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关注的焦点和主题,但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面前的“节能”“减排”却是一对矛盾体。“节能可以减排,但减排往往是耗能的,至今还没有研究者针对减排中的节能问题建立相关模型和参数。由于节能与减排的矛盾还没被全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决策层所认识和重视,特别是减排背后的能耗代价及节能机制没有被充分揭示,造成节能减排国策难以落实。”在日前举行的以“过程工业减排中节能机制的若干科学问题”为主题的第363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会议执行主席之一、南京工业大学教授陆小华说。
过程工业是指通过物质的化学、物理或生物转化,制造新的物质产品,涉及化工、石化、能源、冶金、医药、食品、建材、核技术、生物技术等工业领域。我国过程工业产生的GDP已超过总量的1/6,而能耗却超过了总量的50%;同时,该工业领域更是污染大户。虽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绿色化学、“零排放”或清洁生产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它们在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同时,却忽略了其背后高昂的能耗代价。由于国内外缺少定量描述减排不同污染物所需的能耗数据,难以对传统化石能源利用和新能源开发利用过程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进行科学、全面、定量的评估;由于具体数据的严重匮乏,导致难以提出科学、合理、定量的减排指标,也难以真正定量地评价过程工业节能减排的效果,给最终落实减排国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会议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费维扬指出,现在所谓的“零排放”是不现实的、不经济的,“近零排放”更为科学一些,但需要找到科学的评价标准。
与会专家认为,我国各种过程工业产生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毒性、处理难易程度和能耗高低相差甚远,仅以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有机碳(TOC)作为减排指标不够科学和严谨。过程工业减排途径存在多样性、复杂性,污染和减排的能耗相互转移、转嫁。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考虑减排,要多种方法组合优化,实现资源的梯级利用;末端治理中,要根据毒性选择性去除污染物。专家建议,应采用选择性消除的方法或技术,针对严重危害人身健康的难降解有机毒物,要不计成本将其降至底线以下;而对于COD很高但毒性并不高的污染物不需要用一刀切的方式,比如“小于100ppm”的国标来要求。目前,绝大多数城市工业园区采用的集中污水处理方式,实际上是将不同浓度的污水混合,然后再分离污染物,违背了科学原理,因此应极力避免这种违背科学原理的集中污水处理方式。
“建立评价过程节能减排的科学标准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胡英表示。
与会专家认为,化工热力学是解决上述难题的最佳工具,热力学原理是永恒的,找到热力学的极限基础数据意义极大,也是建立科学评价标准的第一步,既可避免制定出盲目的、违反客观规律的行政指令和国家标准,又为挖掘节能减排潜力指明了方向。需要针对节能减排的迫切需求,发展适用于复杂系统的模型和参数,建立科学、系统的节能减排分析方法,从而真正指导过程工业和新能源产业的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