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信与网络 > 设计应用 > 国内移动支付大战 从竞争到竞合
国内移动支付大战 从竞争到竞合
国脉物联网
摘要: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突破4.2亿。而来自Gartner的最新数据则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球移动支付用户数将达到2.12亿,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金额将达到1715.20亿美元,且预计到2015年,这两项数据将分别增至3.84亿人和4728.05亿美元,移动支付领域可谓“钱”景光明。另去年12月,央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持续3年之久的移动支付标准之争最终锁定NFC技术,在此之后,各大银行便开始频繁地介入移动支付领域。而在行业先驱中,国外移动支付领域也已经奏响了包括Ap
关键词: 移动支付 竞争
Abstract:
Key words :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突破4.2亿。而来自Gartner的最新数据则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球移动支付用户数将达到2.12亿,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金额将达到1715.20亿美元,且预计到2015年,这两项数据将分别增至3.84亿人和4728.05亿美元,移动支付领域可谓“钱”景光明。
  
  另去年12月,央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持续3年之久的移动支付标准之争最终锁定NFC技术,在此之后,各大银行便开始频繁地介入移动支付领域。而在行业先驱中,国外移动支付领域也已经奏响了包括Apple、Google、Facebook、Amazon四大巨头在内的争夺大战。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国内移动支付领域渐成万马齐奔之势。仿佛一瞬间,与“支付”相关的,和与“移动”相关的都进入到了这个战局。未来,在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年轻一代消费方式的变革下,移动支付产业将会出现一个爆炸式的增长。
  
  各大商业银行持续加码移动支付
  
  从去年开始,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开始涉足移动支付领域,如招行、浦发、农行、建行、中信银行均陆续公布了各自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战略规划和最新产品。
  
  招行的移动支付产品,其形式是通过将银行卡
加载在内置了安全芯片的中国电信手机UIM卡芯片中,来实现手机与银行卡的“合二为一”。在今年7月2日,招商银行又宣布升级了自家的微信平台,推出全新概念的首家“微信银行”。
  
  浦发银行的移动支付之路可谓坎坷,几年前与中移动的联盟投资收效甚微,因移动支付标准的出台而使得浦发的移动支付先机尽失。今年上半年该行称要在近期正式推出NFC手机支付产品,要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将银行卡完整地从空中植入手机SIM卡,并实现诸多空中服务的移动金融领先银行。
  
  农行此前开发了手机SIM-ALL卡移动支付产品,用于出租车收费、停车收费,以及商场、超市、学校和惠农通等各类场景的支付活动。在2012年,该行电子渠道金融性交易占比达75%,全行四分之三以上的业务转移到电子银行业务渠道。今年4月27日,农行与金华联通公司联合发行了一张集金融与通讯于一体的联名卡,将农行IC卡与联通手机SIM卡合二为一,持卡人通过刷手机,可在带有银联标识的POS终端上实现手机消费。
  
  建行与快钱公司联合推出的电子支付平台是央行2011年首次发放“支付业务许可证”时较为典型的商业银行与电子支付企业整合资源、传统金融服务叠加应用的案例。在2011年与中国银联在上海签署的移动支付合作框架协议,帮建行在当时站对了队伍。在当年建行推出了安装具有建行金融卡功能SD卡的移动支付手机,在手机后盖上还有一个感应装置用来与非接式POS机对接。进入2013年,建设银行又升级了其手机银行,新版iPhone、Android客户端以全新的设计风格和服务功能亮相,并首创推出客户端“摇一摇”功能。
  
  无论是实体结合还是空中对接,手机与银行卡的二合一模式都需要商业银行与运营商“亲密”合作;而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与移动互联网产品一起捆绑移动支付也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例如手机银行客户端、微信银行。总而言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涉足移动支付领域,并试图找寻一个能让移动支付与银行业务有效结合的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
  
  运营商的移动,也是运营商的移动支付
  
  移动终端领域的基础是运营商,移动支付自然离不开运营商,各家金融机构无论谁想发展移动支付,和运营商合作都是必然选择。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在移动支付标准领域白热化竞争了三年之久,但当标准发布一切尘埃落定之后,还是要携手合作。中移动与中银联的“空中发卡”的项目就选择了一批合作银行,依靠自身网络基础,以和商业银行结盟的姿态走进移动支付市场。
  
  无论是联通、移动抑或电信,早在移动支付兴起之初就已动作频频。与各大家商业银行合作,推出有移动支付功能的手机,当然手机不是合作对象,手机中的那张卡才是合作的重点。将各银行的金融卡融入sim卡成为运营商与各大银行合作的有效途径。而虚拟交易领域的移动网上支付,也还是逃不开运营商的掌握。移动终端上网的首要条件就是运营商的支持,即使微信也面临着运营商收费的将来。面对无法逾越的运营商大山,即使国内运营商几家坐大垄断市场、网速不好收费贼贵,消费者要使用移动支付也还是得忍受。
  
  第三方支付公司酝酿逆袭移动支付?
  
  所谓第三方支付,就是一些和产品所在国家以及国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一类是以支付宝、财付通、盛付通为首的互联网型支付企业,它们以在线支付为主,捆绑大型电子商务网站,迅速做大做强。一类是以银联电子支付、快钱、汇付天下为首的金融型支付企业,他们更侧重行业需求和开拓行业应用。
  
  金融性支付企业大多与其他各方发展应用,如银联、快钱均与各大商业银行有密切合作,这种模式是适用性的,不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但互联网型支付企业则倚仗自身庞大的用户群与深入人心的社交平台,提枪单干移动支付应用。如微信银行的诞生,合作方必须开通微信才能使用这类应用。当然,正因为移动互联网的特质,这种方式也成为了推动移动支付更快普及的捷径。
  
  在7月6日央行发放的新一批支付牌照中,有包括百度旗下百付宝、新浪旗下新浪支付等在内的27家企业获得了牌照。于此,第三方支付牌照阵营又多了两个互联网玩家。百度方有爱奇艺、百度云、文库等各项业务对支付的需求与日俱增,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后将帮助这些业务更加顺利地发展。新浪则是在获得支付牌照后,围绕微博的商业化来构建一套生态闭环。截至目前,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新浪、网易、盛大六家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的支付工具。
  
  其实无论是百度还是新浪,互联网阵营中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其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目的更多的都是想从战略上来进行卡位,其未来的布局更多地可能仍是围绕自身产品提供支付服务,而非外部的支付业务。因为除了具有市场先发优势的支付宝与腾讯财付通外,目前的互联网型支付公司并没有提供太明显的差异化服务,因此其想要进入外部支付的市场几率其实很小。而移动支付目前仍处于早期试水阶段,还难言格局。
  
  移动支付最先受益的一环--终端制造业
  
  智能支付终端根据不同的功能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机型,每种机型都是根据其不一样的性能而划分,大致可分为支付终端、网络终端、无线终端(网银终端、自助终端)。前两者都需要电话线路硬件支持,而无线终端的上市摆脱了市场上所有支付产品都需要电话线路硬件支持的弊端,在任何一个可以拨打手机的地方都能实现轻松的转账等移动金融业务。技术的发展是移动终端发展的基础。依靠无线射频技术的智能芯片,是实现无接触式支付的前提条件。无论是无接触式POS机,还是有着移动支付功能的智能手机,芯片技术都是关键。
  
  随着手机支付的快速发展,最先受益的那些POS机终端生产商、芯片厂商,以及后台的软硬件服务提供商也在不断跟进。像HTC、TCL和大唐三家终端厂商早在2011年就与中国银联进行了合作。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上存在着两条主线:基础设备制造和运营服务平台的提供。设备制造商主要是发射端RF-SIM卡和接收端RF-POS机制造商。在移动支付的启动初期,基础设备制造商最先受益。如今,手机支付用户发展到一定数量,移动支付平台和综合平台运营商也开始逐步受益。
  
  而除了终端厂商与手机厂商,尚有平板厂商,且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的逐渐兴盛,相信将来能做在移动支付终端这张赌桌上的各大家将会更多。
  
  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市场移动支付总额今年将突破10亿美元大关,而到2017年将达到580亿美元,那么中国呢?乍看之下,国内移动支付领域似乎“乱象横生”,原因是移动支付行业跨度大、产业链条长,能参与进来分一杯羹的企业实在太多。
  
  而从目前移动支付的几大参与方来看,以银联、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拥有完善而成熟的资金清算系统,而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机构则占据着庞大的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且从上面总结的实例不难看出,各方在移动支付领域都不可能单打独斗。要在国内真正实现移动支付的便捷、广泛应用,必须做好移动支付的各个环节。只有包括运营商、商业银行、终端制造业、第三方支付公司等在内的相关各方携手合作,移动支付产业才能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竞争必然永恒存在,但竞合却是移动支付行业发展的必要。

此内容为AET网站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