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意饮“头啖汤”的京信通信
2012-05-21
“当有人问我们京信为什么会选择TI,我们的回答是:因为TI给了京信包括FAE在内很好的支持,使我们的产品能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赢得市场。而且,我们感觉和TI很多时候是一种朋友的关系。京信与TI的合作,真正是一个共同成长,合作共赢的过程。”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集团研发中心总监助理窦伟
虽然已过去了三十多年,但华南理工大学的“50177”班,至今仍为华南理工大学的莘莘学子们所津津乐道,因为在这个1977年入学的无线电技术专业班级里,有着太多让人如雷贯耳的企业家名字:TCL总裁李东生、康佳总裁陈伟荣、德生电器总裁梁伟、创维总裁黄宏生,七喜电脑集团董事长易贤忠,以及今天我们要提到的,京信通信主席兼总裁霍东龄和京信通信副主席兼常务副总裁张跃军。
创业另辟蹊径,开拓中国直放站市场
根据2011年8月24日的最新消息,京信通信2011年的中期收益达25.4亿港币,较去年同期上升了27.1,自2003年起京信就以每年36%的复合增长快速发展,公司目前在广州科学城设有总部研发基地,在南京、美国弗吉尼亚及加利福尼亚分别设有研究所。不仅如此,京信在亚太、欧洲、北美、南美设立了近10个海外分支机构,在中国内地设有30余个分支机构,而其位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基地,更是拥有面积达40,000余平方米的标准通信设备制造厂房。
广州科学城总部及研发基地
广州开发区生产基地
此时的辉煌不禁让人回想起彼时1995年10月霍东龄与张跃军携手创业,以及1997年成立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的情景。90年代中后期,恰逢中国电信市场呈喷发之势,本土力量应运而生,“巨大中华”声名鹊起,京信抓住这个时机,经过两年调研,将业务锁定在了生产移动通信的外围设备。那个时候,公司所拥有的资产,不过是位于广州市郊一处租赁的废弃营房,以及十几名员工。
小企业冲击庞大的移动通信市场,无异于“蚂蚁撼大树”,但幸运的是,京信从一开始,就找对了无线覆盖的切入点——直放站市场。当然这其中,也经历了从模块到整机、打败国外竞争对手、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等等一系列艰苦的奋斗过程,之后逐渐赢得市场,得以蓬勃发展,到2000年收入更是猛增到2个亿,开始了高速增长期,2003年顺利在香港上市。
创新推出数字直放站和美式创富商业模式
创新无疑是保持高速增长的基石。随着各种信号传输手段纷纷从“模拟”转向“数字”,京信从2002年开始启动数字微波研发项目,直放站数字化也被列入了当时京信的未来发展设计思路中。
运营商的“工兵行动”、“深耕行动”强调质量,例如移动现在整改,就强调用抗干扰性能更好的数字类产品。“我们早在2006年,就开发出了当时国内领先的数字化GRRU产品,其中也使用到了TI的一款多样性混合信号接收处理器。目前该类产品在我们无线覆盖类业务的营收中,所占比例很大。”京信人员介绍道。
除了有形的创新无线设备产品,京信的成功还缘于一个隐形的创新商业模式。事实上,在早期与运营商的合作中,京信就针对运营商开创了被海外媒体评价为“睿智的美国式创富”的前所未有的“一条龙服务”商业模式,将勘测、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等一并打包出售,从而减少了客户的管理维护环节,并降低了客户的现金流和库存空间。
现在,服务仍然在京信业务中占有很大比重。京信不仅是设备商,还是一站式服务商,从设备、到施工、再到物业谈判。会从方案到施工到采购选型一路到底,完成交钥匙工程。在国内,京信有覆盖到地市一线的市场人员,能为运营商提供更优质快捷的服务。
觅得下一碗‘头啖汤’
大家都知道“头啖汤”好喝,但企业发展的关键,是要有眼光,知道从哪里找到“头啖汤”。从早期的直放站市场开拓、创立“一条龙服务”模式到最早推出数字直放站产品,京信总是能够先别人一步。那么未来,哪些产品还会继续为京信带来飞跃式发展?京信下一碗的‘头啖汤’在哪里?
“未来,会走向认知无线电!”如果直放站只放大信号,不增加容量,当城市布网密集后,直放站的市场就会逐步萎缩。但如果京信直放站能够自动识别、认知周围环境,另外能够通过增加信道容量,为客户提供更低的接入成本,通过企业级的Femto产品就能支持做到这点。这个产品可以通过各种网络线如电话线等,不只是光纤,安装非常灵活,同时具有自适应的能力。它也将成为京信的下一个里程碑产品。”
TI于我们,更像是一种朋友的关系
办公室内,一群由美国人和中国人组成的团队正在进行激烈的讨论;办公室外,则是京信负责人焦灼地等待。十分钟后,办公室大门打开,率先走出门的TI销售人员微笑着,向京信人员做出了胜利的手势。这是08年的一个场景,也是京信与TI合作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缩影。
“当时这个事件给我的印象很深,那是我们与TI就一款时钟芯片价格的谈判。在双方交换意见后,TI的负责人请我们给他们十分钟的时间进行考虑,十分钟后,大门打开,生意拍板了。”京信研发中心总监助理窦伟笑着回忆道,“之前,我们从没有接触过这么有效率的半导体公司。”
“TI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当时确实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记得那个时候为了这个项目,TI的几个高层,包括全球No.2号的人物,都曾经来到京信跟我们进行非常真诚的沟通,这也让我们感觉到,TI跟京信很像,都是实干型企业,因此大家的沟通也非常顺畅。”窦伟说。
京信与TI的合作过程,一直是促进双方共同成长,合作双赢的过程。TI希望京信多推出基于TI产品的应用类型,而京信也希望能从TI那里得到FAE在内更好的支持,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感觉和TI很多时候是朋友的关系。”窦伟真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