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沈向洋:人工智能不会替代人类
2015-06-22
人工智能不会替代人类
“人工智能会不会在五年或者十年替代人类?我觉得这是个错误的问题。(无论是)人工智能或者计算机,还是在此前的石器时代,人类的发展都是在不断寻找所谓工具。这些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是让人类的能力不断增强。或许很多人的看法不太一样,但我自己是持这样的态度。”
谈到人工智能的问题时,微软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如此回答。他是微软研究院的负责人,微软全球研发力量的领导者,是美国科技巨头中最高职位的中国人之一,更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形研究的世界级专家。另一位中国高管则是微软执行副总裁、应用与服务事业部负责人陆奇。
由于自身就研究人工智能相关研究,技术出身的沈向洋显得相当兴奋。“人工智能显然是目前的一大技术热点。不仅学术机构在进行研究,科技巨头和风投机构也在不断投入。目前人工智能主要有两个突破性领域:语音和视觉。其中语音识别,大家已经做了四五十年,但误差率始终都无法降低。”
他具体解释说,“举例来说,人类在室内的语音识别误差率约在8%,但目前语音识别技术的误差率则在12%,而且还是实验室内的结果,还不是实际应用的情况。微软预计五年内可以将这一误差率降至人类的水平。目前语音识别领域,主要有三大公司占据着领先优势:微软、谷歌和IBM。”
巨资促成中美学术合作
沈向洋是在出席清华大学与美国华盛顿大学联合办学的活动上接受新浪科技采访的。这两所世界性研究大学将联合在美国西雅图地区的贝尔维尤市设立一个全球创新交流学院(GIX),致力于培养下一代创新人才。这也是中国高等学府首次在海外设立实体校园。
全球创新学院的首个硕士学位课程计划于2016 年秋季开课,首期预计开设科技创新方向硕士研究生项目,首批招生人数为 30 至 35 人,聚焦于物联网(IOT)以及不断增长的互联设备。未来还将推出更多新的学位项目和教育培训项目。
西雅图地区也是微软的总部所在地。微软总部设在雷蒙德,而应用和服务部门正是设在贝尔维尤市。作为全球创新学院的创始合作伙伴,微软也向两所大学的这一项目提供了4000万美元的启动基金,在资金、场地、研究设备等基础设施方面提供支持。未来的投资则会远远超过这一数字。
微软与清华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原本就有多年密切合作,这两所大学本身就是微软研发人才的重要武器库。微软不仅为此次的三方合作提供了资金支持,更从一开始就积极促成两家大学达成合作。沈向洋本人就是清华的双聘教授。在微软总部设立这一创新研究学院,人才培养显然也是微软积极促成双方合作的重要原因。
企业研发不同于技术研究
为了确保自身的研发竞争力,微软、英特尔等科技巨头都会与知名高校进行各种学术研究合作。“全球创新学院创建之后,微软研究院未来会有更多机会与他们进行学术合作。”沈向洋说。实际上,这个清华海外研究学院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物联网、大数据、移动医疗等方向,和微软未来的技术研发也有着诸多重合之处。
在全球科技巨头中,微软是研发投入最高的公司之一,去年在研发方面投入了104亿美元,占收入比重的13.4%,而谷歌与苹果的研发投入分别为80亿美元和45亿美元,研发占收入比重为13.3%和2.6%。
谈到研发和研究的区别时,沈向洋解释说,研究是探索全新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尝试必然不可避免的会失败。而研发则是做产品,需要在有限的预算和时间内,将一个产品以一定的质量推向市场,不可能太冒险。“ 我们在微软研究院一直讲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每一个设计的项目都成功的话,那你就失败了。”
微软的物联网两层布局
物联网是此次全球创新学院的研究重点课题。谈到微软在这一领域的布局时,沈向洋解释说,“物联网毫无疑问是智能手机之后的最大市场和计算平台。微软在物联网有着非常清晰的布局,包括两个层面——云和设备。在云的层面,微软已经与很多公司在合作。微软会对上载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行智能化以及视觉化,有着一整套解决方案。而设备层面则有着Windows 10。”
“我们基本是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只要有数据上载到云里面,你在云里面可以做什么,我们可以提供什么服务。另外一方面就是在设备这个层面,跟Windows相关的,云那里什么状态都没关系,只要采取数据都要处理。另外Windows这里我们也提供一整套这个层面的服务。可以想像,微软研究院里未来还有更多的相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