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信与网络 > 设计应用 > ComNET中的组播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ComNET中的组播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2014年微型机与应用第10期
赵小明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工业信息技术系,云南 昆明
摘要:  P2P[1]网络广播使用广度优先的泛洪方式,根据对等点网络拓扑的不同,可能有大部分节点会被广播消息重复到达。重复到达的消息不仅增加了对等点的处理负荷,而且大大地增加了网络流量,容易造成网络阻塞。
Abstract:
Key words :

  摘  要P2P网络广播使用广度优先的泛洪方式,导致对等点的处理负荷过大,网络流量激增,容易造成网络阻塞。在分析ComNET组播的基础上,提出设计一个分布式算法,使一对多的消息传递变得高效而不含冗余,以此来解决ComNET中的组播问题。

  关键词: P2P;组播;ComNET;分布式算法

  P2P[1]网络广播使用广度优先的泛洪方式,根据对等点网络拓扑的不同,可能有大部分节点会被广播消息重复到达。重复到达的消息不仅增加了对等点的处理负荷,而且大大地增加了网络流量,容易造成网络阻塞。

  通过实验可以简单地模拟广度优先的泛洪算法[2]在ComNET中进行组播消息的传递情况,模拟结果如图1所示。

001.jpg

  数据统计过程如下。首先使用简单的广度优先算法在指定的组内传播消息,当一个对等点收到一个组播消息后,记住它曾经收到此消息,然后直接把消息发送到它所有邻居。重复访问次数是统计所有对等点收到的重复消息的总数(一个对等点可能收到多个重复消息,统计时算实际重复的次数,而不是一次),图1(a)所示为重复的次数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大的情况,而图1(b)则给出了重复消息个数占发送消息总数的比例。从图1中可以看到,无论在比率还是绝对数量上,重复消息的量都是很惊人的。比如当对等点数目为2 M时,有131 917个消息是无用、重复接收的,占发送出去的消息总数140 119的94.14%。这些重复的消息严重祸害着互联网络。

  本文主要研究讨论如何在ComNET指定的对等点组中广播消息。方法是首先研究简单的情况,即Cayley图Γ上的组播情况。然后再推广到动态网络ComNET上。

  1 ComNET及组播分析

  现实中一般很少需要在整个网络中转发消息,因而暂不考虑在整个ComNET上广播消息的情况,而把问题集中在如何在某个指定的对等点组中广播消息,称之为组播。问题的更形式化的定义[3]如下。

  1.1 Γ中的组播

  给定Cayley图Γ以及起始顶点P0=(c,p,r),给出以P0为根的一颗转发树T,满足:

  (cn,pn,rn)((cn,pn,rn)Tcn=c)

  (cn,pn,rn)(((cn,pn,rn)cn=c)(cn,pn,rn)T)

  1.2 ComNET中的组播:

  给定一个动态覆盖网络ComNET以及起始对等点P0=(c,p,r),给出以P0为根的一颗转发树T,且满足:

  (cn,pn,rn)((cn,pn,rn)TAPlockall(c,cn,k))

  (cn,pn,rn)(((cn,pn,rn)APlockall(c,cn,k))(cn,pn,rn)T)

  1.3 Γ中的组播的缺点

  图Γ的一级聚集系数该值较大。较大的聚集系数在直观上来看是指“一个顶点的邻居很可能也相互是邻居”,虽然增大CC1不仅可以增加“浏览功能”的可用性以及增强鲁棒性,但较大的CC1对组播是一场噩梦。可以通过图2来说明情况。

002.jpg

  假设组播的起始顶点是P0,并且组播使用广度优先的方式进行扩散。第一步P0会把消息扩散到它的所有4个邻居中,其中包括P1、P2、P3;接着在第二步,由于P3同时又是P1和P2的邻居,所以P3(逻辑上)同时收到它们发出的组播消息。同理P1会同时收到P2和P3的组播消息;P2会收到P1和P3的组播消息。因此仅在两个时间步内,P1,P2和P3就总共收到了3个相同的消息,而且这些都只是所有消息副本中的很少的一部分,随着扩散规模的扩大,被重复到达的顶点以及重复到达的次数将会大大增加,因而在Γ中使用简单的广度优先策略来实现组播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2 ComNET组播树实现

  2.1 算法思路

  在Γ上组播消息的关键是生成组播树,也就是说转发关系图不能含有环,因此只要找出一个分布式算法来确定一条从组播树根P0到其他组播树顶点P的唯一路径就能解决组播问题。事实上,可以把要求再降低一点,只需找出一个算法routeLastHop[4]用于计算从P0到P的路径中顶点P的上一跳,然后执行以下算法框架groupCast[5]即可。

  输入:当前顶点P的标识符(c,p,r)以及组播树根标识符(c0,p0,r0)。

  输出:无。

  forall((cn,pn,rn)in P的邻居集合)

  if(c0=cn)

  (cl,pl,rl):=routeLastHop((cn,pn,rn),(c0,p0,r0))

  if((c,p,r)=(cl,pl,rl))

  把组播消息转发到(cn,pn,rn)

  end

  end

  end

  输入:顶点Pn的标识符(cn,pn,rn)以及组播树根标识符(c0,p0,r0)。

  输出:唯一地确定从(c0,p0,r0)到(cn,pn,rn)的路由路径中,(cn,pn,rn)的上一跳顶点的标识符(cl,pl,rl)。

  lastDiffPos为p0与pn的除第r0位的最后一个(从左到右)不同位的下标,如果找不到则为-1。

  if(r0=rn)

  if(lastDiffPos=-1)

  (cl,pl,rl):=(c0,p0,r0)

  else

  (cl,pl,rl):=(cn,pn,lastDiffPos)

  end

  else

  if(pn[rn]=p0[rn])/*上一跳是沿着Linkr的*/

  if(lastDiffPos=-1)

  (cl,pl,rl):=(cn,pn,r0)

  else

  (cl,pl,rl):=(cn,pn,lastDiffPos)

  end

  else/*上一跳是沿着Linkp的*/

  (cl,pl,rl):=(cn,m(pn,p0,rn),rn)

  end

  end

  问题的复杂度集中在算法routeLastHop。Γ上路由的算法如下所示,而算法routeLastHop实际上是该路由算法的逆过程。

  输入:当前顶点的标识符(c1,p1,r1)以及目标顶点的标识符(c3,p3,r3)。

  输出:下一跳顶点的标识符(c2,p2,r2)。

  if(c1=c3(p1=p3(r1=r3)then

  目标顶点已经到达

  else

  if(c1=c3(p1=p3)then

  (c2,p2,r2):=(c3,p3,r3)/*第二阶段*/

  else/*下面属于第一阶段*/

  if(lock(c1,c3,r1)(lock(p1,p3,r1))then

  /*跳离当前地区,使得可以修正标识符的其他维*/

  r2是不满足lock(c1,c3,r2)或不满足lock(p1,p3,r2)的整数,且优先选择非r3的整数。

  c2:=c1

  p2:=p1

  else

  if(┐lock(p1,p3,r1))then/*修正组内标识符的当前维*/

  p2:=m(p1,p3,r1)

  c2:=c1

  r2:=r1

  else/*修正组标识符的当前维*/

  c2:=m(c1,c3,r1)

  p2:=p1

  r2:=r1

  end

  end

  end

  end

  输入:当前对等点P的标识符(c,p,r)以及组播树根标识符(c0,p0,r0)。

  输出:无。

  forall((cn,pn,rn)in P的邻居集合)

  if(APlockall(c0,cn,k))

  (cl,pl,rl):=routeLastHopDHT((cn,pn,rn),(c0,p0,r0))

  if(r=rl(isClosetLock(p,pl,p0))

  把组播消息转发到(cn,pn,rn)

  end

  end

  end

  输入:对等点Pn的标识符(cn,pn,rn)以及组播树根标识符(c0,p0,r0)。

  输出:唯一地确定从(c0,p0,r0)到(cn,pn,rn)的路由路径中,(cn,pn,rn)的上一跳对等点的标识符(cl,pl,rl)。

  lastDiffPos是除r0外最大的不满足谓词APlock(p0,pn,i,k)的i,如果找不到则为-1。

  if(r0=rn)

  if(lastDiffPos=-1)

  (cl,pl,rl):=(c0,p0,r0)

  else

  (cl,pl,rl):=(cn,pn,lastDiffPos)

  end

  else

  if(APlock(pn,p0,rn,k))/*上一跳是沿着Linkr的*/

  if(lastDiffPos=-1)

  (cl,pl,rl):=(cn,pn,r0)

  else

  (cl,pl,rl):=(cn,pn,lastDiffPos)

  end

  else/*上一跳是沿着Linkp的*/

  (cl,pl,rl):=(cn,APm(pn,p0,rn,k),rn)

  end

  end

  2.2 ComNET中的组播算法

  在第2节中本文给出了Γ中的组播算法,事实上只需要在适当的地方使用谓词“APlock”代替谓词“=”就可以得到在ComNET中组播的算法雏形。但是,另一方面,ComNET的动态性导致对等点与Γ上的顶点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这又需要对ComNET中的具体组播算法作出相应的修改。

  先给出组播算法,然后再分析ComNET和Γ上的这些算法有何不同。

  输入:两个对等点标识符P1=(c1,p1,r1)、P2=(c2,p2,r2)以及组播树根对等点标识符P0=(c0,p0,r0)。

  输出:若(c1,p1,r1)相对于(c0,p0,r0)最亲密锁定(c2,p2,r2),则true,否则false。

  for(i:=0…|p1|-1)

  if(i(|p2|(p2[i]=(*()

  if(i<|p0|)

  if(p1[i](p0[i])

  返回false

  end

  else

  if(p1[i]((0()

  返回false

  end

  end

  else

  if(p1[i](p2[i])

  返回false

  end

  end

  end

  返回true

  以上算法只用了谓词APlock代替谓词“=”,以及使用操作APm代替操作m。?祝上的谓词“=”并没有改成ComNET中的APlockall,而是改成了isClosetLock。用图3来说明其中的原因。

  假设组播的根对等点P0=(01,10111,1),则使用算法routeLastHopDHT计算Pn=(01,1111,2)的上一跳对等点的标识符得到的结果是Pl=(cl,pl,rl)=(01,1111,1)。从图3中可以看到,区域Pl一共由3个顶点组成,分别是P1=(c1,p1,r1)=(01,111100,1),P2=(c2,p2,r2)=(01,11111,1)以及P3=(c3,p3,r3)=(01,111101,1),因而必定有APlockall(p1,pl,k)、APlockall(p2,pl,k)以及APlockall(p3,pl,k)。所以,即使使用APlockall(p,pl,k)代替图53第四行中的p=pl,也无法得到ComNET下正确的组播算法,因为此时对等点P1,P2和P3都会在第二步同时发送组播消息给Pn。

003.jpg

  为了消除图3中遇到的情况的方法是在多个组成这个区域的对等点中(如上述的P1、P2和P3),唯一地选择一个(如P2)作为代表来发送组播消息,而这个代表的选择标准则表示在2.2节的算法中。当一个对等点被该算法判定为相对于组播树根对等点P0的组内标识符最亲密地锁定pl,则该对等点就被选为代表。如对于图3,容易得到┐isClosetLock(P1,Pl),isClosetLock(P2,Pl)以及┐isClosetLock(P3,Pl),因而P2被选为区域Pl的代表,负责发送组播消息给Pn。

  组播的提出实际上是为了克服基于泛洪的广播算法的种种缺陷,使一对多的消息传递变得高效而不含冗余,以此来解决ComNET中的组播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联峰,刘乃安,钱秀槟,等.综述:对等网(P2P)技术[J].2003(12):142-145.

  [2] 石锋,吴建平.组播拥塞控制综述[J].软件学报,2002,13(8):253-260.

  [3] ABERER K, ALIMA L O, GHODSI A, et al. The essence of P2P: a reference architecture for overlay networks[C]. Fif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er-to-Peer Computing, 2009:11-20.

  [4] 宋建涛,沙朝锋,杨智应,等.语义对等网构造及搜索机制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0,41(4):645-652.

  [5] FAST A, JENSEN D, LEVINE B N. Creating social networks to improve peer-to-peer networking[R]. KDD′05 Proceedings of the eleven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 2005:568-573.


此内容为AET网站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