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MEMS|传感技术 > 业界动态 > 汽车电子化趋势加速:无人驾驶+车联网

汽车电子化趋势加速:无人驾驶+车联网

2015-08-27

       汽车电子化,趋势在加速

  消费升级和高端向低端渗透成为汽车电子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2006年到2012年,国内汽车行业结构明显提升,10万元以上车型占比从34%增长至55%,随着汽车消费升级,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产业结构升级将快速推动汽车电子配置的渗透。

  全球汽车电子产业规模快速增长,远高于汽车行业平均增长水平。2008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为1340亿美元,我们预计到201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2400亿美元,复合增速接近10%,高于整车平均增速。

23.jpg

  我国汽车电子市场占有率迅速提升,市场空间有望突破5000亿。我们认为,中国将会成为全球汽车电子市场增长率较快的国家,未来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可能实现15%左右的持续增长。

24.jpg

  功能型汽车电子普及率提升,车载电子方兴未艾

  长期看,“无人驾驶”+“车联网”代表未来汽车发展的终极方向,汽车电子化、智能化的趋势贯穿未来N年。

  短期看,安全驾驶辅助系统、车载信息系统将是未来汽车电子的主要增长来源。

25.jpg

  驾驶辅助系统为代表的汽车电子处于高速增长期,主流汽车所配置的主动安全技术日益普及(当前主流技术介绍详见中信汽车报告),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驾驶辅助系统的装配率提升空间巨大。

26.jpg

       车载信息系统:由“功能机”向“智能机”的转变

  车载电子领域,导航和影音娱乐系统的普及,为汽车电子公司拓宽市场空间。以2000-3000元的均价测算,车载导航和音响未来的市场空间约为500-600亿元。

  汽车将成为智能终端第四屏。车联网借助装载在车辆上的传感设备,收集车辆和车内乘员的信息,通过网络共享,实现驾驶员、车、行人、车联网平台、城市网络的互联,从而实现智能、安全驾驶,以及享受技术+生活服务等。

  信息处理等五类底层零部件受益(五类零部件具体介绍详见中信汽车报告)

  一、信息采集:传感器、摄像头等元器件将大规模使用。

  二、信息处理:微处理器装配数量大幅提升。

  三、信息显示:中控触屏设计渐成燎原之势,或将告别按键时代。以2014北京车展参展车型为例,平板大小的中控触摸屏成为中高端车型标配,并逐渐向低级车渗透。

27.jpg

   四、信息交互:车载智能信息系统群雄割据,Android和IOS或将统一全局。如今国内外各大汽车厂商纷纷推出各自系统(具体车载系统详见中信汽车报 告),当系统开发技术已不成障碍,作为车联网的核心接入平台,确定车载系统的统一标准是实现多品牌车辆互联的技术前提。无论花落谁家,Android、 IOS统一车载系统可以彻底地解决汽车信息孤岛的问题,实现汽车多终端互动。

  五、信息通讯:4G时代来临,车载无线热点营造移动 WIFI场。截至2017年,配有LTE的互联汽车的全球总量将会增至1600万辆。LTE的应用将会带来更丰富的车载功能,如云平台信息共享、交通状况 动态分析、实时视频会议等,以上车载功能在直接带动硬件LTE模块发展的同时,也会催生巨大车用App系统市场。

       海外巨头优势难以撼动,中国企业机会在并购和合资合作

  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市场地位稳固。根据 《美国汽车新闻》2013年度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名单,其中博世连续三年蝉联榜首,收入规模达到368亿美元;电装、爱信精机、江森自控、矢 崎、李尔、德尔福、天合、法雷奥、伟世通等巨头位居第二至十位。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业务范围广泛,在车身控制系统、驾驶辅助系统、音像、信息娱乐系统等汽车电子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当前投资A股汽车电子公司的主要思路是兼顾并购和合资合作两条主线,中长期看,一些自主汽车电子公司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拓展也值得期待。

  中国汽车电子公司整体实力相对较弱。根据《中国汽车报》组织评选的“2013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榜”,大部分以汽车关键动力总成为主营业务,而以汽车电子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整体实力较弱,仅7家公司上榜。

  国内的汽车电子合资公司盈利能力较强。本土企业在技术、资金方面相对薄弱,但整车厂的关系相对稳固;外资零部件企业则掌握了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因此,合资公司兼具两者优势,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

28.jpg

  投资评级和公司推荐

  考虑汽车电子化进程加速,预计将带来千亿量级的新增市场,首次给予汽车电子行业“强于大市”评级。我们认为,海外汽车电子巨头核心竞争力强,中国企业当前市场地位、能力仍偏弱,未来更多的机会来自并购、合资合作。

  建议关注三类公司:

  1、通过并购、合资合作方式已经成功拓展汽车电子业务的企业,如:东风科技、一汽富维、华域汽车、均胜电子、威孚高科、京威股份等。

  2、未来具有并购、合资合作潜力的零部件企业,如:宁波华翔、星宇股份、富奥股份等。

  3、积极拓展汽车电子的电子企业,如:立讯精密等。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