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之父”夏普一蹶不振 富士康觊觎面板主导权有望?
2015-03-26
亏损、裁员、出售,这是现在日本企业给我们最大的印象。索尼公司为了自救不断出售PC、电视业务,成为了日企衰落的剪影。而现在,这一现象开始出现在“液晶之父”夏普身上,今年以来,亏损、裁员的阴云再次笼罩着这家百年老店。
裁员、亏损,夏普一蹶不振
3月19日,据日媒报道,夏普正计划斥资17亿美元进行公司重组,其中便包括将在全球裁员约6000人。这也超出了夏普原来在2013年制定的3年内裁员5000人的目标。除了裁员,夏普也计划于今年对日本员工减薪1.5%左右来缩减人事费用。
不过,夏普官方还没有就此次裁员和减薪计划进行正式公布。其实,早在2012年,夏普就因液晶显示器业务下滑裁员了2960人。但从这些年的业绩来看,裁员并没有解决夏普的问题。
今年2月,夏普公司社长高桥兴三在记者会上表示,2014财年的经营业绩最终将出现赤字,赤字额约为300亿日元。2014财年营业利润的预估也缩水一半,下降到500亿日元。此外,据日媒报道,截至去年底,夏普的债务规模高达一万亿日元,相当于84亿美元。其中,瑞穗银行和东京三菱UFJ银行两家机构,持有大约50亿美元的债权。
业绩的亏损反过来又促使大规模裁员,如此恶性循环,夏普也就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困境之中。
昔日液晶之父为何一蹶不振?
夏普无疑是全球液晶面板领域的领先者,然而也正是由于液晶业务,导致了今天夏普的一蹶不振。
夏普最风光的时候是在2005年,当年得益于液晶面板和电视产品,年销售额达2.8万亿日元(约1848亿人民币),连续三年创造了历史记录。也因此,这家日本二线的电子企业一跃成为“液晶之父”。
由于当年液晶面板业务所带来的辉煌业绩,夏普也因此就把自己一直封闭在液晶面板的世界中。
然而,在2007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点。那时候,夏普不惜花费巨额成本举债建成了全球首座第十代液晶电视面板工厂。但不幸的是却遭遇到日元升值和福岛核事故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十代线开工不久,夏普就遇到了资金难题。
这一危机持续到2012年,也酿成了夏普百年历史上最大的亏损。当时,为了自救,夏普不得不进行首次大规模裁员。
在液晶面板业务衰落的同时,夏普的手机和液晶电视等消费电子业务也同时萎缩。夏普手机曾凭借日系设计风格,深受中国女性用户的喜爱。但在智能机时代,夏普仍以传统功能机为主导,加之产品更新速度慢、效率低,因而也走向了衰落。而其液晶电视,在高端市场受到了韩企三星、LG的冲击,而低端市场则面临着中国电视企业挤压,其份额也在被一点点蚕食。消费电子业务的萎缩,也让失去液晶面板优势的夏普雪上加霜。
不过好在后来,由于中国手机厂商对小尺寸液晶面板的需求增长,让夏普一度起死回生。不过,正是因为贪图这一时的利好局面,也让夏普一直推迟业务重组计划,并最终导致了今天更加被动的境地。
可以说,单一的产业结构和对液晶业务的高度依赖,是夏普深陷泥潭的重要原因。
富士康觊觎已久,只为液晶面板主导权
2012年,夏普陷入史上最大亏损时,曾不得不寻求外部资金援助。就在这个时候富士康出现了。当时,富士康计划以8.09亿美元投资获得夏普9.9%的股份,成为夏普最大股东。
但事情并没有这么顺利,后来富士康发现当时夏普股价下跌达到28%之多,因此也发布声明称“由于夏普股价异常活跃,富士康将无需履行其认购义务”,而夏普也向其递交了多个重组方案,以求重新得到富士康的投资,都没有得到回应。
其实,当时富士康是希望提高入股比例,能够介入夏普最新的液晶技术,但夏普坚持9.9%的比例不能再升,双方的谈判也就陷入了僵局,最终没能达成合作。
而针对此次夏普的危机,富士康准备再次伸出“援手”。郭台铭日前在授受日本杂志《周刊东洋经济》专访时透露,有意向夏普提出出资等营运支持的提案,并会在本月内向夏普及其主要往来银行(瑞穗银行、三菱东京UFJ银行)传达上述出资意愿,具体方式包括投资、建立合伙关系以及技术授权等。不过,富士康也表明表示:“任何形式的此类投资都将依据互惠共赢的结果而展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还要依据富士康是否有权参与夏普的业务管理以实现业绩持续增长和获取投资回报的共同目标。”
富士康之所以觊觎夏普,是希望能够以投资的形式“参与”经营,包括技术授权、转移等,从而在液晶面板上取得主导权。不过,这一企图却被日本科技界认为是想通过投资夏普来“偷师”技术,最终损害日本的科技产业。
不过,郭台铭也多次向夏普暗示,虽然当年富士康没有投资成功,但其个人收购了夏普堺市十代线面板工厂50%的经营权,在经过两年多的经过后已经转亏为盈,并且盈利一直持续到现在。
此番暗示,也表明郭台铭能够帮助夏普走出困境的心意。不过,夏普方面是否能接受这次“援助”还不好说。
夏普方面表示,如果富士康愿意以2012年承诺的4.58美元/股的价格来收购夏普的股票,便愿意考虑接受富士康的投资,但目前夏普的股价大概在2.01美元/股。面对如此苛刻的条款,富士康还能下得去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