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取代人力 零部件制造商或将撤离中国
2015-10-28
“整合”和“并购”是2015年国际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关键词,这可能并没有什么悬念。根据管理咨询公司普华永道近日发布的数据,2015年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兼并收购交易额可能会创下新高,突破480亿美元,此前的最高值为2007年的350亿美元。今年以来,采埃孚完成收购天合、博格华纳收购美国雷米国际公司、麦格纳国际收购德国零部件企业格特拉克,零部件行业并购案一桩接着一桩,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不仅是并购案让人目不暇接,调整业务的零部件企业也不在少数,比如今年年中江森自控宣布剥离汽车内饰与座椅业务,将重心放在建筑节能和汽车电池业务上。随着全球零部件行业整合升级,近来,包括江森自控、奥托立夫等零部件企业都宣布了裁员计划。近日,麦格纳也表示,由于智能机器人的逐渐普及和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一些零部件制造商未来或选择撤离中国。零部件行业工人似乎已经开始感受到行业整合升级的阵痛了。
增速放缓调整业务
随着全球汽车排放法规日趋严格、汽车互联技术和自动技术的不断发展,零部件供应商也要不断调整自己的业务范围,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汽车业中生存下来。为了避开汽车市场周期性起伏和巨额投资需求,江森自控早前就宣布将剥离汽车业务,转向利润率更高的建筑和储能业务。不久前,江森自控宣布,为了推进成本节约计划,未来两年内将裁员3000人,预计每年将节省2.5亿美元成本;这次裁员将主要集中在汽车座椅和内饰业务上。
为了应对行业发展趋势,全球安全带和安全气囊制造商奥托立夫近来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今年8月,奥托立夫斥资1亿美元收购美国MACOM技术解决方案控股公司旗下的汽车业务,加强该公司在主动安全市场的研发能力,并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近日,奥托立夫与日本日信工业株式会社签署协议,双方建立一家合资公司以设计、研发及生产轻型车制动控制系统。日前,奥托立夫与沃尔沃签署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自动驾驶技术。
不断开拓新兴业务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奥托立夫计划在中国裁员,以应对中国汽车市场低迷造成的产品销量下滑。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中国一直是各大跨国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的利润引擎。不过,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车市销量增速放缓甚至下降,奥托立夫在华业务也受到较大影响。
奥托立夫董事长、总裁兼CEO卡尔森表示,该公司全球销量中大约16%来自中国市场。目前,奥托立夫(中国)正在裁减临时员工和承包商,第二季度削减职工约400人,现在的职工总数约9100人。卡尔森指出:“我们需要对市场迅速做出反应,变通和当机立断尤为重要。如果销量持续下跌,我们将需要裁减更多员工。”不过,他也强调,尽管中国车市目前存在波动,然而从长期来看,中国市场的潜力还是巨大的。
整零关系日益紧张
除了业务调整、增速放缓,近年来整零关系趋紧也给零部件供应商带来较大的压力。由于当前全球车市增速放缓,整车企业不断向零部件供应商施加压力,要求其降低零部件价格。与此同时,模块化平台的推广,让整车企业希望数量更少、规模却更大的零部件供应商为其提供最可靠、最先进的产品。整车企业不断降低其在供应链方面的开支,零部件行业整合趋势加强,裁员自然成为零部件企业节省成本的一种本能反应。
由于要对节能减排、汽车互联和自动驾驶技术保持较高投入,近来,包括丰田、大众、戴姆勒等跨国车企都在推行减支计划,它们希望能减少在供应链方面的开支。今年8月,丰田汽车与供应商进行谈判,要求其零部件供应商降低价格,以提高丰田自身竞争力,完成2015财年2.8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76亿元)的营业利润目标。这是丰田一年多以来首次要求供应商降价。
近来,包括铁矿石在内的原材料价格有所下降,给供应商提供了降价空间;因此,丰田决定要求供应商降低价格。“我们的竞争力来自供应商成本的改善。”一位丰田高管表示。从今年10月开始,丰田已要求供应商逐步降价,降价幅度暂定为0.5%~1%。近日,深陷“排放门”丑闻的大众也计划从供应商方面节省30亿欧元成本,以支付“排放门”造成的高额召回与维修费用。
智能制造产业升级
随着智能技术在汽车业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机器人抢零部件工人的“饭碗”不再是危言耸听,尤其是我国汽车零部件业工人的危机感更大。日前,麦格纳CEO唐纳德·沃克表示,随着智能机器人成本逐渐降低,中国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可能会导致汽车生产从中国转移,整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未来将在总部建立更有效率的自动化工厂。
据波士顿咨询集团进行的一项关于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表明,在一些已经开始使用工业机器人的国家,例如美国、德国和日本、韩国等,制造成本到2025年将降低18 %~33%。而沃克此前在法兰克福车展上表示:“对于汽车业现在更重要的问题是,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智能机器人取代人工劳动力,到底能在什么时候实现。”
沃克还指出,随着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大容量电池的需求不断上升。以前的汽车零部件相对轻便,而现在的大容量电池和承载电池的配件都属于大型笨重零部件。他表示,很多汽车厂商开始考虑在总部所在地,通过使用更加高效的自动设备进行就地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