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电源技术 > 业界动态 > 我国风电产业“产能过剩”属瓶颈性过剩

我国风电产业“产能过剩”属瓶颈性过剩

2010-01-07
作者:来源: 经济参考报
关键词: 电源管理 风电产业

 

 

摘要:风电产业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具有传统化石能源不可比拟的优势。我国风电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有效地改善了我国的能源结构。最近一段时期,关于风电产能过剩的议论很多。文章认为,风电产业的过剩是阶段性的和瓶颈性的,某些环节出现过剩是风电产业成长中必经的阶段。我国的产业体系、产业政策体系尚不完善,技术基础和创新能力还很薄弱,需要把握机遇,因势利导,完善产业体系和政策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

  近期,有关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议论颇多,已成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系列政策讨论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出现的产能过剩,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阶段性和瓶颈性过剩,它表现为一个快速成长的产业供应链内短期出现的各环节之间、上下游之间,以及产能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不平衡、不衔接,符合新兴产业发展的普遍特点和规律。作为一个仍处于工业化进程,却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中承担起大国责任,在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国家,绝不能因噎废食,错过驱动未来发展和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大好时机。

  因时而兴 因地而起

  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开始寻求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各种途径和可能。由于风电具备洁净、可再生、成本低廉等特点,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在大力发展风电。到2008年底,全球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已达到120G W ,比1998年的10G W增加了11倍。目前,风力发电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接近大规模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一。

  近几年,我国风电产业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制订的到2010年风电装机1000万千瓦的目标已于2008年实现。2008年,中国除台湾省外累计风电机组11869台,装机容量约1221万千瓦,我国2008年新增装机容量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我国风电分布在24个省(市、区),装机超过100万千瓦的有内蒙古、辽宁、河北和吉林等四个省区。

  风电产业产能过剩的阶段性和瓶颈性

  产能过剩是经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市场竞争和产业技术不断创新的动力。目前,国内一些报道在缺乏准确、客观数据的情况         “   过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这             判断          “   过剩往往把产能认为是现有生产能力、在建生产能力和规划生产能力的             总和,即为产能过剩。笔者认为,就风电产业看,规划产能(包括在建产能)等都是未(完全)实现的生产能力,即使完全建成,也要有一到两年的低产期。若把这些都计入实际生产能力,无疑会夸大市场的供求失衡。很明显,对产能过剩的判断必须考虑阶段、产业特性和产业链各环节的具体情况。

  产能过剩有规划意义上的夸大

  根据调研,目前我国风机领域,第一梯队是华锐、金风和东汽三家,几年前就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第二梯队是上海电气、明阳、湘电等不到10家企业,从2008年开始进入批量生产阶段;第三梯队包括华创、汉维等20多家企业,刚刚生产出样机或正在进行小批量试制。第四梯队的几家企业刚刚进入行业,还没有推出产品。此外,还有一些企业也提出了风机制造规划,但还没有实际动作。目前真正具有产能的是前两个梯队的企业,其中又以第一梯队的三家企业为主。2009年,国内风电装机预计约为1000万千瓦,而华锐、金风和东汽三家企业的产能就可达到800万千瓦左右。因此,把可能的或规划上的产能都计入实际产能,对产能过剩的估计显然是夸大了。

  某些环节出现过剩是短期阵痛

  我国风电制造业现已形成涵盖叶片、齿轮箱、发电机、塔架等主要零部件的生产体系。从风电整机的供需情况看,近两年叶片和整机投产的产能已超过了未来两年预计的市场需求,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根据国内主要风电整机厂商的产能扩张计划测算,2009年到2010年若全部达产,全国整机产能将分别达到11001900万千瓦左右,明显超过我国风电发展规划预测的市场需求。同时,由于叶片在整机中所占价值较高,近几年国内的叶片生产企业快速增加,导致叶片产能超过整机产能。在整机和叶片两个环节出现的过剩主要是企业驱利的结果,也是一个迅速扩张的市场上尚未形成有效竞争,从而促进产业内部整合的阶段性现象。

  产业政策体系建设步伐尚不一致

  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整体产业链、配套设施、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在促进风电产业发展上尚未形成系统的政策体系,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左脚迈出去、右脚跟不上的现象。

  一是风电规划与电网规划不配套。很多风电规划侧重于资源规划,缺乏具体的风电送出和电力接纳的方案。如国家规划内蒙古蒙东和蒙西有两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但是内蒙古的风电的送出方式和落点至今未落实。

  二是电网建设和风电场建设不协调,造成部分风电场不能及时并网或并网后出力受限,现行的调度机构对风电场也缺乏调度经验和技术手段。

  三是风电标准和认证体系亟待加强。目前我国沿用的风电标准大部分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 C标准转化而来,且其中涉及到的多是风力发电机组标准,有关风力发电场的建设、运营等方面的相关标准较为欠缺。其他国际通用的如德国劳埃德G L标准、丹麦R ISO ED N V标准也主要是依据这些国家的开发建设条件和经验制定的,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

  产能过剩是跃向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动力

  新兴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期,本身就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来自它自身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另一方面,来自于多种技术的竞争和优选。因此,短期的产能过剩会促使企业进行差异化竞争,有利于形成主流技术以及技术标准,使技术选择进一步向科技含量更高、效率更高、节能环保更优的技术和产品集聚。同时,竞争也将引起企业之间的并购,促使产业整合和提高集约度。

  技术基础和创新能力

  我国风电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在风电设备研制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         “   ” 十一五期间对直驱永磁风电机组、1 .5―3兆瓦大型风电机组产业          了重点支持,我国兆瓦级以下定桨距失速型风电机组的设计制造技术已经成熟,初步掌握了1―1 .5兆瓦风电机组和制造技术,如金风公司成功研制了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和共有国际市场知识产权的1 .5兆瓦直驱型风电机组,国产化率超过90%。华锐公司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适合我国不同风区和不同温度范围的系列机型,已实现批量生产。

  但是,除了几个大的企业,最近两年进入市场的风机整机企业,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1 .5兆瓦双馈型风机技术,其间曾出现过多家企业从同一家国外设计公司重复引进技术的情况。

  由于我国对风电设备研制核心技术掌握程度较低,在主轴轴承、电控系统等技术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使国产风电机组的质量还存在很多问题。粗略估算,国产机组可利用率比国际先进品牌的机组低7%左右。

  把握机遇 顺势利导

  1、明确战略导向,加快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

  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而是复杂的科学、工程、经济要素和制度相互作用的过程。新兴产业的兴起往往也代表着新旧产业的更替,将会对包括传统产业及其基础设施、管制制度等一系列经济要素和制度要素产生巨大冲击。人类百年来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沉没成本,据国际能源署预测,从20072030年,全球单是维持目前的能源供应能力,就需要全球超过50%             2030年,在新能源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的基础设施都将需要更换。当前,各国都在寻找可靠、安全、环保和可持续的能源供给途径,新能源已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新能源已迅速从过去的补充性能源上升为替代性能源,并将不可逆转地向主流能源和主导性能源递进。因此,针对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滞后、瓶颈约束比较严重的现象,我们不能收回前进的步伐,而更应该加速配套产品、基础设施、准入接入的制度和技术、管制制度等的完善与配套,防止过分注重创新本身而忽略了基础设施、配套技术、标准等带来的制约。特别要加快以智能电网、大型风电场储能电池为代表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尽快建立制造标准、检测、认证、使用的科学体系,解决风力发电的间歇性对电网的冲击问题。

  2、以培育产业为主线,加快自主创新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有自己的现实国情和资源禀赋条件。发展新兴产业,一是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中国的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现实条件;二是要符合经济技术核算最经济的原则;三是要在充分利用好国际科技资源的同时,大力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的风能分布多样化,这为不同特色的创新提供了巨大机会。我们应该抓紧研发更加适合我国资源优势的特色技术,如永磁直驱电机和抗风沙、抗台风、防腐蚀的电机技术等。

  3、努力开拓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新兴产业发展伊始就是全球化的产业。因此,发展我国风电产业,一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围绕产业的竞争需要,采取有选择的知识产权战略,通过购买一些国外现成技术和非关键技术,在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主导性的技术体系;二是要努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挥政府政策宏观导向和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促进我国风电产业加快整合和合理布局,以市场促发展,以竞争促创新,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企业群体。

  4、建立完整的产业政策体系

  消除风电产业短期内出现的阶段性和瓶颈性过剩,推动其健康发展,需要在正确把握风电产业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完整和系统的产业政策。价格机制是保证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我国目前还没有严格执行具体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价格制度,更多的是一个一个项目的推进,使各地政策不一,随机性较大。政策的执行还必须加大到位力度,如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支持包括风能在内的研发活动,需要尽快落实。应尽快推动全国统一的环境税等税制改革,并将这些税收用于支持新能源的发展。(陈志刘峰)

 

从日本上空鸟瞰下面的风力发电机组。  

  到1999年3月,日本共有风力发电站77座,发电能力3.1万千瓦。日本的目标是到2010年将风力发电能力增加到30万千瓦。其中,综合商社东棉公司率先在这个领域开始了商业化生产:在海外,即在美国、加拿大、丹麦、荷兰等5个欧美国家共建设有56.5万千瓦的风力发电设备;在国内,1998年从丹麦进口了20套功率各为1000千瓦的风力发电设备,正在有“风国”之称的北海道筅苫前町建设大规模的风力发电站,11月底即可投产。它将以每度11.6日元的价格把所生产的电力出售给北海道电力公司。全部投资为45亿日元。这家公司计划在2010年之前在青森县下北半岛再建设总装机容量为6—7万千瓦的风力发电设备。包括在海外的部分在内,它打算建设规模为100万千瓦的设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力发电公司。

  记者不久前参观过三重县久居木神原风力发电站。它建在有名的风口“取笠山”上,共4套发电设备,每套发电功率为750千瓦,总装机容量为3000千瓦,是目前日本最大规模的风力发电站,全年发电量约为800万度,可供当地2400户居民使用。这座风力发电站的建设投资共约10亿日元。

  据分析,日本国内的风力发电事业相对落后的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政府法规限制非电力业者涉足电力工业;其次,风力发电的生产成本远比其它电力高;第三,电站建设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无风处无法建设,而且发电设备也受风速变化等自然条件的制约,风速每秒低于3米或者高于25米,发电设备难以运转;第四,也许是最大的原因,日本的风力资源并不太丰富。据计算,日本陆地上的风力发电能力最多能够满足国内电力需求的1%—4%。

  这就是说,相比之下,风力发电的经济效益差。因此,对使用着廉价进口石油的日本来说,风力发电当然不会成为积极发展和普及的对象。

  也由于同样的原因,在风力发电技术上,日本也与欧美国家相距甚远。日本的第一台国产风力发电装置是1980年底由三菱重工业公司制作出来的:塔高23 .2米,叶轮直径48 .9米,采取同步发电机,功率仅40千瓦。此后,该公司不断进行研究开发,1997年开始制造500千瓦级风力发电设备,1998年,实现了1000千瓦级设备的国产化。这表明,日本的风力发电技术赶上了国际水平。

  三菱重工业公司的1000千瓦级风力发电设备安装在北海道室兰市。该设备塔高60米,采用感应发电机,可变倾斜角控制系统能够根据风速变化自动改变叶轮的倾斜角,使发电设备处于最佳运转状态;偏转控制系统可以使叶轮随着风向变换朝向,最有效地利用风力。它还采取防震支撑和低噪音化措施,可编程调节器控制它处于无人运转状态。在风速每秒超过24米和不足3米时,整套设备会自动停止运转。此外,它还有种种保证安全运转的装置。

  日本其它有关企业还在努力研究开发小型风力发电设备。

  西古马公司等三家企业联合开发成功利用太阳能和风力的混合发电系统。它的特长是无论是在阳光强烈而无风的夏天,还是日照时间短而风力大的冬天,它都能够进行工作。这套设备的发电功率为1千瓦,风速每秒2.5米即可开始运转。目前,这家公司研制的300千瓦级太阳能和风力混合发电设备在进行实证试验。

  山阳电子系统公司不久前开发成功的1.5千瓦级风力发电设备安装有增速机构,风速达到每秒3米就能启动。

  一般的风力发电设备需要每秒3米以上的风力。工业技术院在试制利用每秒3米以下微风的发电系统。其关键是利用电磁的力量使叶轮的轴离开轴承而处于悬浮状态,从而消除了机械间的摩擦。这种风力发电技术的另一个优点是消除噪音。目前,这一系统已经达到用每秒7米的风速发电的水平。据说,在对其叶轮和系统进行改进后,它能够使用每秒3米以下的风力进行发电。

  工业技术院还委托民间企业研究开发“孤岛风力发电系统”。目标是在1999—2003年间开发出有更高的耐强风性能、建设起来更简便的设备。为此,有关企业将研究开发新的叶轮材料、轮壳形式、施工方法以及进行风车的设计、制作和运转等方面的研究。

  在离海岸1—3公里的浅海域,其风力要比陆地强1.5倍。按日本有8000公里长的海岸线可以设置风力发电设备计算,其发电总量可满足其国内需要的大约20%。因此,在浅海筑堤坝设置风力发电站,以发展风力发电事业是日本正在探讨的方向之一。日本运输省最近设立了一个由风力发电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在日本,由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风电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正在受到重视———政府放宽行政限制,为非电力企业积极进入电力工业领域打开了大门;国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为风力发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可以预见,日本的风力发电事业今后将会迅速发展并广泛普及。(张可喜)

   从长远发展看,中国的风电装备制造业需要通过挖掘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来消化产能。如果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是中国风电装备业振兴的基础,那么“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则是中国风电装备业走出困局的“蹊径”。

 

  首先,站在全球市场分析,过去30年来,全球风电装机容量一直保持着每年20%的增速。随着各国新能源政策的逐步释放,国际市场对风机的需求将是国内市场的3至4倍。特别是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后,可再生清洁能源已成为世界能源发展的方向,而技术最为成熟的风电将成为各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首选。由此预计,全球风电产业将再次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对于中国风电装备业,这无疑是一块诱人的蛋糕。

  其次,从中国自身优势的角度分析,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不仅拥有廉价的人工成本,还有相对雄厚的制造业基础,而且未来国际风机制造产业正在出现向中国转移的势头。比如,世界最大的风电制造商———维斯塔斯,在2009年斥资30亿投入中国,分别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天津和江苏徐州等建设生产工厂,他们除了看好中国的市场以外,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是要在中国打造面向全球风电产业的装备基地。

  “老外”都到我们家门口竞争来了,我们的风机制造业怎么办?我们除了积极发展自己,勇敢参与竞争,别无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一定要放眼全球参与竞争,目前虽然大连化锐、金风科技等两大风机制造商已跨入世界前十位之列,但和丹麦、美国、西班牙、印度等全球重量级风电装备巨头企业相比,我国的差距还相当大。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之路很艰难,但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把企业做大做强。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