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基础材料和元器件“十一五”规划解读
2008-01-18
作者:信息产业部
贯彻落实“十一五" title="十一五">十一五”规划 加快发展基础元器件
电子材料" title="电子材料">电子材料和元器件是核心基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前端,是通信、计算机及网络、数字音视频等系统和终端产品发展的基础,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做大做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中“加快元器件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电子专用材料配套能力”的总体要求,信息产业部在深入调研、广泛论证并开展一系列相关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十一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以此作为“十一五”我国" title="我国">我国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产业发展" title="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的依据。为便于行业内外加深对规划理解,更好地贯彻落实规划,现将《专项规划》的特点及有关内容做如下说明。
一、关于“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结构有所改善,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中低档产品基本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十五”期间,新型显示器件" title="新型显示器件">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取得突破,国内两条第5代TFT-LCD生产线均实现量产,并拥有了一定数量的核心专利;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预制棒技术开发成功并实现产业化;内资电容器企业突破贱金属电极的瓶颈,大大降低了MLCC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迅速,太阳能电池板生产规模已居全球第四。
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中低档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二是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利润较低;三是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开发投入不足。
二、关于“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专项规划》从技术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分析和产业发展环境三个方面,全面客观分析了“十一五”我国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技术发展趋势
未来几年,新型元器件仍将继续向微型化、片式化、高性能化、集成化、智能化、环保节能方向发展。平板显示器件将向大面积、高集成度方向发展,取代传统CRT技术成为市场主流。TFT-LCD和PDP已成为主流平板显示器件,OLED、微显背投、FED等新一代显示产品成本明显降低,良品率不断提高,未来市场格局仍存变数。CRT产品加速向高分辨率、短管颈方向发展。传统CRT产业面临整体转型的巨大压力。电子材料正朝高性能化、绿色化和复合化方向发展。电子技术与冶金、有色、化工等技术的融合不断加深,高精度高可靠性设备仪器和新工艺技术将成为影响电子材料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绿色无害材料和生产工艺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在电容器、印刷电路板、电池等部分新型元器件领域具有较好的产业和技术基础,“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当前,显示器件处于技术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在TFT-LCD和PDP方面产业和技术准备不足,未来发展面临严峻挑战,OLED、LCOS、FED等新一代显示技术领域创新活跃,目前仍存在实现自主创新的突破机会。
(二)市场需求分析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和数字电视的逐步商用,“十一五”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市场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预计全球市场将继续保持10%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市场规模将由2005年的5400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9000亿美元,全球市场的增长为我国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品出口提供更大空间。“十一五”期间,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不会发生变化,国内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从而拉动国内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市场需求稳步增长,预计市场规模将由2005年1.15万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0年的3.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平板显示器件、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照明(LED)产品需求尤其旺盛,应引起高度关注。内需的大幅增长将有力拉动我国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发展。
经过“十五”的发展,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已经在以手机屏为代表的小尺寸显示屏市场占据统治地位;在以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中型尺寸显示屏市场占主导地位;目前,平板显示器件正大规模进军以电视为代表的大尺寸应用领域,市场份额已逼近30%。预计“十一五”期间,平板电视机将进一步取代传统CRT电视的主导地位,这一重大转型必然带动新型显示器件产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出于能源战略考虑,近几年发达国家对太阳能电池产业均予以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和产品应用的政策措施,刺激世界太阳能电池市场快速增长,2005年全球太阳能电池市场规模达1460MW。由于发电成本较高,目前太阳能电池尚难以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商用化阶段。未来几年,随着产品技术特别是多晶硅生产工艺技术的不断突破,太阳能电池成本将逐渐降低,市场将呈现持续增长,到2010年全球太阳能电池市场规模3500MW-4000MW。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潜力大,但缺乏促进产业发展和鼓励大规模应用的系统性政策,“十五”末国内总装机容量仅有75MW,市场尚未真正启动。
LED产品在指示、信号等领域的应用日渐成熟,在手机背光源市场居主导地位,在笔记本显示屏背光源领域的应用开始起步。“十一五”期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LED在大屏幕显示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在普通照明领域很可能实现突破,推动世界LED市场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三)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是体现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做强的重要环节,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电子强国战略的实施国内宏观环境将更有利于产业发展。未来几年,随着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的逐步推进,电子整机产业的升级换代将为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经过入世几年来的发展,我国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企业已逐步适应WTO要求,掌握并能够运用国际规则,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
但是,在高端元器件和关键电子材料等产业链核心环节国内产业仍较薄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短期内仍难以改变。当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门槛越来越高,投资风险增大。平板显示器件日益呈现出与集成电路产业相同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特点,一条六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投资额达20亿美元,七代生产线投资额高达30亿美元以上,在这些领域国内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实力弱,投融资能力不足,国内资本市场环境难以适应信息产业快速变化的融资需求,这些已成为制约我国信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努力,方能有所突破。
三、关于“十一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根据“十五”期间国内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十一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建设电子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专项规划》提出了我国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的发展思路。与以往规划不同,《专项规划》突出强调了“创新”,明确提出了“坚持跟踪与突破相结合、引进与创新相结合,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研发和产业化思路。我国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体系相对完善,在部分领域具备一定的传统优势,“十一五”期间,按照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创新效益型转变的战略部署,集中优势力量在重点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考虑到我国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散、乱、小”特点突出,存在缺乏行业骨干企业,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等主要问题,《专项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必须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集成创新能力,鼓励原始创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不断满足整机产品的需要。
考虑到国内外市场对环保节能型电子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国内外相关限制性法规陆续出台,《专项规划》在思路中突出强调了“绿色化”,提出加强无害化新型元器件和环保型电子材料的开发。
考虑到新型显示器件必将逐步替代传统CRT产业的重大趋势,《专项规划》专门突出了加快新型显示器件发展,加快彩管产业的战略转型的思路。
(二)发展目标
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专项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我国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同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强调了新型元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和电子材料三个主要分产业的发展目标。需要指出的是:《专项规划》涉及的行业统计数据和指标包括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不含集成电路。为与行业规划保持基本一致,《专项规划》中的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企业数、从业人员等数据均以信息产业部公布的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的数据为依据;进出口数据均采用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并以此作为2010年产业发展目标、市场规模预测的基础和依据。
根据对世界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以及我国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发展的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仍将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但是增速较“十五”期间会放缓。预计年均增速在24%左右,产品销售收入将由2005年的855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5万亿元。其中,新型元器件达到1.8万亿元,年均增速20%左右;新型显示器件达到2500亿元,增速60%以上。
当前,世界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利润和控制力向产业链上游集中的趋势非常突出。而我国新型显示器件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下游的模组和终端产品,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面板制造和上游材料设备环节非常薄弱,严重制约着彩电、计算机等几个关键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为此,我国将建立较为完备的新型显示器件生产体系,产业链基本齐全,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十一五”我国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四、关于“十一五”发展重点
(一)电子元器件产业
1、片式元器件
片式阻容感元件是应用最广泛的元件产品,产品微型化、片式化水平已成为衡量电子元器件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未来几年,微型化仍将是世界电子元器件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片式元器件发展很快,电容、电阻的片式化率已经超过90%,电感片式化率也达到了80%。我国传统引线式产品仍占较大比重,近几年由于许多发达国家已不再生产这类产品,因此尚有一定的市场,这是目前国内众多中小型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但长期来看,应逐步增加片式元器件所占份额。“十一五”期间必须大力发展片式元器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超小型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片式电感器、微波介质器件、高频压电陶瓷器件、石英晶体器件、抗电磁干扰(EMT/EMP)滤波器等产品,满足我国通信、视听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需求。
2、印刷电路板
印刷电路板是所有整机产品不可或缺的基本构成要件,是组装电子零件的基板。世界范围内印刷电路板产能过剩现象依然存在,并且在短期内尚难改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印刷电路板生产大国,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但产品以中低档为主,技术水平低的单面板和双面板产能过剩现象比较严重,而多层板和挠性板等高档产品主要依赖进口。2005年我国进口印刷电路板65.7亿美元,贸易逆差高达12.3亿美元,其中仅4层以上印刷电路板进口额就达到20亿美元以上。同时,印制线路板也是污染较为严重的产品之一。因此,“十一五”期间,行业应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重点研发高密度互连多层印刷电路板(HDI)、多层挠性板(FPC)和刚挠印刷电路板(R-FPC)等国内紧缺、需大量进口的产品,加快产业化;也要顺应绿色化潮流,加大研发力度,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推广应用环保工艺,为行业乃至国家的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3、混合集成电路
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混合集成电路的内涵、技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功能不断增强,在数模转换、电源控制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产业重要性凸显。近年来,世界混合集成电路市场呈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速达10%,2005年已突破450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市场仍将继续快速增长。我国混合集成电路市场超高速增长,“十五”期间,市场年均增长率达30%,2005年国内市场达到78.5亿美元。但与国内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产业基础非常薄弱,市场供应主要依赖进口,2005年进口额高达66.8亿美元,占国内市场的85.9%,进出口贸易逆差达58.7亿美元,是进口额最大、贸易逆差最大的元件产品。“十一五”期间,必须加快混合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尽快实现产业起步。
4、传感器及敏感元件
传感器及敏感元器件是信息采集的主要手段,是仪器仪表与自动化系统基础元器件之一。随着传统产业改造的不断推进和国家节能减排与生态环保要求的提高,智能化仪器仪表用途日益广泛,传感器和敏感元件市场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的制造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设计、关键工艺、可靠性、产品开发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突破与创新。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科研开发水平约落后发达国家5~10年;生产技术约落后10~15年。因此,未来五年必须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扩大产业规模;加强市场开拓,扩大出口;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竞争力。
5、绿色电池
随着环保呼声日益高涨、天然化石等一次能源日趋紧张,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新型绿色电池的研发和生产,市场呈现急剧上升的态势。“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时期。积极开发新型绿色高效能电池,继续发展壮大电源产业,既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参与未来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十一五”期间,继续支持发展大容量、高可靠性锂离子电池和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重点开发低成本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含薄膜太阳能电池),加大燃料电池、动力电池研发力度。
6、新型半导体分立器件
半导体分立器件广泛应用在计算机、通信、视听等领域。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分立器件市场,约占全球市场的1/3,未来几年市场仍将以20%的速度增长。我国分立器件产业发展较快,产业规模在500亿元左右,约占世界市场的15.7%。但是我国生产的分立器件产品处于中低档水平,中高档产品的90%需从国外进口。“十一五”期间,必须紧紧抓住传统产业改造的机遇,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产品档次,发展新型半导体分立器件,重点发展功率型半导体分立器件。
7、新型机电组件
机电组件是完成线路连接或实现系统功能的重要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元器件,未来市场将保持持续增长。我国机电组件产业实力较强,微特电机产量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电声器件、有线电视射频电缆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光电线缆、接插件和继电器等产品产量也居世界前列。但总体看来,我国机电组件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档水平,新型机电组件产品较少,主要依赖进口。“十一五”期间,在继续保持中低档产品优势的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重点研发无刷智能的微特电机,小型化、高密度、高频化、抗干扰多功能新型接插件,微型化、智能化的高性能继电器,大容量、宽频带的通讯、数据、电视、射频电缆,薄微型、高灵敏、宽频带、高保真电声器件,微波元件和组件,新型低衰减、高带宽、大容量光纤光缆等产品。
8、光通信器件
光通信技术是下一代传送网的核心,是构建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关键。随着通信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光通信器件的市场日益广阔。我国通信产业发展迅速,但光通信器件尚不能完全实现国内配套,关键器件仍需进口,大力发展光通信器件,逐步替代进口对于发展我国通信产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必须积极跟踪世界技术发展趋势,加大研发投入,组织产学研用结合,鼓励整机企业和器件企业开展广泛合作,重点发展高速光收/发模块、光电耦合器、光有源器件、光电交换器件,以及光无源器件和MEMS光开关等器件。
(二)新型显示器件
新型显示器件主要包括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等离子显示器件(PDP)、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表面传导电子发射器件(SED)等,是阴极射线管(CRT)的换代技术。TFT-LCD和PDP发展迅速,已成为目前主流的平板显示技术。当前,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已成为数字电视、计算机、移动通信终端等数字化整机产品的关键件,市场规模近千亿美元,对产业的拉动效应明显,成为支撑全球信息产业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之一,是战略性的高科技产业。加快我国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发展有利于带动微电子、光电子、电子材料、电子专用装备、军事电子等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TFT-LCD、PDP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目前大部分电脑液晶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用的面板、以及全部彩电用平板显示屏依赖进口,致使国内彩电企业对占平板彩电成本超过70%的上游配套产品没有话语权。面对拥有上游屏资源优势、产业链垂直整合力度不断加强的日韩彩电企业强劲竞争,国内彩电20年间建立的市场领导权正在丧失,面临再次陷入行业性亏损的危险境地。因此,“十一五”期间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新型显示器件。新型显示器件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投资规模大,更新换代快,创新活跃的特点,我国不仅要加快TFT-LCD、PDP等主流产品的发展,更要高度重视新一代显示技术的发展,瞄准未来市场,统筹规划,及早动手,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避免重蹈TFT-LCD、PDP产品处于被动局面的覆辙。
“十一五”期间,面向数字化、高清晰化、平板化需求,优先发展TFT-LCD和PDP,促进产业链垂直整合与企业横向联合,扩大产业规模,培育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OLED等新一代平板显示器件的工艺和生产技术开发,力争实现产业化;加快传统彩管产业战略转移,积极发展高清晰度、短管颈等高端彩管产品。在TFT-LCD领域,一方面面向大尺寸液晶电视需求,支持建设第六代及以上TFT-LCD大尺寸面板生产线,同时考虑手机、PDA等中小尺寸产品市场,支持建设小尺寸TFT-LCD面板生产线。在发展中游面板制造的同时,要加快国内关键配套件的开发与产业化进程,力争在TFT-LCD用彩色滤光片、基板玻璃、偏光片、新型背光源、部分生产设备以及材料上取得突破;重点发展42″以上PDP显示屏、驱动电路及模块,掌握规模量产技术;积极组织OLED/PLED、SED器件和模块的基础技术研发;积极发展小尺寸手机主/副屏、PDA和MP3所用OLED显示屏。重点发展数字高清晰度彩管及相关配套件、(医用、仪器用、核辐射用)特种示波管。
(三)电子材料
电子材料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与先导。电子材料作为基础性材料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没有高质量的电子材料就不可能制造出高性能的电子元器件。近年来,我国电子材料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有了较大发展,磁性材料、人造水晶等材料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出口规模也较大。但我国电子材料企业小而分散,产品以中低档为主,技术含量较低,技术要求高的关键材料仍主要依赖进口,产业的关键技术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影响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威胁着产业的安全。
“十一五”期间,必须大力发展电子材料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产用结合,突破部分关键技术,缩小电子材料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电子信息材料,提高国内自主配套能力。注重环保型电子材料的开发。
五、关于政策措施
从我国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为保障“十一五”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专项规划》提出了四项具体政策措施:一是加强行业宏观指导,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国家投入要加大对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引导,同时要重点构建适应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需求的投融资体系。三是积极利用外资,扩大国际合作。四是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落实这些政策措施是保障我国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应该引起各级产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