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与互联网+: 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15-04-01
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重提“三网融合”,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光纤网络,大幅提升宽带网络速率”。另外,2014年和2015年,全国第一批及第二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纷纷从广电总局和工信部获得相应的业务牌照,再度让“三网融合”成为广电行业、通信行业的热点。
除了“三网融合”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由此可见,虽然“三网融合”与“互联网+”概念及所属领域不同,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要充分利用其信息传输通道与相关行业进行关联并达到深度融合,从而创造出全新的产业链。
未来,“三网融合”各方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与机遇?“三网融合”未来应该从哪些领域快速切入?普通用户有哪些“三网融合”业务层面的需求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井喷式发展≠井喷式增长
2010年出台的“三网融合”总体方案要求,在2013~2015年期间要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因此,在2014年和2015年,广电与各部委、各省级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等各方力量,在“三网融合”领域的动作比2010年频繁得多。
按照总体方案规定的具体试点流程来看,2015年是“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中最关键的时间节点,再加上之前相关试点各方取得了相应的业务运营牌照,2015年“三网融合”可能会出现“井喷式发展”的现象。即便如此,笔者却认为,这种“井喷式发展”并不等同于“井喷式增长”。如果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及三大电信运营商仍是将业务重点放到基于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开展的IP电话、宽带、互联网接入、IPTV等业务上,这对于“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并无太大的推进意义。
目前来看,还有多少用户使用座机打电话?而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开展的IP电话必须基于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这无疑束缚了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的业务范围及种类。
而对于固定宽带业务,除了上述因素之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随着3G/4G甚至5G技术的不断升级与改造,其网络及信号覆盖将会越来越好,未来将是移动互联网的天下。而固定宽带业务如果不创新,其用户数量势必会呈现逐月下滑的趋势。
“蓝海”市场待发掘
近几年,带宽成本下降,这主要得益于光纤入户工程、3G网络不断完善和4G牌照发放,而普通消费者对于娱乐、交流等方面的获取通道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基于此,笔者认为无论是IP电话、宽带业务、IPTV业务已然成了“红海”,现在的“三网融合”试点业务不应再局限于5年前所设定的业务种类上面。
无论是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还是三大电信运营商,在新的发展格局面前,要清醒地认识到传统业务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一定要站在普通用户的需求层面出发,探索出全新的业务形态,创造“蓝海”市场。其中,拓展新的生态链,刺激新的消费是首要问题。
何谓新业务形态?笔者经过长达十余年的市场调研、用户走访、数据统计等工作后,总结出了自己的答案——固网宽带、IP电话、IPTV等业务只是某一阶段内相应运营商的业务,业务自身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三网融合”特性。
目前来看,在过去5年多的“三网融合”过程中,互联网企业通过技术层面的革新将其内容由电脑屏、手机屏、PAD屏向电视机屏进行跨屏及跨界运营。但OTT机顶盒、智能电视机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行业管理层面的问题,在OTT机顶盒、智能电视机等行业没有理清楚之前,这些产品并不具备全面推广的价值。
笔者认为,未来无论“三网融合”还是“互联网+”,其新业务拓展的方向可以集中在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在过去5年中,中国的“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是自上而下推动的,而目前来看,自下而上地通过产业的力量进行“三网融合”或许会是突破口之一。
实际调研和统计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到1.6亿左右,而老年人是电视机最忠实的观众,如果将医疗急救功能通过纽扣、腰带、腕表等与有线电视网络、互联网相连,当老人出现危险及病情时,可以第一时间向医院、监护者等发送求救信号。如果每个子女愿意为这样产品买单,每月收取10元资费,以1亿老人为基数,简单估算一下,每年其市场收入将高达120亿元。
如此类推,适合并满足普通百姓需求的各种应用市场化之后,其市场规模非常可观。届时,广电总局及工信部、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及三大电信运营商,也就不会再为了现在的商业模式发起一轮又一轮无休止的“争夺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