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MEMS|传感技术 > 业界动态 > 刷卡和密码都OUT了 身体密码全面来袭

刷卡和密码都OUT了 身体密码全面来袭

2015-09-08

  好莱坞大片中已经对生物识别技术做了无限的想象:钥匙已可有可无,只要扫一眼或刷个脸,家门就能为你打开;去银行取款,无需带卡,无需密码,刷脸即可,安全又方便;网上购物,只要扫下脸,就能实现网上支付;家中进贼,防盗报警系统会立即发出报警声;商场营业人员根据人脸分析结果,就能统计当天光顾的客户数量和年龄分布,用以分析销售情况,实现精准营销。

  现实生活中,我们早已步入了大片中的场景,生物识别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指纹解锁、人脸支付、人脸开户、虹膜开门、VIP人脸自动识别、静脉认证、耳纹识别……不仅让证明“你是你”、“你妈是你妈”变得简易,更是在各领域应用中取代传统方式,并获得肯定。

  各类生物识别技术PK 用户可按需选择

  所谓生物识别技术,听起来挺高大上,其实就是采集-对比的过程。即将人体的生物特征(如指纹、脸象、虹膜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进行采集,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

  笔者在采访企业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看好这门技术,然而,其存在的缺陷性却无法忽视。

  指纹识别:指纹是应用最为广泛和成熟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凭借价格便宜、操作简单,读取速度快等优势,长期占据着85%的识别市场,也是生物识别应用的起始点。上海安威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物识别产品经理傅渊亮认为,指纹识别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均10%的个体的指纹特征少,或者没有指纹,另外还有一些人的指纹经过长期劳作而变得不完整,因此难采集,难成像;二是每一次使用指纹时都会在指纹采集头上留下用户的指纹印痕,而这些指纹痕迹存在被用来复制指纹的可能性,安全系数低,容易造成信息泄漏。

  人脸识别:是继指纹识别之后第二大识别技术,并且所占市场份额逐年增加。人脸识别作为非接触式识别,极具友好性和便利性,云从科技市场专员傅小龙介绍,“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算法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实现大规模动态人脸识别,识别速度在1秒以内,也使得真实复杂场景下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9%以上。且不需要专门的设备,一个普通摄像头加显示器就可以构成人脸识别系统,接受程度很高。”

  虹膜识别:作为非接触式识别,一直被誉为最精准、最安全的生物识别方式。然而,因其识别过程较为复杂,成本相对较高,且对人体造成一定不适,让人望而却步。

  静脉识别:紧随其后,也是较为安全和准确的生物识别认证方式,提供类似于指纹识别的高品质认证方式,也可以直接与用户交互。

  语音识别:也是一个非常方便的识别方式。对于移动设备来讲,这是一个快速简便的验证解决方案。但是语音的质量控制是影响其识别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安全性也令人担忧,但是在呼叫中心、客户服务方面仍然可以大展拳脚。

  除此之外,电子签名,步态识别(步行轮廓),耳纹识别等新技术,目前来说还是处于一个观望状态。

  生物识别证明“你是你”“你妈是你妈”

  想证明“你是你”、“你妈是你妈”这两件事,在信息高度融合互联的政务系统中其实很容易,但由于相关部门之间联动的办公系统没有打通,导致信息的闭塞而造成诸如“怎么证明你是你、你妈是你妈”这类的天大笑话。然而,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要用“身体密码”来证明身份变得更为简单。

  身份认证的需求,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是人们信息安全的保障之一,而认证的手段也是经过了几个阶段。一开始,是通过口令、密码等进行加密身份识别。通过密码进行身份识别的最大缺陷在于密码容易被破解、盗用等,相对安全性很低。而且对于普通人来说,记忆庞杂的口令、密码也并非易事。后来是刷卡,但是刷卡虽然省去了记忆的麻烦、减小了被黑客攻破的风险,但智能卡、身份证等容易丢失、破损,而且也存在被复制、造假的可能,其安全性也并不算高。因此,一旦你不记得密码或者密码被篡改或者卡片丢失,你就不再是你,你妈就不再是你妈了。

  生物识别的出现,化解了这些尴尬和麻烦,不仅因为人体特征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而且这种“生物密钥”不会失窃或被遗忘,且准确性非常高,因此成为信息社会中最好的身份认证的方式之一。

  生物识别技术还是少不了配角

  虽然生物识别技术被描述得无限美好,然而,事实上在现在乃至未来的应用中,单一的生物识别技术还是少不了配角。深圳丽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饶儒群表示:“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识别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传统识别方式,但也不会完全取代卡片和密码。”

  尽管生物识别技术的算法越来越精准,并鼓吹各种99.0%+的识别率,然而在重要信息识别领域,为了安全性的考虑,生物识别永远只能退居配角,成为辅助技术。这也是为什么生物技术自产生以来,经过长久的发展,却依然无法像视频监控一样大范围的推广使用,而只能配合着多重生物识别或密码、卡片等传统识别方式使用。生物识别技术少不了配角,原因有三点:

  首先是和生物技术自身无法避免的缺陷有直接关系,生物识别分为接触式识别和非接触式识别,其中非接触式识别受光线等环境影响较大,而接触式识别受人本身的生物特征变化影响。生物识别方式需要采集人体的手形、指纹、脸形、虹膜、视网膜、脉搏、耳廓等某种生物特征,虽然人体特征具有人体所固有的不可复制的唯一性,然而人的生物特征具有变化性,并无法保证生物特征的完整性,这使得生物识别在识别率上难以保证。另外,99.0%+的识别率,虽然很高,然而一旦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相较,准确率方面便会大打折扣。

  其次,丽泽饶儒群表示,“所有的生物识别技术都基于生物特征和原体特征,如果这些数据没有得到有效的安全保密措施或者被破解,个人信息就可能被泄露。”因此在使用上还需要实行复合型识别技术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最后,饶儒群也补充到,因为通常生物识别技术需要授权,因此在使用上会相对比较复杂。

  生物识别三大主要应用领域

  生物识别技术在技术上不断升华,算法上更加精准,逐渐扩大其应用范围,尤以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的应用最广。安威士傅渊亮指出,指纹识别应用已经从普通的门禁考勤管理,扩展到出入境人员设分识别、指纹支付、加密安全等方面。深圳市飞瑞斯科技有限公司CEO袁琮炜介绍,“作为近年来最活跃的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司法、军队、公安、边检、政府、航天、电力、工厂、教育、医疗及众多企事业单位等领域”。其中最为广泛的是门禁、金融、刑侦三大领域的应用。

  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技术应用的不断成熟,其在门禁系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生物识别技术比传统的身份鉴定方法更具安全、保密和方便性,具有不易遗忘、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或被盗、随身携带和随时随地可用等优点。而随着门禁产品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由此出现了指纹门禁机、指静脉门禁机、虹膜门禁机、各种生物读卡机等生物识别门禁产品。生物识别产品顺应门禁市场需求,符合安防产品发展策略,可以提升整体安防解决方案的竞争力,是行业应用必不可少的产品之一,能整体提升项目设计亮点、安全等级。

  金融支付行业也是生物识别技术重点发力的领域。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个人征信体系作支撑,产业需求越来越大。而用户身份识别,成为登录征信系统的第一步。马云的“smile to pay、人脸识别ATM机、人脸远程开户、指纹支付等支付方式的出现正是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逐步深入的体现。

  随着平安城市的建设渐入佳境,生物识别技术对于协助公安侦查工作人员识别可疑人员身份非常有效。云从科技傅小龙解释,“区域人员布控是通过在实时高清视频中动态检测跟踪人脸,同时提取人脸特征并上传服务器,分析各种人脸属性并与目标人物库进行比对。当目标出现时可以实时报警,也可以输入目标图片在历史记录中进行检索,最终将目标出现情况综合起来形成目标行动轨迹。”

  未来发展 复合识别和自主创新才是主流

  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了采集人的图像,记录人的身高、食指长度、胳膊长度来区别人的历史记录,出现了生物识别技术的雏形,发展至今,在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应用面会越来越广,深度会不断深入。但未来的发展,将会朝着复合识别和自主创新两个大方向不断发展。

  前文中已经提到,单一的生物识别技术无法保障生物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因此,复合生物识别才是未来发展趋势。东莞市中控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安防技术总监仲崇亮认为:“复合识别不是简单的1+1的组合,是多种识别逻辑的复合,达到1+1=11的效果。复合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融合了多种模态的特征,且通过信息融合技术提高了识别系统的安全性和抗攻击能力,同时降低了错误率,使得多模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能够有效缓解单模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缺陷,带来更好的识别性能。”

  创新对于每个行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发展之道,优胜劣汰,企业要想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存活并取得长远发展。云从科技傅小龙指出:“实现人脸识别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是中国生物识别行业的战略选择。只有具备人脸识别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不仅仅在国内占据领先地位,还能加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生物识别技术作为一项应用越来越广泛的重要技术,其市场价值会随着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将倍受用户的青睐,这对于生物识别企业而言,是抢占市场的大好时机,而要如何在竞争的潮流抓住机遇,就要看企业未来如何做。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