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业界动态 > 我国消费电子产业繁荣背后难遮隐忧

我国消费电子产业繁荣背后难遮隐忧

2008-02-03
作者:新浪科技

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司长周子学在中国国际消费电子" title="消费电子">消费电子博览会上说,尽管我国" title="我国">我国消费电子产业发展" title="产业发展">产业发展迅速,多个消费电子产品" title="消费电子产品">消费电子产品产销量在世界市场上排名第一,但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 

据统计,中国生产的手机占全球市场的47%、计算机占40%、彩色电视机占48%。周子学认为,我国消费电子产业" title="电子产业">电子产业的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并呈现出以下五方面明显特征: 

3C融合内容不断演进,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产品,都从各自的角度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个性化、人性化成为消费电子产品设计和生产的主流。这就要求企业要以人为本,坚持个性化、人性化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原则,细分消费群体,准确把握客户的消费习惯,不断进行产品和经营方式的创新。 

软件和内容服务在消费电子产业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消费电子产品侧重于功能集成,技术不断提升,特别是嵌入式软件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逐渐走向软、硬融合,内容服务、内容渠道等市场逐渐融合渗透,内容服务开始成为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节能、环保、健康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主要发展趋势。各个消费类家电生产厂商顺应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的消费心理,把减少空气污染、增进人体健康作为家用电器开发研制的主攻方向,越来越多的消费电子企业积极贯彻执行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的法规,研制和生产替代产品,有的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 

技术标准支撑消费电子产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围绕3C融合积极参与标准工作组和企业联盟,在闪联、家庭网络、TDSCDMA、数字电视、数字音视频等领域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标准,这些标准代表了业界广泛的利益,反应了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力地支撑了消费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大问题制约其发展 

周子学认为,我国消费电子产业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产业大而不强,核心技术、关键元器件还主要依赖进口,跨国经营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还不能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国电子商会常务副会长王宁也指出,我国消费电子产业有以下三大问题制约其发展,并且矛盾非常突出。 

标准问题。目前在消费电子产品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许多新产品没有行业标准,例如移动电视,由于标准没有确定就影响产品的普及。又如MP4也没有标准,所以也很难使市场有更大的突破。这样的现象也很多,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尽快解决。 

消费电子产品售后服务的问题。现在很多产品维修难、维修贵,使许多消费者不敢随意消费。 

消费电子的创新问题。王宁认为,这是一个永远的主题,特别是国内企业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件关系到企业生死的大问题来对待。长期以来,我国消费电子没有多少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和发明,这就使得我们的产品发展受制于人,同时也使我国企业获得不到最好的利润。 

尽快完善产业的薄弱环节 

周子学说,针对消费电子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重点需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不断完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从投融资、税收、政府采购等多方面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和消费电子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 

以技术创新促进消费电子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以推动彩电产业结构升级为重点,适应模拟向数字转变,CRT向平板转变的发展趋势,加强技术研发,推动产业更新换代,强化技术标准和自主创新紧密结合,促进技术研发、知识产权、标准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 

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继续保持产业发展的态势。面对消费类电子产业发展的需求,做好消费电子产品研发,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促进与国际知名软件企业的合作,推动软件外包扩大规模,提高水平。 

继续推进节能和环保,要把节能和环保的技术革新作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以实施电子信息产品和控制污染办法为契机,贯彻执行污染控制的标准,鼓励企业研制生产替代产品,赢得发展的新空间,同时探索废旧电子信息产品的回收处理再利用工作。 

进一步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履行加入WTO的各项承诺,不断提高中国信息产业的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继续为外商提供政策、信息、合作等方面的服务,支持国内外各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和发展,支持跨国公司加大在产业链高端的投入和合作,鼓励在华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同时大力支持中国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化经营,开展对外投资,实现企业自身和当地经济的共同发展。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