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设计业整合势在必行 政府需加强引导
2009-12-21
作者:赵建忠
相比全球IC设计业,我国的IC设计业在经济规模、产业能级等方面差距甚大。国内IC设计企业应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之下,加快重组整合的步伐。
自从全球第一家Fabless公司于1982年诞生以来,Fabless灵活的经营模式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始终维持着高于全球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增长率;尤其是Fabless的杰出代表如Qualcomm、Broadcom和NVidia,近年来已雄踞全球20大半导体公司之中。据市场咨询公司ICInsights的相关报告,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之下,世界半导体产业为负增长,全球Fabless的增长率却在15%左右。
全球IC设计产业集中度提升
如今,全球Fabless业在产业经济规模、产业能级和企业集中度等方面与10多年前相比已有了巨大的变化。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就是业界的重组和整合。我们从1997年与2007年全球前10大Fabless公司排名的对比即可见一斑。
1997年全球前10大IC设计公司,在2007年,除两家专注FPGA的Xilinx、Altera外,其他8家都已不在前10名之内。从变化中我们可看出3大特点:
1.产业的上上下下、重组和整合频繁。如1997年第一的CirrusLogic。其成立25年来,业务是以模拟电路为主,对象是PC、音频和节能等领域的信号处理组件,但其低功耗产品并不强,故市场竞争力难以匹敌TI等IC巨头。所以,在2007年跌至42名,营收竟从1997年的8.8亿美元,下降至1.8亿美元。又如1997年排名第四的SunMicrosystems,该公司是UNIX操作系统和Java技术的发明者和倡导者,也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自己生产微处理器、电脑系统以及操作系统的公司之一。但是,该公司在与微软于企业级的操作系统之争中逐渐衰退,已被甲骨文公司收购。
2.全球IC设计业的经济规模和企业能级远远超过10年前。在1997年,全球IC设计业的产值仅为77.2亿美元,而到2007年增为46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9.4%。另外,在前10大企业的能级方面,1997年第一的CirrusLogic营收只有8.8亿美元,而2007年位居第一的Qualcomm高达54.95亿美元。
3.产业的集中度明显提高。2007年前10大IC设计公司的营收总和达283.39亿美元,相比1997年的40.67亿美元,也提高了6倍;且它们营收总和占整个IC设计业总营收的比重从1997年的52.6%增长到2007年的61.6%。
IC设计业重组整合势在必行
自1986年我国第一家以设计自有IC产品为主的设计公司(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成立以来,在截至2008年的22年间,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已发展到500家左右;产业经济规模也从2000年的11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235.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1%。2009年上半年,在我国半导体产业同比下降26.9%的状况下,IC设计业仍同比增长9.7%。
但是,相比全球IC设计业,我国的IC设计业在经济规模、产业能级等方面差距甚大。下面我们以2007年世界和国内IC设计业的对比数据来反映其基本面。第一能级由各自前1-4家的企业集群形成。国内的这一能级企业销售收入是10.79亿元到14.61亿元;同期,世界Fabless业第一阶层的能级是34.50亿美元到54.9亿美元。第二能级由各自第5-第10家的企业集群形成。2007年,国内的这一能级企业销售收入为4.57亿元到8.78亿元,同期,世界是12.7亿美元到28.3亿美元。
国际上,1亿-10亿美元的Fabless公司是属第三能级,1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才算有规模的公司,才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为此,国内IC设计企业必须提升自己的能级,尤其使国内第一能级的企业的经济规模进入10亿美元以上的俱乐部。如果我们不加强业界自身的重组和整合,在今后的3年到5年中,在我国近500家IC设计企业中,大多数会显得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无足轻重,一些具有相对优势但整体运作出现问题、甚至资金链断裂的IC设计企业,完全有可能被国外企业低价收购,也可能销声匿迹。所以,我国IC设计业的重组和整合,必然被提上议事日程。
多种因素使整合难以推进
从上述世界IC设计业在10年间的变化可知,企业的重组和整合的目的无非是两种:一是,通过业务重组,剥离非核心业务,将增长乏力或者对整体利润率贡献式微的业务剥离出去或单独运作;二是,通过整合,以增强现有产品线,抢占热点市场和新兴市场。目前,我国IC设计业界重组和整合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风险投资者对IC设计业不像前几年那样钟情。因为今天IC产品的首期研发投入已不是两三年前的500万美元,而是2000万美元及以上,加上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价格下跌越来越快,这让风险投资者顾虑重重。
2.业界“重组和整合”的能力不足。在我国IC设计业界,一些成长性好的企业大多是境内外风险投资公司投资成立的企业,目前发展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如展讯、中星微和炬力等虽已在美国上市,销售额突破1亿美元,但要在国内“整合和重组”其他IC设计企业,有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大部分民营企业目前资金短缺,企业根本没有力量来考虑“整合和重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创始人对资本比较畏惧,怕被“吃掉”。
3.体制和机制存在问题。虽然在我国的IC设计企业中出现了如“中国华大”的重组,但由于在体制和机制上没有从通过并购剥离非核心业务、增强核心竞争力出发来进行“并购和重组”,所以,难以形成产值10亿美元以上的世界级的IC设计标杆企业。
4.“重组和整合”资本的渠道不通畅。因为我们的大多数IC设计企业处于起步期或成长期,政府背景的风险投资、国内金融机构和国内大整机系统企业的投资部门对本土IC设计业的信任还没有建立起来,对IC中小企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承受风险的意识还比较差;此外,国内创业板虽已启动,但政策环境还不完善,渠道还不够通畅,一时难以满足我国IC设计业现阶段对“重组和整合”的需求。
政策应为整合提供帮助
在IC设计企业“重组与整合”过程中,国家政策也应该予以支持:
一是要完善国内创业板的政策环境。目前,国内创业板的推出对IC业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促进,但要积极完善创业板市场,尤其是要解决诸如具有海外资本背景的IC设计公司的股份结构的改造、性质的认定及操作时间过长问题。
二是要建立多元化资本市场。在目前的世界经济大背景下,我国IC企业到美国上市的门槛将越来越高。实际上,到国外上市并非我国IC设计企业发展的唯一途径,并且,能够成功实现境外上市的企业毕竟只是少数,政府应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多元化资本市场环境,为我国中小IC设计企业“重组和整合”提供优质的融资服务。
三是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针对我国IC设计业的阶段特征,制定和完善针对性更强的“重组和整合”政策,积极支持电子信息领域大企业及系统厂商对国内相对优势的IC设计企业进行并购。此外,还应该扩大国内具有条件的IC企业的用汇自主权,支持它们收购国外研发机构,成为极具竞争力的IC设计公司。
来源:《中国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