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信与网络 > 业界动态 > 大尺寸渐成主流 面板产能过剩或是伪命题?

大尺寸渐成主流 面板产能过剩或是伪命题?

2015-05-27

  2015年,中国多条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相继投产,有望使中国电子行业长期以来“缺芯少屏”的尴尬局面得到缓解,业内人士称国内面板自给率在明年将达到80%左右。在面板“投资热”过后,有关产能过剩的隐忧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5月21日、22日在深圳举行的中国智能电视和智能显示高峰论坛期间,多位分析师和面板厂商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全球大尺寸智能电视逐渐成为主流的情况下,无需过度担忧面板产能过剩问题,智能电视平均尺寸变大成为加速面板面积消耗的重要推进力量。

  中国电视平均尺寸全球增长最快

  在工信部《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要求平板电视面板自给率达到80%以上,一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正是在这一产业振兴政策的要求下,面板厂商开始了大范围的建厂运动。

  但据IHS DisplaySearch数据显示,虽然2014年面板供不应求,但在2015年面板供需状态将基本平衡,而今后几年也将基本保持这一状态。

  “我并不担心面板产能过剩的问题,目前也没有要崩盘的迹象,其实产能一直都是在跟随需求增长的,而且也是能够消化掉增长的产能。”IHS DisplaySearch大中华区研究总经理谢勤益说。

  在他看来,在全球大尺寸智能电视逐渐成为主流的情况下,无需过度担忧面板产能过剩问题,智能电视平均尺寸变大成为加速面板面积消耗的重要推进力量。

  谢勤益表示:“2007年全世界平均的液晶电视尺寸是31寸,我们预测2017年之后也就是10年之后应该是41寸,而液晶电视市场大概每年是2.5亿台左右,这带来的尺寸消化、对面积消耗的动能是非常大的。”

  同时,谢勤益认为今后几年将是一个新的更换周期。“液晶电视成长最快的两年在2008年到2010年,短短两年间就成长了将近1亿台以上,如果你有印象的话,2007年那时候大家买的还是32寸,顶多是42寸,过了七八年之后,到了现在这些电视会替换为更大的尺寸,这也是未来一个重要的推进力量。”

  华星光电一内部人士也向记者表示:“液晶电视平均每成长1寸就会消耗掉两座90K的8.5代线(记者注:不同公司测算方法不同),而且中国的电视平均尺寸增长在全球也是最快的,并且如果尺寸再变大,其消耗掉的面积将会呈指数级的成长。”在她看来,对面板产能过剩的问题无须过度担心。

  京东方:看好大尺寸智能电视

  近年来,手机和平板类产品出货量增长迅猛,然而传统的大尺寸电视出货量却一直在低位增长。根据IHS DisplaySearch数据,从2012年到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从16.5亿台突破到20.1亿台增长约25%,平板类则基本实现了翻倍从1710万台增长到3350万台,在移动终端出货量迅猛增长的情况下,而传统中的大尺寸电视则增长缓慢,2012年2.3亿台到2014年也仅有2.5亿台,同时未来几年仍将维持较低的增长率。

  京东方战略市场组织副中心长陈军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虽然移动端产品出货量增长惊人,但无法取代电视类产品在面板消耗上的贡献。

  “电视依然是目前消耗产能面积最大的应用类别。如手机虽然出货量增幅较大,但其仅占面板整体出货面积的7%,而电视类则达到了48%。”

  陈军涛表示,从电视行业整体销售金额来看,60寸以上的产品将会出现一个相对地强劲增长。“60寸以上的产品2014年销售额在60亿美元,但我们预估其产值规模在2021年将会达到14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其出货量在2021年将会从现在的800万台增长到2200万台,年均复合增长高达15%,相当于3到4条10代线的产能。我们预估65寸的电视将会占到其中的一半左右,60和65寸也是未来中大尺寸中的主流尺寸。”

  因此,在陈军涛看来,尽管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大尺寸面板的关注度在逐渐的下降,但对于面板厂商来讲,大尺寸面板的重要性仍然是不言而喻的,其对产能消耗面积的贡献率是任何一个产品都无法替代的。而且随着后续电视产品的大尺寸化,其对产能的需求还会持续地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谢勤益认为公众担忧面板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尺寸的增长会渐渐地达到一个成熟的状态。他表示,除了尺寸增长之外,还有很多推进面板消耗的力量,比如包括从HD到FHD、新兴市场的崛起,还有当前最热门的4K等概念的兴起。

  虽然业界和不少分析人士认为无须过度担心产能过剩问题,但同是IHS DisplaySearch研究总监的张兵对此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一个竞争型行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供应过剩。“一个时间点或短周期会出现供不应求,但整体来讲,面板既然是一个竞争行业,没有技术的壁垒、没有行政的壁垒,每个厂商都能根据需求来扩充产能,没有厂商会放弃这个扩充市场份额的机会,不会因为要过剩就不建了,整体上来看肯定是过剩的。”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