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逆袭:明天你还有工作机会吗?
2015-07-26
这个盛夏,关于机器人参加生产劳动的新闻并不鲜见。一起发生在德国的工业机械臂生产事故,被一些媒体炒作成了“杀人机器人”而广泛传播。7月份在上海举办的CIROS2015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上,形形色色的工业机器人却“未受影响”,粉墨登场,让观者对未来世界的高效满怀憧憬。
无论您喜欢还是厌恶,机器人已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但机器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各行各业之中,也让一个全新的问题浮上台面:未来,是否还有工作留给人类?
力量型机器人,扳动产品价格大幅下降
如果将“机器人”定义为一种可以通过预先编制的电子程序,完成某种特定物理动作的机械,那么,机器人“加盟”人类工业生产线的历史,已有半个多世纪。早在1961年,美国通用公司首次将机械臂引入汽车生产线,标志着机器人参与工业生产的开始。
大约20年之后,1979年和1981年,美国和日本分别发生了第一起工业机器人(生产线机械臂)致人死亡事件。此后,类似的事件也偶有发生,但它们往往是由于工人没有按照规程操作,使机械臂将误入其工作范围的工人当成零件,执行预设的生产流程。发生在德国的“机器人杀人事件”,其本质也是如此,因为媒体“标题党”式的处理而显得夺人眼球,尽管工业生产线上的机械臂并没有能“造反”的“智能”。
不仅如此,工业机器人的参与,还减少了很多可能发生在“纯人类生产线”上的工伤事故,因为它将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人误”减到了最低。无论生产产品还是搬运物品,对生产线设计的优化,让机器人之间的配合越来越默契。在很多科技馆的表演区里,都会有一对来自工厂的机械臂,定时为观众们表演陀螺“走剑锋”节目,展示默契配合的能力。真正的工业生产中,机器人之间的种种“合作”,已经成为生产线上的一种常态。正是得益于工业机器人的辅助,汽车等很多复杂工业产品的价格才得以大幅下降,达到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程度。
“细腻型”机器人,演绎“人性化”无限智能
随着新技术不断地拓展,工业机器人也在朝着越来越“人性化”的方向演进。近几年出现并引起轰动的全新概念工业机器人Baxter,已经能自动识别误闯车间的人类并停止动作。如果生产任务改变,只需要一名工人牵引着它走一遍整个生产流程,就能让它“学会”新的本事。或者说,Baxter的编程是“傻瓜化”的,就像办公室白领可以不懂高等数学,却能通过Excel等电子表格软件完成复杂的运算,做出精美的报表一样。
机器人不仅为人类提供更轻松和安全的工作环境;它们更有潜力的性能在于精确度和稳定性。人类会疲劳,在重复性的劳动中,这个劣势更明显,再加上心理波动,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会降低动作精度。但机器人只要得到精确调校,就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快速高质量工作。这也就是为什么,操纵日本武士刀的机器人,会在切削物品方面,胜过其“原型”的剑道大师;焊接机器人的焊缝,一直维持最高水准,胜过优秀的人类电焊工。
于是,从饮料、药品的包装、装箱和搬运,到生产汽车零件与总装,工业机器人有了越来越多的用武之地。仅仅在搬运物品这一件事情上,机器人就有真空吸盘、抓取等,多种解决的方案为人类代劳。而在现代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芯片工厂里,搬运制作芯片所需的硅晶圆,更是离不开机器人的帮助,因为硅晶圆珍贵而脆弱。
在涉及细小物体的重复性劳动,比如给药品装盒或者搬运小药盒一类的事务,机器人擅长重复性劳动的优势更是会充分发挥出来。它们可以比人做得更快、更准确,动作甚至快得连普通单反相机都跟不上!
“艺术型”机器人,在崭露头角
不仅如此,在蓝领工人的岗位之外,很多人们曾认为只能由人完成的工作,如今也可以为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所取代。比如说,大部分办公室白领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大量数据图表写作分析报告;同样的任务如今已经可以由电脑软件自动完成,而且准确率更高。即使是在强调创造性的艺术领域,人工智能“艺术家”也在崭露头角。
只要有宽带网络和足够的数据库,人工智能“艺术家”已经能创作出优美的钢琴曲和绚丽的抽象画,而且无法被人类欣赏者分辨出来。虽然这些音乐和画作通常只用在一些不为人注意的场合,比如餐厅背景音乐、手机铃声和旅馆房间装饰画,但它们实际上已经称得上是“艺术”了。
明天,你我还能干什么?
机器人取代越来越多原本属于人类的岗位,让不少人发问“还有什么工作留给人类”这样的担忧。一些科幻小说也描述了机器人供养人类,或者在击败人类后“施舍”人类的未来社会,甚至是让蓝领工人无路可活的反乌托邦式社会。但恐惧的我们往往会忽视机器人可能带来的另一些改变:它们会创造出很多与之相关的全新工作岗位,比如机器人维护工、生产流程优化人员,或者其他一些现在很难想象的职业;同时,机械化生产的普及,会更强调“人情定制化”,或者让重视服务者与客户互动的行当兴盛。无论如何,机器人已经成为这个社会高效运行的根基,延迟或拒绝机器人带来的利好,意味着有人将更长时间承受辛苦劳作。
引入机器人的目的并非是为消灭纯粹的体力劳动者,要让人被解放出来,从事更有创造性的工作。然而,时下弥漫于社会的“丛林法则”和“狼性”,让这一切显得颇为遥远。如果我们以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为借口,在社会上加剧“丛林法则”、贫富差距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就只能让生命的尊严变得更为廉价。积累财富和发展科技的目的,并不是要让人变得无所畏惧;相反,财富应当成为通向谦恭有礼的阶梯,科技进步则是敬畏之心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