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逐“压力触控”技术 众手机厂商意欲何为
2015-12-02
当三星推出GalaxyS6 Edge曲面屏手机的时候,很多人给出的评价是奇葩,噱头,不实用,都把它放到当下智能手机盲目竞争的现实语境下对此嗤之以鼻,但事实上GalaxyS6 Edge问世后的市场销量一直刚健,而曲面屏正是其在严酷竞争丛林下的制胜法器。既然它不实用,为何又能成为市场热需的香饽饽呢?这真是一个打脸的命题。
事实上,当前智能手机硬件创新遭遇瓶颈期,硬件创新的乏力和迭代需求的疲软造成恶性循环,造成旧智能手机淘汰不了,新智能手机需求不强的尴尬境地,类似曲面屏的微创新比如语音交互、压力触控、双面屏、无边框、闪充等手机硬件微创新的市场境遇都相差无几,都有一个生态供应链打通、技术迭代成熟、用户习惯培养完善的过程,他们无一例外能要经历,图新鲜、被挑剔、终适应的过程,事实上,真正的科技在曙光到来之前都要经历漫长的黑夜。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小而酷的微创新才给了手机制造业点点滴滴的创新驱动力。从小创新上看大变局,我们不妨以近来沸沸扬扬的“压力触控”技术为例来看看,在硬件创新乏力的大环境下,微创新是如何一步步掀起大变革的。
压力触控技术最早进入公众视野是源于Apple Watch的发布,它搭载的Force Touch压感屏一度被认为价值超过Apple Watch 本身,通过Force Touch设备可以感知轻压以及重压的力度,并调出不同的对应功能,丰富了用户使用手机触控交互的层次及使用体验。现在的智能手机大多配备的屏幕类别不外乎IPS屏、AMOLED屏、Retina屏等,只具备感应点击和滑动的触控操作,感知力也仅仅在2D层面,同时为了追求极致的超薄,当前电容屏都只是感知位置,并没有专门感应力度的传感器,而全新的压力触控技术,则在四角配置了力度传感器,可以对按压力度进行感知,从而进行轻点、轻按、重按三层维度的动作回馈。这样可以让触控交互从长按的“时间”维度延伸至重压的“力度”维度,等于在屏幕大小这一人体工程学上限的基础上,为人机交互开拓出了全新的空间。而且这项技术之所以被寄予厚望,还因为它让未来的人机交互方式脑洞大开,特别是在触觉互动上,当触摸屏操控替代物理键盘输入之后,来自物理键盘的触觉反馈就被阉割了,一旦触摸屏掌握了触觉互动反馈技术,无疑于让平面屏幕拥有了物理触摸感应,这绝对是颠覆性的创新举措。
看似小而酷的压力触控微创新其实是未来人机交互革命大变局的开始,多以和曲面屏不太一样的是,压力触控技术一经问世之后就引来了手机厂商之间的争相角逐。
一、中兴,技术的先驱者
早在7月底中兴就发布了AXON 天机mini压力触控手机,这个时间点早于iPhone 6s的3D Touch发布,能抢先苹果一步,发布一项创新技术,中兴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其实不小,因为苹果的体验和工艺具有排他性优势,一旦技术体验上有落差,先驱者往往会沦为山寨鼻祖。中兴之所以敢抢压力触控技术的先机正是其在该技术领域掌握领先优势自信的表现。不过,中兴在发布压力触控技术的策略上还是相对谨小慎微的,反倒没有冒进者的先驱姿态。
首先,在概念推进上,中兴选择了场景化应用普及,比如:压力密码,原先我们设计的解锁密码都是二维层面的数字,而压力密码则在其基础上增加了压力识别,同一个数字可以是轻压和重压两种不同模式,这样就加强了密码的保护级。又比如:完美钢琴,通过这个游戏,用户可以像现实场景里弹钢琴一样,通过控制力度来弹奏不同的曲调。
处于压力触控的概念普及期,中兴通过一些内置的体验场景可以让用户快速体验压力触控技术的魅力,便于压力触控技术概念的普及。其次,中兴并没有把压力触控技术应用到通用版机型上,而是作为一个单独的机型推出,这样做一来可以建立技术的先发优势,还能在小规模市场磨合中不断迭代完善。最后,要强调的是,中兴从星星2号以来一直在以“技术宅”的姿态来推动着手机硬件制造的微创新,从智能语音到压力触控,都属于人机交互方向的革新,往大的角度讲,是意欲在物联网领域抢滩,完成智能生态链上游的布局。中兴还与硬件、软件、服务等合作伙伴一起成立了三维情感触控开发者联盟,牵头压力触控手机应用发展。一句话总结,做先驱者,任重道远。
二、苹果,技术的布道者
此段时间,唱衰苹果股价以及创新力的声音层出不穷,尤其是围绕iPhone6s的市场销量产生了不少霏霏之语,但若剖析有关苹果硬件创新困境的唱衰言论,就会发现,大部分都受智能手机硬件大环境的影响,其实无关苹果的品牌,在苹果推出一项新技术后,大部分消费者还是会趋之若鹜去追捧。苹果做微创新无关技术的颠覆性情况,在技术成熟度,应用体验上有稳固的品牌底子,肯定能拿得出手。苹果更像是一个技术的布道者,把一些还停留在试验推广阶段的黑科技能快速转化成大众能接受普及的实用型产品。
不过在对待压力触控这件事上,苹果现在的策略让人摸不着北,先是在Apple Watch上高调亮相,并配备了相应的交互场景展示,让大家领略创新的魅力,而后又在万众瞩目的iPhone 6s上搭载应用3D Touch技术,在新版MacBook Pro触摸板上也添加了Force Touch技术,应该说苹果对待压力触控技术的态度和siri一样,一步步在全线产品上展开应用,然后再串联产品形成壁垒性的体验优势。而且从压力触控实际在iPhone 6s的应用来看,苹果暂时并没有在该技术上开发跨域性的功能,更多在体验上做文章,比如:可以通过重力按压唤醒图标的快捷菜单,也能通过在屏幕边缘按压向内滑动唤醒后台任务菜单,还整合了短信、邮箱、微信和微博等界面的预览功能,未来有一天物理按键home将退出历史舞台也未可知。不过,目前苹果对压力触控技术的应用更多在体验优化上,比如预览阅读、振动反馈等,像siri一样暂时很难有比较大的变革,所以期待苹果压力触控引爆革命的数码发烧友估计还得耐着性子等等,苹果下一个要释放的卫星不会是在压力触控方向,这一重任还得放在手机厂商众多,竞争形势更为严峻对微创新技术更加饥渴的安卓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