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嵌入式技术 > 业界动态 > 服务机器人产业烽烟将至?

服务机器人产业烽烟将至?

2015-07-07
关键词: Pepper 服务机器人 BAT IFR

261733845353461370.jpg

       《超能陆战队》中的“暖男”机器人大白获得了观众的喜欢,而最近,阿里巴巴联合富士康与日本软银集团旗下机器人控股子公司(SBRH)也推出了现实 版的“大白”——6月20日,1000台Pepper上市一分钟,便宣告售罄。Pepper对人的表情、声调甚至喜悦及愤怒等感情均可识别,并可根据人类情绪进行反应,被称为全球首个具备感情的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自由竞争阶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技术与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殿生曾对这一形势作出判断。但是,互联网巨头参与其中,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服务机器人市场或将成为一个激烈战场。

  初创企业争相入局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的定义,服务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人,它能完成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服务工作,但不包括从事生产的设备。

  那么,服务机器人的市场究竟有多大?

  据IFR 2013年世界服务机器人统计报告,服务机器人2012年总销量为301.6万台,总销售额为46.2亿美元。其中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销量为300万 台,环比上升20%,总销售额为12亿美元;专业服务机器人(即特种机器人)2012年总销量为16067台,环比增长2%,销售额为34.2亿美元。

  利好政策也在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智能服务机器人列为我国未来15年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并于2012年制定了《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支持行业发展。

  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从2005年前后才初具规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田苗曾分析过当前我国服务机器人的特性:完全是需求牵引,创新、创业型企业具有高成长性。

  尚待开发的庞大市场确实吸引了许多创业公司前来“掘金”。前几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加入到一个服务机器人创业微信群,其中集合了上百位涵盖服务机器人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创业人士。

  王田苗分析,有4个服务机器人创新、创业的热点领域:第一,家政服务与互联网机器人,分布于扫地、监控、擦窗、家务、送餐等信息、家电、家政服务、教育娱乐领域;第二,医疗健康机器人与大数据服务;第三,智能交通工具与物联网;第四,特种作业装备。

  今年4月,聚焦服务机器人平台的人智科技公司成立,其CEO夏志敏此前曾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有10年的研究经验。为何从工业机器人转向服务机器人?作为服务机器人创业大军中的一员,也许他的解释能代表一些主流思想。

  夏志敏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服务机器人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市场,未来一到两年内,会有很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目前真正从事智能服务机器人生产和应用的企业还很少,市场远没有达到所谓的竞争态势,甚至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应用的推 动。”夏志敏鼓励创业者胆子再大些,“目前的服务机器人智能水平还无法达到完美的程度,但如果不大胆面对市场,就只能一直停留在实验室里。”

  他进一步解释了“转方向”的初衷:想打造服务机器人“整车厂”,实现定制化、模块化服务机器人开发和生产模式,迅速迭代适应市场需求,把服务机器人打造成介于汽车和手机之间的大家电,把价格也降到汽车和手机的价格之间。

  机遇与挑战

  虽然夏志敏认为,服务机器人竞争态势尚未到来,但是以Pepper为代表的服务机器人火了以后,很多人也期待加入服务机器人创业潮。

  不过,“围城”内外都将面临各种压力。

  “人工智能领域是无边境的,很多消费者也被一些影片感染,希望可以拥有大白、Wall-E、擎天柱。事实上,这些先进技术还未能普遍应用,价格与技术成熟度都在制约产业发展。我们刚开始试水市场时颇有压力。”夏志敏说。

  据乐行天下CTO郭盖华介绍,体现价格和技术掣肘最平常的一个案例是,现在很多人买了扫地机器人,希望解决痛点,但是最后就不用了或者真正用的人并不多。

  “现在家庭服务机器人扮演的还是扫地、拖地的工具,真正的应用场合非常有限。其根本原因是不够智能,感知能力有限。”郭盖华认为,机器人要做好家务,很多技术也要在本地实现,不能只依靠云端,要达到这个目标会带来成本的爆涨,大部分功能也难以满足。

  乐观的一面是,技术和成本的挑战也意味着“围城”有突破口。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总裁曲道奎曾指出,机器人的“人”更多的是指软件、网络、大数据、智能传感等技术。DF-Robot创始CEO叶琛总结,在 核心传感器等基础硬件领域,国内总体力量较为薄弱,但是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人机交互、大数据等软核心领域,可以成为国内服务机器人初创企业的发力方向。

  夏志敏认为,服务机器人对集成和整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随着软件、网络环境、大数据、智能传感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和融合,集成变得相对容易,也大大降低了服务机器人的市场化成本。

  他还判断,中国做服务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可能是在市场垄断上。“我们相对其他国家更了解中国消费者和中国市场,这是我们在服务机器人这轮竞争中的最大优势。当然,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我们一定会有类似阿里、百度这样的企业。”夏志敏说。

  “竞合”才能生存

  竞争可能尚未一触即发,但在“香饽饽”面前,创业型企业也要面临国外服务机器人先行者和国内“大佬”的虎视眈眈。

  目前世界上至少有48个国家在发展机器人,其中25个国家已涉足服务型机器人开发。在北美、欧洲地区和日本,迄今已有7种类型40余款服务型机器人进 入实验和半商业化应用。国外企业如iRobot、三星、Shink、福玛特,国内如科沃斯、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等都已进入领域,现在,BAT(百度、腾 讯、阿里巴巴)也都加入到了人工智能的竞争中。

  初创企业最后总要面对“前有狼、后有虎”的局面,或者在发展中成为“狼”和“虎”。在这条发展的道路上,“既竞争又合作”是初创企业给出的策略。

“要注重协作、开源的模式,没有一家公司可以把所有东西全部做完,更多需要寻求合作和开放的心态,你可以做其中一个主件,也可以做集成,最好不要一家公司全部做完,这样的公司只有死路一条。”叶琛说。

  “除BAT外,很多人工智能软件公司也在寻求硬件支持,可见机器人硬件本体与软件结合是未来服务机器人的必然方向,我们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竞合。”夏志敏强调。

  他认为,创业型服务机器人公司优势非常明显,可迅速作出决策并执行。“最快的一款产品,从客户提出需求到出样,我们只用了1个月,虽然后面还会不断进 行修正和改进,但这一点非常珍贵。”夏志敏也表达了与“大佬们”合作的愿望:“当然,我们也希望拥有BAT的各种资源来进行量产。”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