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 巨头抢滩布局 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5-12-02
自2012年谷歌发布谷歌眼镜以来,智能穿戴设备已成为智能终端下一个成长目标。尤其是在2014年,国内外厂商更是卯足了劲,欲抢占先机。据IDC称,2015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7610万部,与2014年的2890万部相比增长163.6%,并预计到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734亿部,年复合增长率为22.9%。
尽管智能穿戴设备前景明朗,但其发展道路仍充满曲折,市场局面混乱、价格虚高、创新性欠缺、性能体验不佳等等都使得智能穿戴设备风险与风光并存。智能穿戴设备企业应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这些风险是否会对已入局的磁性元器件企业造成影响?磁性元器件企业又应在何时入局?
智能穿戴未来5年销量可达2亿
早在2013年,智能穿戴概念便随着谷歌眼镜、苹果iWatch及三星智能手表的“明星效应”而得到广泛普及。英特尔、索尼等公司竞相涌入智能穿戴设备市场,国内知名企业百度、盛大、中兴、华为、联想、小米等也纷纷宣布其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和上市。
IDC公司9月15日发布报告称,2015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7610万部,与2014年的2890万部相比增长163.6%。到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734亿部,年复合增长率为22.9%。这与CCS Insight公司的预测有一定出入。CCS Insight称,2015年可穿戴设备销量约为8400万台,未来5年内可穿戴科技产业将增长2倍——2019年可穿戴设备将达到2.45亿台,在此期间,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由2015年的150亿美元增长64%至250亿美元。
尽管两份数据相差甚远,但仍不难看出智能穿戴市场呈现一片增长之势。深圳市迈翔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各种电感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目前该司已有部分产品应用于医疗设施的智能手表中,其副总汪成章在谈到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状况时称,该市场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前景十分可观。赫比(苏州)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独立设计中心的代工厂商,该司BD经理吴斌也认为智能穿戴设备已到一个爆发前夕。智能穿戴设备从出现到即将爆发不过短短几年时间,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这一设备销量的迅猛增长?
行业巨头纷纷涌入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英特尔、索尼、百度、华为等企业竞相跻身智能穿戴市场,利用其已有的品牌知名度将穿戴产品引入消费者视线之中,以提升消费者对这一新兴产品的关注度,从而促成消费。
智能穿戴设备新品层出不穷
智能穿戴厂商的增加致使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提高竞争力与市场占有率,不断推出形式多样的产品,如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等,以差异化抢夺市场。
用户体验不断提升
目前,国内智能穿戴企业技术不相上下,并没有哪家企业有特别拔尖之处,如此下来,技术已不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做好用户体验成为企业抢占市场的切入点。为此,企业不断增加产品自身的性能,已满足用户在使用中不断提升的需求。
产品价格降低
智能穿戴设备的价格一直处于虚高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群体,但随着小米等低价品牌的进入,智能穿戴设备价格逐渐下降,如小米一款手环的售价仅为15美元(约合人民币95元),这一低价大大扩了消费者群体,从而促进穿戴产品销量的迅猛增长。
欲爆发需先解决难题
智能穿戴的概念被炒得沸沸扬扬,市场前景也得到极大认可,但是其发展的路径和商业模式正在探索之中,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风光同在。
以苹果智能手表Apple Watch为例,这款产品上市已半年之久,但苹果方面一直未给出具体销量,引发了外界对其的猜测。结合Apple Watch用户使用后的评价,Apple Watch的销量并不被看好。因此,近期苹果较为罕见地推出了Apple Watch促销活动,在波士顿和旧金山湾区苹果旗舰店购买新iPhone的消费者搭配购买Apple Watch时,可以享受50美元的限时折扣。
从Apple Watch的促销也折射出智能穿戴设备遇到的不少挑战。智能穿戴产品最先出现在医疗领域,随后被谷歌、苹果扩展至消费电子而被消费者熟知,尽管现在智能穿戴设备形式众多,但目前,仍未有哪一种产品获得过市场爆发。海绵宝宝儿童智能手表工程师曾航表示,目前行业缺乏统一的规范,导致市场十分混乱,整个行业都不景气。深圳市海瑞银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魏东海甚至认为目前整个行业处于谷底。
可穿戴设备产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智能眼镜还是智能手表,都仅仅是谷歌、苹果等科技大佬对市场的试探,并未形成明确的产品定位和发展方向,因而出现相关产品价格虚高、性能体验不佳等问题。另一方面,小米等低价品牌的进入虽打破了智能穿戴设备价格虚高的局面,但吴斌认为一味的低价并不是好现象,会遏制产品创新。“目前市面上智能穿戴产品众多,但都大同小异,很多企业致力于模仿,缺乏自己独立设计的产品。”魏东海也提到,最近大量低价抄版厂家涌入,在低成本与本地化中以微小的差异竞争,这一策略在手机领域可以成行,但并不适用于更高级的可穿戴设备行业。另外,魏东海认为智能穿戴设备行业出现问题,与不久前央视爆出穿戴设备辐射超千倍的新闻以及传统的经销代理模式中间环节库存大量积压有关。关于这一点,汪成章则从技术上提出自己见解,他认为一是智能穿戴设备的稳定性欠佳,二是电池续航能力较差。
企业迎挑战各有招
为应对可穿戴设备市场带来的挑战,无论是整机还是元器件企业都需要找准定位,探索创新的商业模式,在完善硬件性能之余,提升用户粘性。
促进智能穿戴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吴斌认为供应链企业应进一步融合,例如传感器厂商、软件提供方和产品设计方应更紧密的沟通。供应商在早期就应参与到客户的设计当中,与合作企业分享自己的经验及建议。Hi-P在这一方面便十分有优势,该司在新加坡设有独立的设计中心,具有全面的电子、机械设计和测试能力,软件开发能力,新项目导入和管理能力,在全球都有自己的早期供应商参与中心。为避免智能穿戴设备客户压价而造成的压力,Hi-P会选择比较成熟、能提供高附加值的客户切入,比如Fitbit。
魏东海表示手机一天一充消费者可以忍受,但是智能穿戴一天一充就会招来客户抱怨,所以电池方面需向大容量小体积努力,而方案芯片提供商应尽量降低功耗。据悉,MTK有望在2016年底推出3G或者4G的SoC系统级芯片,网络速度大幅提升、辐射也会降低,这会为智能穿戴设备的性能提升做出不小贡献。
此外,魏东海认为供应商应做好客户体验,减少合作伙伴的售后顾虑,做产品在现在来说不算难事,服务好客户却是需要苦练内功,订单、产品都要围绕客户。还有,产品要真正能满足用户需求。
元器件企业不受市场变动影响
智能穿戴设备通常会用到电子变压器、电感器、抗电磁干扰器件、磁性传感器和微特电机等产品,这是产品与磁性元件和材料行业息息相关。面对智能穿戴设备市场遇到的各种挑战,汪成章认为这并不会给磁性元器件企业造成影响,比如智能手环中几乎没有用到电感,智能手表中有使用贴片电感,但多是使用一些传统器件,没什么创新产品,目前的产品也基本能满足智能穿戴设备对尺寸及功耗的要求。不过,他也表示,为满足智能穿戴设备柔性、可弯曲等趋势,汪成章也表示未来会将电感会往小尺寸、大电流方向设计。
尽管智能穿戴市场前景明朗,但据大比特记者了解,入局这一领域的磁性元器件企业并不多,大部分企业仍处于观望态度或多投身大功率市场,涉及该领域的企业也称这一部分的销售占比不大。
智能穿戴设备正处于曲折发展阶段,是夺得先机提前抢占市场,还是待爆发后再进入获得稳定订单,磁性元器件企业还需仔细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