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IT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变
2008-03-25
作者:方正科技
全球IT产业肇始于计算机系统的大面积推广,而其中个人电脑即PC的全面普及使得IT产业进入井喷式增长阶段,迄今仍然保持着高于经济平均增长速度的势头。中国作为发展速度最快的代表性经济体,本土IT产业的发展速度之快又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本土IT产业的蓬勃发展应该是从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内开始的,到今天已经有二十多年历史。与全球产业格局相似,PC产品的普及应用也是中国IT产业发展" title="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中国PC产品市场发展的二十多年,从市场领导者的角度看,可分为两个标志性阶段。1996年以前的十多年算第一阶段,以IBM,Compaq等为代表的国外品牌占有强势地位;1996年以后的十多年算第二阶段,以联想、方正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开始扮演本土市场领导者的角色。
众所周知,中国本土PC市场从一开始就具有充分竞争性,而且PC行业从一开始也是依托全球供应链的。PC行业的这一特性使得国内的厂家如联想、方正、同方等等从一开始就在完全开放的格局下参与全球性竞争。因此,中国本土厂商" title="本土厂商">本土厂商的国际竞争力便显得至关重要。
按照产品管理" title="产品管理">产品管理的一般性理论,一件产品的属性可以最终归结为质量、成本和服务等三大方面,其中服务涵盖售前、售中和售后全过程。因此产品提供商的竞争优势也最终通过产品质量、总体成本和全程服务三大属性的单方面或多方面优势来体现,同时,三者之间还存在着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产品提供商需要根据自己的经营战略和现实能力在三者之间进行选择和/或折衷,经过市场认同后,该产品提供商(包括品牌)的市场形象便在一段时间内稳定下来。甚至一个国家的形象也与其优势产业和产品属性紧紧关联。比如,瑞士的高品质钟表、美国的高新技术、日本的经济轿车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一件产品在质量、成本和服务方面的竞争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较长时间维度来看,是动态的,经过产品提供商的有意努力或无意忽视,其产品的竞争优势会在质量、成本和服务之间相互转化,各有消长,相互影响。这种竞争属性的变化,从其效应来看,又可分为良性循环" title="良性循环">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两种。进入良性循环,则表现为产品优质高价,服务周到,用户追捧,公司赢利,业务持续增长;进入恶性循环,则表现为产品质次价低,服务水平低下,用户纷纷丢失,公司赢利困难,甚至倒闭。一件产品如此,一个企业如此,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产业也是如此。
回顾中国本土PC市场和行业发展,可以看出,在国内PC市场发展初期,中国本土厂家充分发挥了成本优势,以低廉的人工与制造成本,与国外厂商展开竞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新竞争者进入市场,往往把低价策略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事实证明,这一手段也非常有效。比如,多年前联想首推的万元奔腾台式机,方正首推的万元笔记本电脑,等等,都在市场上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然而,如果忽略质量和服务,单方面依靠成本进行竞争,则极易滑入恶性循环的泥淖,甚至坠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多年来,中国本土PC市场可谓大浪淘沙,我们为沉沦下去的本土品牌" title="本土品牌">本土品牌感到十分惋惜的同时,也应该清楚的看到,他们几乎都是恶性循环的受害者,而其中历经风雨至今仍活跃在第一阵营里的联想、方正等老牌厂商,又都是审时度势,励精图治,在产品品质和服务方面真正投入并依此获得长久竞争优势的典型代表。
按照用户的购机次数来分,目前中国本土IT市场正在由初次购机市场进入二次购机市场。初次购机市场中的用户对价格最为关注,而对品质和服务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因此低价策略在初次购机市场中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二次购机市场中的用户则要成熟的多,他们对产品质量和全程服务越来越重视,对产品质量和全程服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市场经济时代,用户决定一切。随着中国本土IT市场和用户的逐渐成熟,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变则成为必然,这种转变必然表现为从简单的成本优势向以产品质量和全程服务为根本的综合竞争优势过渡。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中国IT行业的领导者也确实看到了这种转机,并率先完成了其竞争优势从成本向质量服务蜕变的战略部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赢得了市场认可和用户尊重。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成本和质量具有较强的技术属性,其标准易于衡量,也易于拷贝,而服务则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在中国市场上,本土厂商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IT企业一定会在逐渐成熟的本土市场中继续有所作为,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周到的全程服务,继续赢得客户青睐,永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