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信与网络 > 业界动态 > 医疗可穿戴设备的两大症结

医疗可穿戴设备的两大症结

2015-11-13

  可穿戴设备是国内互联网医疗的重要领域。可穿戴设备是佩戴或植入人体表面或者内部的电子或智能计算设备,属于物联网范畴。目前,国内健康可穿戴设备主要应用在慢性病、养老监护、妇幼、智能运动服装等领域,分为运动健康和医疗可穿戴设备两类。国内可穿戴设备厂商一般采取两种商业策略,一种是自研硬件和应用App,主导销售、推广以及后期数据挖掘;另一种是自研硬件,借助微信、苹果Health Kit等健康数据平台推广,获得后期收益。

  国内可穿戴设备作为物联网的核心应用形式,属于市场蓝海,但中国相关厂商的前行道路上面临着两大症结。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大症结,才可能迎来春天。

  由消费级走向医疗级是行业必由之路

  当前,医疗可穿戴设备厂商众多,由于涉及软硬一体化研发,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产品同质化严重,仅糖尿病类产品和应用就以数十计,甚至医药作家刘谦近期成立了“独角兽工作室”,专门对相关应用进行独立的作为第三方独立调查、测评。医疗可穿戴设备具有医疗器械或药物的替代作用,但缺乏医疗行业的准入和监管。

  一是技术指标可靠性存疑。国内医疗器械和药品存在严格的审批程序和效应对比评价,需要在使用原材料、毒副作用以及双盲对照测试,从而树立了准入门槛,有效遏制了市场无限竞争,降低了患者安全隐患。而国内可穿戴设备研发,目前尚缺乏监管,患者往往自主选择,并承担费用,不能鉴别产品质量。政府行业监管缺失,制约着行业发展。国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尚处于强推阶段,监管部门覆盖医疗可穿戴设备尚需时日。

  二是设备缺乏保养、调试。医院内使用的医疗器械需要定期的保养校验、调试维修,以确保可靠性和可用性。而不少医疗可穿戴设备,作为产品售卖给患者后,着眼于耗材收益,或者积累患者数据,缺乏提供类似服务的能力,患者也缺乏相关付费购买意愿。大多数医疗可穿戴设备仅有消费级电子产品的品质,未达到工业控制级、医疗级水准。国内消费者普遍习惯为实物产品付费,缺乏对服务直接付费的习惯,制约着可穿戴设备厂商实现多重收益。

  三是不可回避的法律和道德风险。在前述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如果患者一味信任不具备医疗级品质的可穿戴设备,并根据其显示的数据指标指导用药和生活,由此会产生严重的健康隐患和损害。例如,如果患者长期信任读数不准确的血糖仪,可能导致无可挽回的并发症。固然,可穿戴设备厂商可以借助格式合同条款规避风险,但属于制约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重大障碍。

  美国FDA将医疗可穿戴设备及App纳入医疗器械管理,需要通过技术及有效性测验才能上市,由此筑起的门槛,一是遏制了市场无序竞争;二是保护了患者的安全健康;三是确证了疗效,为医保部门将其报销范围提供了依据。由此,美国医疗可穿戴设备的路径给我们很多启示,指明了发展路径,需要我们政府主管部门承担起相应责任。

  合理应对健康数据平台是发展命脉

  医疗可穿戴设备全面实现了人与物的连接,部分实现了人与人、物与物的连接,使相关数据具备了可积累性、流通性。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简称“云大物移”)在医疗可穿戴设备上得到完整体现。

  对于数据的储存和应用,大多数可穿戴设备厂商自建自营策略。同时,一些平台型公司纷纷推出医疗应用数据平台,以用户为单位,进行跨应用的个人健康数据集合存储与应用,如苹果Heath Kit平台(2014年6月),谷歌Google Fit平台(2014年8月),三星Sami平台(2014年5月),腾讯微信硬件平台(2014年7月)、百度Dulife智能健康设备平台(2013年12月)等。

35.png

  正确处理医疗可穿戴设备的两大症结

  上述企业依托其生态链,发展出语音识别、深度学习等应用,如苹果Siri、谷歌 Google Now,微软小冰和Cortana(小娜)以及百度度秘等。随着其自然语言识别、计算机深度学习、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技术逐渐演进、提高,随着精确度迅速提高,不仅将对轻问诊、导诊、慢病管理、随访等互联网医疗应用产生影响,还将对可穿戴设备的实现形式产生颠覆式改变。因此,正确应对、合理应用上述健康数据平台,选择合适自身的平台,是未来可穿戴设备发展的关键决策。九安医疗iHeath电子血压计,即依托与苹果Health Kit良好合作关系,取得一定发展优势。

  与此同时,可穿戴设备厂商还要时时防止上述平台企业推出自有替代性产品,出现“亲儿子”与“干儿子”的竞争,如苹果iWtach以及谷歌Google Glass等类似杀手级产品,将对一些健康类可穿戴设备实现完全替代。这些平台企业既有“升维思考”的能力,聚合和支持数据平台;也具备“降维打击”的实力,开发杀手级产品。

  医疗可穿戴设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国内尚未到达爆发式发展阶段。其爆发临界点尚需政府监管、平台助力、企业研发及决策合力促成。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