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中国故事----张建华
2010-08-10
作者:英特尔
合作亦像恋爱,要开始看对眼,正所谓一见钟情。然后彼此的目光再朝着同一个方向,并秉承共同的价值观前行。
合作亦是一见钟情
初见上海大学的张建华教授,是在她的办公室里,身后跟着青春洋溢的博士生华子凯和几个硕士生,正在和她热烈地讨论着问题。师生融洽和谐,笑声朗朗,让我们这些象牙塔外的人们颇为羡慕。
身为我国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执行主任,张老师在相关领域举足轻重,然而,为人师的和蔼可亲让我们在采访中着实体验到了如沐春风的气息。在她与我们的分享中,我们沿着她的讲述,渐渐勾勒出了英特尔与高校合作的景象。
英特尔有高校情结,它总是在探寻商业文明与高校科研之间天衣无缝的契合点,在认真的调研准备下,往往能够找的很准,一拍即合。张老师笑谈,合作也要感觉到位,仿佛一见钟情,有了好的开始,继续推动的决心也会很大。
当时英特尔正在推进绿色制造,希望与高校携手合作,深化生产制造绿色之道,并推进整个产业生态的绿色发展。张教授则向我们阐述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项目,以之作为校企协作项目,能解决一些机制上的实际问题。我们之所以选择与英特尔合作,最看重的是它品牌中凝结的诚意。”
项目从2007年开始,仅仅一年多时间,张教授所承担制造工艺的更换基板和流程可靠性等方面的工作就取得了突破,但是并非一切都很顺利,项目的一些成果也遭遇过质疑。然而张老师的团队用实验进行一次次验证,终于用如铁的数据赢得了认可。
在与英特尔的交流协作中,张教授对之赞赏有加:“对于做生产制造封装型的企业来说,与高校共同推进研发是非常少见的,英特尔的合作勇气让我们深深钦佩”。而基于对技术和工艺的不懈追求,以及英特尔在合作项目秉承的信任和开放精神,高校科研人员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张建华带领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大大超出了项目预期,对芯片封装制造工艺中的材料筛选等方面都做出了创新式的贡献。
更具意义的是,项目不单纯从技术方面开展研究,而且能直接将高校科研课题运用于实际,帮英特尔解决现实问题,使双方在共赢的基础上,不断实现生产力的提升。正是有了这个项目的多方面成果,英特尔在华封装项目的资源布局调整和整体运营也得以顺利实现。
谈到这里,张教授颇为自豪的和我们说起了她的博士生生华子凯和李春亚,张教授欣慰地说:“与英特尔合作为我两位博士生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自与英特尔合作以来,华子凯就担纲相关项目的研究与推进工作,深入钻研封装工艺与生产管理。随着项目成果的在生产中的应用,他也进入英特尔进行实习。与一般“了解性”的实习不同,华子凯凭借丰富的课题经验与掌握的理论、数据,将实习进展得如火如荼,不仅课题的成果在生产中进一步发挥了直接的作用,而且他自己对研究课题也有了直观、深入的理解,使得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实现进一步弥合。期间,华子凯和李春亚还分别在合作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参加了电子封装技术、电子系统集成技术等相关国际会议,进一步拓展了专业研究的国际视野。
当我们问起是什么使得高校与英特尔的合作平顺发展,基业长青时,张建华教授颇为风趣的说,合作亦像恋爱,要开始看对眼,正所谓一见钟情。然后彼此的目光再朝着同一个方向,并秉承共同的价值观前行。“英特尔是一个讲求社会责任、实践人文关怀的企业,英特尔也怀着与高校共同的兴趣、一致的目标”,而经过改革开放后数年的发展,中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也已经摆脱了经费问题的困扰,将视野集中到产业前沿技术跟踪与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而与技术引领型企业的合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
“基于一致的目标,英特尔与高校成为了好搭档”,张教授畅谈着自己的团队与英特尔的倾心“相恋”,相信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也会一直延续下去,并被不断复制与发扬光大;她的博士生华子凯也跃跃欲试,希冀延续合作,加盟英特尔,为工艺创新和推进校企合作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