国芯”战略工程,结束了中国电脑有脑无芯的时代;联想、方正、同方三大品牌台式PC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在40%以上,笔记本电脑达25%以上;东方通占有国内中间件市场20%的份额,与IBM、BEA两大国际巨头三分天下;新浪、搜狐是中国领先的门户网站;百度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瑞星、江民、金山成为我国防病毒软件的三大品牌……

  在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中,无论是电子政务领域,还是金税、金卡、金关等重大行业信息化工程,无论是涉及国家信息安全的关键领域,还是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中关村的企业作为重要的技术服务提供商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山、共创公司提供了政府办公软件,方正、美髯公、慧点等公司提供电子政务系列服务,以用友、神州数码等公司为企业量身定做企业信息化系统,密安、天融信、启明星辰等公司为用户提供从加密机、网络安全整体保护到防入侵与预警等不同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安全技术产品与服务,东方通、中关村软件等公司提供了中间件软件产品,人大金仓、神航舟等公司提供了国产数据库产品,中科红旗、凯昊鹏、中软等公司提供嵌入式软件,还有大批系统集成商也集聚在中关村。总之,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所有主要领域,中关村企业几乎无处不在,并且可以提供从低端到高端完整的技术体系和整体解决方案。

  科技奥运创新圆梦

  2008年,北京举办了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作为奥运史上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届奥运会,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倾倒全世界的长达145.5米的美妙“画卷”,还有被张艺谋团队称为“碗边”的“鸟巢”顶部492米的环形屏幕,创造了奥运史上影像时间最长、屏幕尺寸最大、数字特效应用最多的纪录。开幕式上巨大地球仪上色彩斑斓、变幻多姿的画面也令人称奇,而创造这些奇迹的正是中关村的高科技企业。

  不仅仅是开幕式,在此次奥运会上,中关村科技园区近80家企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熟可靠的技术和产品应用于2008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建设、信息通讯、洁净能源、环境保护、服务保障等领域。其中,联想、搜狐、亚都、水晶石、歌华特玛捷、首都信息、爱国者理想飞扬、新奥特等8家园区企业成为北京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和供应商,获得奥运会的标识使用权。这些企业占国内外全部64家奥运赞助企业的12%,占北京地区的67%。同时,奥运工程带动了康比特、水晶石、碧水源、泰宁科创、天银地热、利亚德、科诺伟业等一批园区企业成为国内行业龙头。

  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创造了奥运史上的多项第一:新奥特公司是第一个电子中文翻译服务供应商,该公司的中文显示图文系统技术打破了历届奥运会单一英文显示的历史,第一次采用中、英双语同步实况显示;搜狐公司是第一个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亚都公司是第一个空气加湿净化器独家供应商;首信公司是第一个多语言服务供应商;爱国者理想飞扬公司是第一个语言培训服务供应商;航天科工海鹰集团公司的火炬燃烧技术使奥运火炬第一次登上世界最高峰。

  中国高科技企业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伦敦奥运会甚至已经瞄上了这些企业。据了解,伦敦奥运会有关组织方有意帮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幅美轮美奂的“画卷”设计者水晶石公司参与伦敦奥运会的竞标。巴西里约热内卢奥申委已经邀请水晶石公司为其提供申奥的视频技术服务。

  实际上,中关村企业诸多奥运科技成果不只是体现在奥运会上,也逐渐开始在奥运后的日常生活中推广和产业化,将使科技更加贴近人们生活。如智能交通技术已经在我国十几个城市开展大规模应用;雨水回收利用、污水处理等在奥运场馆单独区域应用的技术,将应用到生活小区的建设当中;TD-CDMA技术在北京奥运会大范围应用之后,已在全国10个城市试商用,让人们生活在“数码”世界中:“科技奥运”甚至还能让人们大饱口福,为迎接奥运北京蔬菜学会用健康无公害的方式培养了很多品种特殊而且健康的蔬菜,经过奥运的严格考验后,北京市民很快就有机会吃上新鲜的“奥运菜”。

  清洁技术产业助力和谐发展

  2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关村倡导绿色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促进了园区经济、社会、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以实际行动实践着科学发展观,以发展成效体现着科学发展观。

  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从事清洁技术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及科研机构近2000家,其中,园区清洁技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占全国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的45%、1/3和40%。为了推动各种资源的集成、协作和配套,中关村科技园区组织园区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关村城市污泥无害化产业联盟、中关村清新空气产业联盟、中关村新能源(热泵、太阳能)技术应用联盟、中关村资源节约与能源管理服务产业联盟、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污水处理再利用联合体、生态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联合体等,形成创新集群。

  经过20年的积累,中关村科技园区在空气环境、污水处理、新能源、高效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的技术产品,一些自主创新的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也有一些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太阳能真空集热管技术产品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受到国际广泛关注,该产品已远销德国、比利时、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而另一项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平均节能率可达30%,预计每年可节约3000万吨以上标煤,可为企业带来300亿元以上的经济效益。2006年该项节能技术进入欧洲市场,已在瑞典最大的钢铁公司SSAB取得燃料节能合同,与其他一些国家开展节能技术的合作也在洽谈中。

  近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清洁技术产业飞速发展。2007年,中关村清洁技术产业销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35%。清洁技术产业在园区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从2001年的2.2%上升到2007年的11%,从而成为中关村继通信设备之后的第二大产业,是中关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关村清洁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为我国的节能减排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服务,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利德华福公司的大功率高压变频器平均节电率30%以上,每年为国家节煤70万吨,减少废气排放约20万吨,减少粉煤灰排放约12000吨,市场占有率近30%,连续4年居国内市场第一。碧水源公司的污水资源化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处于国内第一、世界前三水平,能够一步到位同时解决污染排放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是国内采用MBR技术从事污水资源化的龙头企业。清华阳光公司参与起草的《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和《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太阳能集热器》两项国家环保标准已颁布,该公司在国内安装的太阳能热水系统累计超过300万平方米,每年节约的能源相当于276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15万吨。嘉博文公司的餐橱垃圾处理技术不仅可以彻底消除城市久禁不止、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泔水油”、“泔水猪”的现象,而且可以利用处理物生产出高质量的复合化肥和饲料,变害为宝。嘉博文公司是目前在该领域惟一成功引进国外技术并且结合国情消化吸收核心技术的企业。

  目前,中关村正以中国政府制定的相关法律为依据,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通过燃煤锅炉改造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绿色照明工程、热泵技术应用工程等10项重点工程的示范应用,积极探索中国清洁技术发展模式,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持续向前发展。

  专家认为,中关村成立20年来,一直引领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未来20年,中关村将引领中国清洁技术产业的发展。

  关注民生 关爱生命

  “中关村的企业家要创造财富和利润,但也要为社会和民族进步承担责任和义务”——很多中关村企业家都把这当作自己的目标,他们“关注民生,关爱生命”,自主创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并开始造福普通百姓。如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研制出全球第一支SARS病毒灭活疫苗和国内第一支甲乙肝联合疫苗,并与美国、英国、瑞士等国家同步研制出人用禽流感疫苗。目前,科兴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研制的人用禽流感疫苗顺利完成Ⅱ期临床试验,疫苗对人体安全有效。同时,科兴公司通过承担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2000万支防治流感大流行疫苗的产业化”项目,初步具备了大流行流感疫苗的生产能力,从而为我国应对流感大流行提供了科技支撑。

  中关村早已是全国疫苗研发、产业化的重要基地,整体技术水平也在全国占据领先位置。例如,万泰药业的戊型肝炎疫苗已申请多项国际发明专利;百泰药业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属国家一类新药;天坛生物的乙肝疫苗占全国产量的48%以上,在麻腮风三联疫苗、Vero细胞纯化乙脑疫苗产品上也在国内市场占垄断优势。除疫苗领域之外,中关村在诊断试剂领域聚集了实力较强的企业,形成了一定产业集聚,万泰、中生北控生物、九强生物、金豪等都在国内同行业中居于前列。中生北控生物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生化诊断试剂公司,万泰公司在血液筛查(血站)系统诊断试剂的总占有率排名全国第一。此外,在2003年检测试剂的批报统计中,万泰、金豪、耀华、吉比爱4家就占全国艾滋病(HIV)检测试剂产量的45%,占全国丙肝(HCV)检测试剂产量的近1/3.

  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迅速向灾区提供了大量的先进实用的应急技术和产品,为抗震救灾做出了贡献。信威公司地震发生当天就派出技术人员赶赴灾区现场,利用企业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cWiLL无线宽带接入系统,在最短时间内为灾区救援提供稳定的通讯保障,通过语音、视频、数据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升灾区的应急通信支撑能力。京迈为信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制了“志愿者赈灾信息交互平台”系统并迅速投入使用;北京太空板业股份有限公司将太空板装配式住宅产品及建造技术无偿捐献给灾区重建;万泰生物药业公司捐赠了一批价值100万元的血液筛查和传染病诊断试剂;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的TW-6000系列CODcr水质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调往灾区用于震后水源检测,以确保灾区人民饮用水正常,防止暴发传染性疾病。

  回首中关村20年发展历程,可以深切感受到是改革开放给中关村注入了无穷无尽的活力。20年来,中关村人始终以发挥中关村引领创新的龙头带动作用作为自己最神圣的使命。进入新时期,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引领中国创新的龙头,中关村提出了未来20年发展的重点任务:创造一批提升国家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促进首都发展、国际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技术集成度高、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强的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和壮大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和世界品牌。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