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之路 找对方向不怕艰辛
2015-12-21
互联网蓬勃兴起,让不少传统行业黯然失色。新趋势下,传统制造业纷纷寻求转型,“互联网+”应运而生。这一步走对了吗,未来将走向何方?
17日在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论坛——“智能制造与转型升级”,就带来了业界的这一聚焦点。制造业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历程,为政企研共同关注。这从此次与会嘉宾就能看出一二。世界互联网创始人、国际互联网名人堂入选者罗伯特·卡恩,发出德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并协助发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德国互联网之父维纳·措恩教授,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贺乐赋等海外人士,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SAP高级副总裁李瑞成、西门子高级副总裁王海滨、三一集团高级副总裁贺东东、潍柴动力首席信息官曹志月、中控科技副总裁施一明等企业界大佬,以及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院士、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等专家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及我省政府官员,为“智能制造”来了一场头脑风暴,试图探索出一条新路。
此前,麦肯锡咨询公司调查统计发现,2013年中国互联网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达4.4%,略高出美国的4.3%。据此预测,至2025年中国互联网经济规模在GDP占比将达到7%至22%。邬贺铨大会期间接受记者专访时曾特别提出这一比较数据,并据此认为,互联网经济在中国正当其时。而智能制造正是当前的重要方向。
抓住下一个风口
互联网虽然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在业界看来,还有必要冷静给出定义。张瑞敏认为,互联网企业不仅仅是有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企业,还应当是能够融入互联网的企业。企业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各种资源,和互联网一起成长。当下所说的互联网转型,是指从传统企业转型为互联网企业,与用户零距离。他以海尔探索的“人单合一”来解释这一转变,以及在这种转变中,顾客和用户、员工和用户、互联工厂和用户关系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从大佬们的讲话中可以发现,海尔的白色家电从电器变成网器、吉利的车联网让汽车智能升级,三一、潍柴的柔性生产、协同制造在改变生产流程,而SAP、中控则尽快适应和抓住互联网转型将带来的重要机遇。他们几乎都在朝着同一方向前进。
智能制造转型,是中国制造2025的方向吗?曹淑敏说,“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的本质是一致的,两化融合是主线,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
这与德国工业4.0的目标基本一致。工业互联网将是智能制造重要的实现途径。过去的工业是单向的,要把它变成一个可反馈的双向的闭环,以实现智能化。她认为,现在国内各种条件参差不齐,质量不够高、效率较低、创新能力弱等都是短板,亟须补齐。
有了互联网这个风口,猪也能飞起来。那么未来会如何?贺东东在介绍三一转型的实践后说,预计连上互联网的人到2020年会达到50亿,连入物联网的设备终端会呈几何级增长。为此他说,下一个风口一定来自智能制造。
从智能走向智慧从智能走向智慧
邬贺铨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特别提到国内的消费互联网正在向产业互联网转型,这意味着互联网与生产制造过程的结合今后将更加紧密。
身为德国最大的软件企业,SAP已成为许多企业提升自动化水平的选择。李瑞成认为,未来将有五大趋势,包括万物互联、大型计算机和云计算的应用以及更智能和更安全等。观察到用户正在发生的变化,SAP也在从ERP向多方面转型。
作为TCP/IP协议的设计者,卡恩今天在会上特别提到了他正在组织的DONA技术与推广活动。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种新的标准框架的应用,将会为全世界的工厂带来巨大变化。
DONA基金会工作人员解释,这个变化可以用TCP/IP标准对互联网应用的影响来比喻。事实上,在出版、食品追溯体系方面,这一技术标准已有了大量应用。如有中国企业参与,他们一定欢迎。
施一明显然也注意到这种标准可能带来的变化。中控这样的智能制造方案解决商也希望参与到标准中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传统制造企业如果满足于现状,不提升智能水平,将陷入恶性循环。企业实力不同,选择转型的路径不同,可循序渐进实现智能制造,不妨从半自动化到自动化,再转向信息化,实现智慧化。他认为,不少企业在智能制造上有了较大的进展,还可以智慧化迈进,这指的是生产流程的动态调整更为智能。
国内的机器人产业也将受益匪浅。施一明认为,国内有条件的企业进口国外机器人等大型自动设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内装备产业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从国际水平看,机器人四大家族已占据要地,国内企业相较之下有一定落差,要在机器人产业链上形成合力。但与此同时,在智慧制造方面,比如视觉识别、感知环境等,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差距相对较小,经过几年努力有望赶上。包括中控在内的一些浙江企业在这方面已有所涉足。
就像互联网让国内外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样,如果能在智慧制造上加快发展,中国制造必将大为改观。正如张瑞敏所说,只要找对路就不怕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