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嵌入式技术 > 业界动态 > 《2015年全球创新指数》发布:“中国制造”正迈向“中国创造”

《2015年全球创新指数》发布:“中国制造”正迈向“中国创造”

2015-09-28

        近日,《2015年全球创新指数》(The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5,简称《创新指数》)发布会暨创新经济研讨会在伦敦举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Francis Gurry)、英国知识产权大臣露西·内维尔-罗尔夫男爵夫人(Baroness Lucy Neville-Rolfe)、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全球指数项目执行主任布鲁诺·朗万(Bruno Lanvin)等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4f89ee6b7139b9f2579132396877640d.jpg

  《创新指数》由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单位合作完成,以79项指标比较全球141个经济体的创新能力、表现与成果。与会专家介绍了《创新指数》的主要内容,分享创新经验,并探讨如何促进创新、带动经济发展。

  以有效政策促进创新

  2015年度《创新指数》的主题为“以有效创新政策促发展”。高锐对记者表示,促进创新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长期战略性聚焦。对于政府来说,长期战略性聚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采取长期战略。对于企业而言,也需要坚持这一点,因为创新能力并非一蹴而就。

  瑞士、英国、瑞典、荷兰及美国位列此次《创新指数》综合排名前五名。内维尔-罗尔夫男爵夫人表示,英国政府努力制定相关政策,致力于使英国成为欧洲鼓励创新理念及创业的最佳地。

  朗万表示,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往往很重视创新政策和策略。制定创新政策的关键有三点:在政策、行动、预算等方面向全社会展现对创新的重视;保持政策的连贯一致,使创新成为一种思维;坚持不懈。

  瑞典隆德大学教授克里斯蒂娜·夏米纳德(Cristina Chaminade)表示,要制定成功的创新政策,必须确保其全面覆盖各个领域和部门。政策应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为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创新政 策经验未必适用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同时,要长期坚持创新政策。此外,创新政策还应当与可持续、包容性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与工业、贸易、投资等其他领域的政 策相挂钩。

  与会专家表示,高等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高品质的大学教育有助于保证创新的质量。同时,促进创新,还要制定有力的人才政策。

  创新是经济复苏关键

  与会专家表示,创新型经济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内维尔-罗尔夫男爵夫人表示,创新是促进英国经济复苏的关键,支撑起英国的竞争力。

  英国癌症研究院企业部主任安杰拉·库库拉(Angela Kukula)认为,要发展成功的创新型经济,需要有卓越的基础研究,与企业、组织相挂钩,使之吸取新知识;要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要培养人才,使之拥有能力创新并支持创新型经济。

  高锐表示,从一个创意发展到成功的商业产品及服务,需要经历复杂过程,而促使创新体制良好运转,是发展中经济体面临的一个挑战。新兴和发展中经 济体要发展创新型经济,首先需要提升商业成熟度;其次需要更好地把握投资的溢出效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找到创新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改进创新表现。

  专家表示,为了更好地将学术研究与企业产品相衔接,使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成功的产品,一方面可以由一些组织机构从中进行沟通,另一方面还应当更加公开科研成果数据,从而寻找更佳的发展平台。尤其要创造条件,促进小型企业与科研的联系,并鼓励其创新。

  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表现佳

  朗万表示,与2014年相比,2015年《创新指数》前25名排名变化不大,但已有迹象表明,经济体之间的创新能力差距正在缩小,尤其是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正在赶超发达国家及地区,如中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及地区。

  《创新指数》显示,中国的创新效率高,在创新投入与产出方面均表现良好,尤其是创新投入在过去四年中呈上升态势,在2015年展现出最佳表现。 此外,中国的创新效率指数名列前茅,也是一大优势。中国在知识及技术产出、本地居民专利申请、整体基础设施、创意产品出口等方面排名很靠前。

  “中国正在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高锐对记者说, 中国已经拥有长期的战略性聚焦。在文化创新及战略指导下,中国企业也都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朗万介绍道,中国、巴西、印度、南非的创新品质都在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中国的表现尤为突出。而在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在某些方面已经赶超中亚及南亚地区,如与创新相关的机构、商业成熟度以及创意产出等。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