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装备产业增加值达100亿元 “两化”深度融合机器换人
2015-08-09
在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汹涌袭来的当下,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中国制造2025对中国企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专业镇基础雄厚的中山,如何引领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产业向技术密集型的智能制造转型?
近日,中山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此给出了方向并设立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意见》指出,中山接下来将围绕大力推进重点企业、行业、产业集群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全面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简称“两化”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中山市智能制造水平。
按照规划,到2020年中山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以上要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万人机器人数量达100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智能装备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面向工业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机器人应用5年后万人机器人数量达100台
“一个班10个小时,生产1万多个产品,过去是16、17个人全手工完成的,现在只需要一个人操作一台机器,就可以完成一样的工作,而且良品率也提高非常多。”据硕泰科技总经理张帆介绍,去年底至今,该企业已经为美的中山工厂完成了5条自动化生产线的改造。
硕泰科技是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智能无人工厂体验、智能改造方案制定等一站式公共服务的专业企业,亦是组建“中山市智能改造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企业之一。张帆介绍,和众多制造业企业一样,美的中山工厂近年来遭遇到了日益显着的“招工难”问题,过去依靠大量手工劳动力完成的工作,受到严峻挑战。企业无奈之下,开始探索“机器换人”。
第一台智能化设备引入后,风扇齿轮箱装配一项工作,一条生产线就完成了过去16人的工作量,而且良品率也大幅提高。过去的纯人工操作,被一条条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替代。目前,该工厂中已经完成了第5条自动化生产线的改造。
企业层面的摸索尝试,与市政府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的筹划不谋而合。此次出台的《意见》指出,市政府接下来将以提高装备智能化率、成果转化率、劳动生产率、产品优等品率、节能减排率、土地产出率和生产安全率为主攻方向,推动全市现有产业实施新一轮智能化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落后的生产设备,大力开展人工换机械、机械换自动、单台换成套、数字换智能,不断提升装备智能化技术水平。
据了解,除了线上的服务平台之外,硕泰科技还将在东区伊电园建立一个面积4500平方米的4层“机器人综合体”。在综合体一楼,将设有400平方米,按照工业4.0理念建设的机器人示范观光“无人工厂”,企业经营者可以通过多角度观察现成的“机器换人”生产线,借此了解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而在综合体三楼,则将为企业展示如何通过“机器换人”,突破共性技术。
硕泰科技的“机器人综合体”新项目,映射的是未来中山制造业企业通过“机器换人”实现智能化生产的前景。中山市政府正大力推进实施“机器人应用”计划,此次印发的《意见》披露,今后中山将按照部分环节“机器人应用”、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等形式种类,分类组织实施“机器人应用”专项计划。以项目推进、工程示范、行业推广为主要手段,积极探索机器人商业推广和营运模式。
专家点评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丁力:
“机器换人”应从企业需求入手
中山市委、市政府希望通过“两化”深度融合,来推动中山制造业转型升级,符合大形势。中山有自身的特点,即专业镇经济发达,以家电、家居、服装等传统产业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可否智能化,如何智能化,值得研究。
纵观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好的国家不多,主要为日本、德国、美国等。以日本为例,之所以机器人产业发展较好,是因为具备较好的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基础。与其相比,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基础显得较为薄弱。
产业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从数码化到自动化,再到智慧化,智能化,不能一蹴而就。作为珠三角城市,中山的经济在全省有一定的地位,但创新的能力与产业的发展后劲,在某种程度上仍无法与其他城市相比。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可以用机器换人,但换了之后,企业是否就降低了成本,实现了利润增长呢?种种迹象表明,机器换人并未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我觉得,我们从提出“机器换人”到实行“机器换人”略显仓促,没有一个适应或过渡的过程。反观日本,其机器换人最初是以福利工厂的形式来进行探索,即将一些残障人士安排到企业中工作,通过他们将人的手、脚、眼等从车间中解放出来,从而真正实现“机器换人”。因此,我们在探索“机器换人”的过程中,也要从企业的需求和实际出发,不能“一哄而上”。
另外,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能过多依靠招商,而是要以发展本土为主,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在本土企业的基础上,引入部分项目或技术,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政府要采取引导的方式,用指导性、建议性的意见和方案来推进这一工作,而不是强制性地推动。
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
“机器换人”难度大 扶持政策要更明确
此次文件是对此前出台的《关于推进新型专业镇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细化和具体化,和其他城市的“机器换人”、产业智能化等区别不大,但符合中山的发展实际。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刚性增加,以及内地经济不断发展,中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为继,必须向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如何转?采取“机器换人”或实现产业智能化是可行的办法。中山传统产业发展的现状决定中山必须走这一步。
早在几年前,周边城市,如深圳、佛山就已提出“机器换人”,并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相比而言,中山已经慢了一拍。在这种情况下,中山要继续保持产业集群和工业发展的优势,就必须更好地推进机器换人和产业智能化。然而,与其他城市相比,中山推进这一工作的难度更大。
“两化”深度融合涉及巨额投入,会增加企业的资金投入。而且,产业智能化对企业工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山过半企业为中小微企业,既缺钱又缺人。在这种情况下,要推进这一工作,更需要政府方面的支持和扶持,而且这些扶持政策要清楚、直接且明确。
“两化”深度融合目标
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以上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万人机器人数量达100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智能装备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面向工业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20年,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