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潜滋暗长 微信的颠覆者从哪里来
2016-01-05
在2015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做了题为“连接力是互联网时代的第一生产力”的主旨演讲。马化腾抛给自己一个问题:未来会有什么样的产品可以颠覆微信?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是:“其实最大的决定性根源就在于互联网信息终端的演变。”
我们看到互联网跟实体经济各行各业的连接规模越来越大。比如说两年前,就是2013年,国民首先关注到互联网和金融方面的融合,大家提到互联网新兴领域和传统的金融领域结合,诞生出了很多新的机会。同时我们也看到互联网和交通的结合,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传统的交通领域的衔接也越来越激烈。
我们在思考下一代的信息终端会是什么呢?会是汽车还是穿戴设备?甚至比如说我们会看到AR、VR这种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可能我们未来会带上眼镜,通过视网膜投射,我们可以跟人、服务、设备连接,不需要像现在用手机,而是通过视网膜沟通。这有未来吗?
社交的媒介或手段可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改变,当某一类终端技术成熟,自然会相应出现可以取代微信的应用。但问题的关键是,其实颠覆微信的不仅仅是终端技术的改变,更值得人们深思的是人类社交的主体所可能发生的改变。现在的社交工具是来便利于人与人的交流,是一个维系情感的纽带。而未来,也许社交主体不仅会有人,还会有人工智能加入进来。这并不是幻想,事实上已经有很多技术领先的企业在着手推动这一想法变为现实。也许下个颠覆微信的不是另一个通讯或社交工具,而是一种新的社交方式。
人工智能的潜滋暗长
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许多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描述着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憧憬和恐惧,比如斯皮尔伯格的著名影片《人工智能》。事实上在现实中,很长时间以来,受到技术、科技发展和应用层面等多方不可抗力的因素的限制,人工智能只是一件人人都在说,以为别人在做,但实质上却没多少人知道该怎么做的一件事——无论在学术研究层面还是在应用层面亦是如此。
或许“人工智能”听起来总让人想起科幻小说或者科幻电影中的那些聪明的robot,很有趣,但却缺乏真实感。可实际上机器人外形只不过是人工智能的容器之一,人工智能很早之前就以多种形态出现在生活之中。
“人工智能”确实涵盖了很多前沿技术和分支,却很难用一句话来定义,因为它一直处在发展当中。比如,一些在过去看来很“人工智能”的事情,现在却变成了简单的“机械重复”,像是数字的高速计算、图像的处理等。但总体上来说,“人工智能”的本质和目的一直没有发生太多变化,那就是“完成人类的部分脑力工作”。
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泡沫破裂前人工智能曾经盛极一时,到了21世纪开始却变成了一个禁忌,大家开始怀疑它的研发前景。到了2011年,美国的资本市场再度为人工智能而疯狂。风险投资机构和顶级科技公司们开始频频投资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投资范围从应用层面的机器人、增强现实,到底层技术层面的深度学习算法、神经网络芯片等。
人工智能也遍地开花
1997年卡斯帕罗夫曾是世界第一的国际象棋高手,但是那次对弈他败给了电脑“深蓝”。那虽算不上人工智能时代的开启,但也足够成为一道科技发展的里程碑,而卡斯帕罗夫却不幸的成为了碑上的铭文。
沃森击败最强大脑的人工智能。如果说电脑“深蓝”只体现于对弈的人工智能并不算人工智能全部范畴的话,那么另一款人工智能程序“沃森”,则能够符合大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不久前,在一档类似于“最强大脑”的综艺节目《危险边缘》中,程序“沃森”击败了两位最高纪录保持者,获得百万奖金。问答过程中,沃森在无人类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了对自然语言的分析,并且以远超人类的速度完成抢答。
人工智能程序“沃森”的特点在于对大数据迅速、精确的分析,现今IBM公司将其运用于医学领域。患者向“沃森”上传自己的病况与症状,“沃森”则根据该情况分析病人最有可能患上的疾病种类,并提供医治方法。而且“沃森”还可运用在更多特定环境中,为人类提供各种紧急事件的应对方法。
谷歌搜索隐藏最深的人工智能。退回到2002年,尚未成为谷歌CEO的拉里·佩奇曾在回答凯文·凯利“为什么谷歌要做免费搜索”的提问时,回答道,“不,我们在做人工智能”。事实上,谷歌搜索正是一种完善人工智能的尝试,用户在谷歌上的每一次搜索,都是在辅导人工智能进行深度学习。
虽然谷歌搜索在表面上只是一款搜索引擎,但其引擎的机理和很多人工智能程序相同:以并行计算、大数据及更深层次算法为基础,完成对数据、问题的智能化分析。或许很多使用过谷歌的用户都能感受到,谷歌搜索逐渐变得越来越“天资聪慧”,越来越“善解人意”,而赋予其这种学习能力的,正是人工智能。
无人驾驶汽车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前方复杂路段需要减速行驶;左转弯时注意两侧行人与后方汽车;前方汽车急停需要迅速踩刹车……诸如此类复杂且参考因素繁多的驾驶问题,只有人类才能妥善解决。不过这个情况马上就会迎来改变,据报道Google公司开发的无人驾驶车将于2020年正式上市。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人类的工作,解放人类的双手。
与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高价值对应的,是复杂的分析程式:利用传感器、雷达、摄像机、激光测距仪、GPS等获得路况信息,再交由系统分析,获得应对措施,再传达至汽车的各项零部件……其复杂繁琐程度真是管中窥豹。尽管谷歌汽车暂时还未能完全实现汽车自动驾驶,但相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完全接替人力操作的未来并不遥远。
苹果Siri为你解决问题的人工智能。随着苹果电话的更新迭代,人们对有“感情”的Siri明显更有兴趣。Siri用到的技术同样基于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通过与用户交互获取用户需求,将自然语言转化为“真实含义”,交由知识库分析、检索所需结果,最终再转换为自然语言回答给用户。短短数秒之内,Siri就能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多不同的表述方式并完成在海量数据中的搜索。
Siri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无庸赘述,从最初的聊天解闷,到后来能有效的帮助主人搜索并解决问题,现在Siri俨然成为最合格的“私人助理”。在并不遥远的未来,以Siri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亦将有着更大的发展:类似于“沃森”的医疗求助、车载导航乃至教育领域都可以利用该技术来达到解放人力的目的。
人工智能的发展充满太多未知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而且充满着矛盾。人工智能是可以解放人力,但人脑中产生意识、感情的机制还不清楚,那么人工智能在升级过程中能否自主的形成意识也就难以说清。
目前科研者创造的机器人只是功能性机器人,未来每个接入云端的机器人可能程序差异性很大,随着接入机器人越来越多,群体思维和群体协作产生的效果将愈加显著,而差异性和群体性也将进化,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将具备学习、适应、自我治愈,甚至是进化的能力。当所有的机器人都具备了足够的学习能力之后,就变得不再依靠人类。如果加上全世界的机器人都可以进行交流和联系,它们就有可能变成新的支配者。
“可怕之处在于我们不知道它们能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如何用这些知识。”有学者认为,电脑的微型化有刚性极限,但是现在有了互联网,连入互联网的机器人就突破了这种刚性的极限。互联网自己就会变成一个人工智能,它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因为这样的超级大脑可以让千百台计算机都受它控制。
以目前的研究水平看,人工智能对人类使坏还是个摸不着边际的遐想,但是人工智能本身的使用还是存在一些现实风险。
结语
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必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现在对将来人工智能的展望也是可能实现的,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对未来充满期待,相信在未来不久,积极性的人工智能的研究必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人工智能的研究一旦取得突破性进展,将会对信息时代产生重大影响,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我们正站在变革的边缘,而这次变革将和人类的出现一般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