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推进我国智能化发展的思考
2015-06-10
作者:龚炳铮
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六所
[摘要]本文分析了智能化的含义、分类、重大意义、技术框架、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提出了评价模型、指标及加快智能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智能化 含义、分类、意义、技术框架、发展战略 目标任务 评价模型 指标 措施 建议
1、智能化的涵义与分类
1.1智能化的涵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智能原义为智慧和能力,是指人的智慧和行动的能力,智慧是辩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根据《辞海》智力通常叫“智慧”,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慧犹言才智、智谋,是对事物能认识、辩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智能是知识与智力的总和。其中知识是一切智能行为的基础,而智力是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求解问题的能力,是头脑中思维活动的具体体现。一般认为,智能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及有目的地行动和有效地处理周围环境事宜的综合能力。
智能是采用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获得具有拟人智能的特性或功能,例如自适应、自学习、自校正、自协调、自组织、自诊断、自修复等。智能化是指为使对象具备灵敏准确的感知功能、正确的思维与判断功能以及行之有效的执行功能而进行的工作和活动。
什么是“智能化”?目前尚缺乏明确、科学、公认的定义。
笔者认为,智能化就是利用智能科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工具,通过智能感知、云计算、物联网、信息处理、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等手段,使对象实现智能控制、管理、决策、调度指挥及特定目标的过程,是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智能化也可以理解为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工具来代替人的一部分脑力劳动,具有运用知识进行推理、学习、联想解决社会各领域、行业、地区、企事业单位各种问题的过程:微观推进企业、社区、家庭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中观推进政府、城市、行业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宏观推动社会经济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使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逐步实现智能化,不断变革社会组织方式与管理运作方式,提高社会运行效率,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而构建一个高度文明和谐的智能化社会。
智能化是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智能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智能化社会,而智能社会是信息社会的高级阶段。
对于智能化机器、机器智能的理解:
(1)智能化使机器的功能更符合人们的理智,使机器的性能具有人工智能,具有执行某些与人的智能有关的复杂功能(如判断、推理、学习、和问题求解等的能力)。
(2) 智能化使机器的操作更方便,人-机界面更友好,人们操作越简便。机器的智能是研究者、设计者智能的反映,是人智能物化的结果。
(3)智能化是人的智能与机器智能在更高层次上的协调与统一,使人的智能与机器的智能做到分工最合理,二者有机地结合、合作与协调,从而构成更高层次的智能系统。
1.2智能化的分类
1.2.1按对象与领域分类
1.领域智能化
(1)政务智能化,政府智能化,智能化政府。
(2)商务智能化,商务智能,智能商务。
(3)军务智能化,武器智能化,作战指挥智能化,军事智能化。
(4)医务智能化,医院智能化,智能医疗。
(5)业务智能化,如智能控制、智能管理、智能决策、智能调度指挥。
2.产业智能化
(1)工业智能化,智能工业
工厂智能化,智能化企业,智能化车间;机械设备智能化,智能机械,如智能机器人;产品智能化,智能产品。
(2)农业智能化,智能农业,智能农场。
(3)交通智能化,智能交通。
(4)商业智能化,商业智能,智能商城。
(5)建筑智能化,智能建筑、智能楼宇。
3.社会智能化
(1)城市智能化,智能化城市(智慧城市)。
(2)社区智能化,智能化社区。
(3)家庭智能化,智能化家庭,智能家居。
1.2.2按智能化水平、程度分类
初级智能化、局部智能化。
中级智能化、综合智能化。
高级智能化、全面高度智能化。
2、智能化的重要意义
智能化是覆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高级阶段,是我国进入高度文明的和谐社会的最佳发展途径。
2.1、推进信息化与自动化的纵深发展
目前我国信息化、自动化尚处初级阶段,智能化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是两化融合的高级阶段,实现工业生产优质、高产、低耗的途径,使产业实现网络化、协同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有利于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以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实现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统一,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及信息社会的基础。
2.2、有利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振兴经济、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
智能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工具。通过发展智能化技术,催生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智能技术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伴随着经济社会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智能化在第三产业中的广泛的利用,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2.3、构建信息化、智能化、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社会智能化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通过智能化技术手段来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利用智能化技术可建设智能化社区,实现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交通和智能安保等民生工程,从而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交通堵和治安等问题。智能化技术在城市、社区、医疗、家庭的广泛应用,可以改善民生,大大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3、智能化技术体系框架
通过智能发展的理论、工具、设备、系统、应用、系统架构、标准规范等多个视角来
研究,推动国家智能化发展。智能化技术体系框架由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与公共技术四部分组成:
3.1感知层:数据采集与感知,物联网相关技术、智能测量、传感技术、RFID技术。
3.2传输层:互联网、三网融合技术。
3.3应用层:智能化应用支撑、服务平台;中间件、数据挖掘、知识处理与优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智能管理技术、智能决策技术、各领域智能化应用系统、专家系统分析设计技术;智能城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企业等各类智能化应用技术解决方案。
3.4公共技术: 公共技术与技术框架的三层都有关系,它包括智能控制、标识与解析、安全技术、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QoS)管理。
图1智能化建设体系框架
4、发展智能化的战略与目标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信息化水平低,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与新加坡、韩国、新西兰及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有差距,大陆与港台地区也有不小差距,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是长期的目标,要迎头赶上,只能采取分阶段跨跃式(蛙跳式)发展战略,到2050年分三大阶段,实现跨跃式发展:
第一阶段2011-2020年,信息化、智能化夯实基础阶段。
到2020年,信息技术应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主要领域的应用水平与国外中等发展国家的差距从目前十几年缩短到5-6年,国家信息能力总水平(信息化指数)排序,从目前按IDIcn排名42、IDIITU 排名75,进入全球30名、亚州前5名,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完成一批城市、社区智能化、产业、企业智能化示范试点工程,开发一批智能化软硬件产品,并逐步推广,东部沿海地区开始进入初级信息化社会。
第二阶段2020-2035年,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推进阶段
到2035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跨跃式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与国外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缩短到2-3年,国家信息能力总水平排序进入全球前20名、亚州前3名,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信息化、智能化接近和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智能化、产业、企业智能化经验已向中西部地区推广,产业智能化、城市、乡镇智能化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开始全面进入初级信息化社会。
第三阶段2035-2050年,我国信息化、智能化高度发展阶段
到2050年,我国经济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总体水平赶上和超过国外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家信息能力总体水平排序进入全球前10名,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接近和赶上国外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开始进入中高级信息化社会即智能化社会。
5、近期发展智能化的主要任务
2020年前,结合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规划,确定智能发展的阶段目标。智能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抓智能化应用促智能产业发展,抓智能化试点示范促进智能技术和产品发展。
5.1、加强智能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抓科研促智能技术发展。通过产、学、研、用通力合作,加强智能科学理论(包括人工智能、大成智慧学、复杂系统理论等)研究,组织智能化核心技术开发,攻克一批智能发展的关键技术:智能测量、传感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智能管理技术、智能决策技术、智能化系统分析、设计技术、智能化应用系统仿真技术。结合试点工程需求研发开发以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智能传感器、智能仪表,智能控制器、智能终端设备,智能化设计系统及软件、智能自动控制系统及软件、智能管理系统及软件、商务智能系统及软件和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及软件。研究重点应用领域的智能化准体系和智能化系统技术解决方案。确保智能化产业发展自主可控,并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力。
5.2、大力培养人才队伍
抓教育培训,促进智能化人才队伍发展。引进和培养一批掌握智能化技术的领军人才,通过加强智能化技术培训、专业教育及应用示范工程实践,培养一批智能化技术和应用领域的骨干人才,为智能化发展做好人才资源储备。
5.3、开展智能化应用示范
抓试点示范工程,促进智能技术和产品的发展。以相对成熟的智能化应用领域和项目为切入点,通过分期分批有计划地建设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工厂、智能商店、智能医疗、智能农场、智能物流、智能家居、智能建筑、智能社区、智能城市等应用示范工程,促进智能技术和软硬件产品及智能产业的发展,加快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智能化进程。
5.4、发展智能产业
抓应用促发展,抓智能化的应用促进智能产业发展。初步形成国家智能产业示范区,形成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并实现一定的产业规模。通过智能化的应用和发展,培育一批智能化技术与产品的龙头企业,孵化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智能化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通过发展,最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化骨干企业和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智能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智能产业。
6、智能化的评价
6.1智能化程度的评价模型
图 2 智能化程度的评价模型
6.2智能化程度的评价指标
智能化的评价指标由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及24个三级指标构成。
6.2.1智能化环境指标
(1)网络设施:宽带接入率,有线电视入户率,
(2)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电子商务普及率。
(3)领导认知和执行力:领导智能化认知度,有关规划、政策文件数,年均智能化投入等。
(4)经济、产业环境:人均GDP,信息产业增加值,服务业比重%。
(5)人文环境:网民占职工总数比例,大学生占人口总数比例。
6.2.2智能化水平指标
(1)广度:智能应用普及率:企业智能应用普及率,家庭智能应用普及率。
(2)深度; 智能功能(自整定、自适应、自学习、自诊断、自修复、自进化等功能)的覆盖率;智能技术(知识处理、专家系统等)的覆盖率;智能调度、管理、决策的覆盖率:如在政府政务的覆盖率,企事业单位核心业务的覆盖率等。
6.2.3智能化效益指标|
(1)经济效益:经济收入增加率,成本降低率,节能减排降低率,投资回报率。
(2) 社会效益:产业贡献率,就业增加率,职工、居民满意度,老百姓幸福指数提升率。
通过专家采用综合分析评价法对智能化系统综合评价,参照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及各权系数,可求得智能化指数。E=∑〔Ii*Wi〕,E表示智能化指数(总评分);Ii表示i个评价指标;
Wi表示i个指标的权重,∑Wi=1
7、发展智能化的政策、措施建议
7.1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建立部际协调机制,创造良好的智能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协调作用,建立健全相互协调、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通过有关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推进智能化发展的合力;加强智能化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研究制定国家智能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加强统筹协调,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形成智能化发展的有利环境。
7.2建立智能发展专项基金
加大国家对智能化发展的资金投入,支持国家智能发展所急需的各类基础性、公共服务平台及各类智能化软硬件产品的开发与商品化工作。建立智能发展专项基金,各地区提供配套资金支持,主要用于支持智能发展关键技术研究、重点产品开发、应用示范及推广等工作。
7.3建立健全智能技术的技术服务体系
智能化发展是一项展涉及面广、实施过程复杂、专业性非常强的长期任务,需要建设与完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服务体系。鼓励信息服务企业研究开发面向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智能化技术解决方案,定向为特定行业、领域的中小企业智能化提供技术服务。
7.4产学研用结合,培育各类智能化示范典型并组织推广应用
产学研用结合,强化智能化关键技术攻关及产品开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各类可推广的智能化试点示范典型,树立标杆智能化企业、行业及标杆智能化地区,并逐步推广。
7.5建立与完善智能化测评考核机制,对行业、地区、企业智能化试点工程按年进行考评,加强对智能化工程试点的监督,确保工程质量与效果。通过考评树立一批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表彰一批先进企业、个人。推动各行业、领域的智能化健康发展。
7.6多种渠道、多样化途径培养智能化人才
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培训体系,各单位要多种途径强化继续教育,形成制度,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大学研究生教育培养复合型及高层次人才,加快建设智能化技术展示体验中心,全面展示智能技术、产品、应用和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及网站,加强智能技术及应用的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R] 2006年
2.涂序彦等 《智能管理》 [M]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年
3.涂序彦 “广义智能学”《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11届 全国人工智能学术年会论文集》[A]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年.
4.涂序彦等 《智能控制论》 [M] 科学出版社 2010年
5.王志良 《物联网现在与未来》[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年
6.龚炳铮“我国社会与经济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探讨”《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产业战略研究分会第11届年会论文集》[A] 2004
7.龚炳铮“信息化含义与分类的探讨” [J] 《中国信息界》2005年19期
8.龚炳铮“分层次分阶段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我国信息化技术应用发展战略的思考”《2007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 [A] 《管理科学》2007增刊
9.龚炳铮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思考” [J]《中国信息界》2010年1/2期,
10.龚炳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融合指数)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J]《中国信息界》2010年11期
11.龚炳铮“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发展道路“ [J]《中国信息界》2011年2.期
本文编入《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博士论坛》光盘,获优秀论文二等奖,南昌2011年11月,被收编、刊登在《中国信息界》2012年第1期p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