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嵌入式技术 > 业界动态 > 工业4.0第一步:让不同机器人说同一种语言

工业4.0第一步:让不同机器人说同一种语言

2015-08-07

       数字化工厂的处理系统相当于大脑,连接网络如同神经系统,驱动系统就像是肌肉,传感器则相当于眼睛和鼻子……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图景中,未来制造业的工厂正在酝酿着巨大变革。

  然而,工厂内部的不同系统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不同产品之间,乃至不同工厂之间,如何用同一种“语言”交流,以提高效率呢?“在这方面,机电一体化概念设计解决方案可以率先让机器用同一种‘语言’交流。”在西门子工业软件公司(SiemensPLMSoftware)上海研发中心总经理徐居仁看来,这就是“工业4.0”真正落地的第一步。

  藏在写字楼里的“实验室”

  最近,西门子机电一体化概念设计实验室将在上海研发中心正式设立。让记者惊讶的是,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并非选址专门的科学园区,而是直接放在了繁华闹市的楼宇中。

  在长宁区中山公园附近的一幢写字楼里,记者目睹了这个机电一体化概念设计实验室的“真容”。说是实验室,其实也就是一间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办公室。当然,也不可能安放巨大的生产线,这里有的只是各种电脑设备——原来,这是基于机电一体化概念设计的“虚拟调试”平台。实验室展示了正在为客户设计的一条全新的LED灯装配线。这条装配线之前是由五个工人操作,进行灯泡的组装;如今客户希望通过安装工业机器人,来减少人工的使用。

  “过去我们采用的实验方式是实物测试,在控制系统的测试中,因为成本等因素,只能在最后阶段使用实际样机测试。当测试完成后,有的问题可能会变得很明显,比如一根不足尺寸的轴,或者因为碰撞问题而需要重新设计的刀架,持续三个月的返工很寻常。”实验室技术负责人史桂蓉表示,“现在,我们采用虚拟测试,只要先做一个虚拟样机,其他都交给电脑了。”记者看到,一位工程师熟练地把各种数据输入电脑,一条虚拟生产线马上就显示在大屏幕上。这条生产线逼真地还原了LED进料、抓取灯泡、刷胶、拧螺丝、装配等过程。工程师只要看着系统的运转,就能马上看出要如何做调试。而如果需要调整机器人和人工的配比,或是要修改生产线的参数,只要敲敲键盘,马上就能完成。

  使用机电一体化概念设计能帮助研发人员加速产品开发,允许来自不同部门的工程师并行工作,利用创新性技术帮助设计师用更短的设计时间,以更低的成本,设计出更高生产率的机器。

  做合格的“语言翻译”不容易

  乍一看,这套“所见即所得”的系统类似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可徐居仁告诉记者,内行看门道,机电一体化概念设计其实很复杂。

  一个关键难题是,要让不同领域的机器“协同作战”,就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我们的机电一体化解决方案没有做好这个‘翻译’工作,就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首先遇到的一个“语言”问题,就是如何让不同板块的工程师并行工作。在目前的工业研发体系中,大致分为电气化、自动化和机械结构三个板块。在设计研发新的流水线或者产品时,这些工程师之间关注的重点领域各不相同,设计工具也是各取所需,导致相互之间的交流并不通畅。机电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了集成的平台,无缝地共享不同领域的数据,能够在虚拟环境中快速评估设计概念,实现功能拆分,增强不同板块工程师的协作。

  又比如,在工厂内部,从设计、制造到销售等部门之间也需要统一的“语言”。工厂内借助大量不同的软件,以提升企业生产管理层面的效率。有了统一的“语言”,一旦产品数据发生变化,研发人员和制造人员就能迅速更改数据,随后系统根据新的制造解决方案分配生产线和时间。

  最后,工厂内部的软硬件供应商五花八门,未来也需要同一种“语言”进行整合和交流。要实现不同软件、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既是最大的难点,也是数字工厂迈向“工业4.0”的重要一步。正如在德国学者乌尔里希·森德勒主编的《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提到的,“软件是工业的未来”,并强调“通过软件的交互性并不仅仅是在生产层面,还在于业务层面”,也就是说,“通过工业软件,实现了虚拟和现实的交互。”

  在这方面,基于大量的技术和实践积累,西门子机电一体化概念设计迈出了第一步。未来中国的制造业能否从中获得有益的启发呢?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