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究】“机器助人”时代 医用机器人产业化浪潮将至
2016-01-15
投资要点:
服务机器人进入爆发初期。工业机器人在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以“机器换人”的逻辑最先发展起来,而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功能多样化、消费属性增强,“机器助人”将成为服务机器人的核心成长逻辑。2018年全球服务机器人的销售额将达到280亿美元,CAGR达39%。目前我国机器人国产化率不到30%,国内企业开始在核心部件上“破局”,未来将打破厂商垄断局面。
医用机器人:“机器助人”的重要领域,手术、康复机器人增速较快。
由于机器人在精度、稳定性、力量等方面有着人类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对专业度要求极高的医疗领域应用前景非常看好,目前全球医用机器人市场规模约60亿美元,占专业服务机器人总销售额的40%,未来三年销量的复合增长率预计高达55%。目前手术机器人占医用机器人60%的市场份额,全球手术机器人和康复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由2014年的32、2.2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200、3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将达到30%、47%,成为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
全球医用机器人平均每台售价高达110万美元,此外还需要支付配件和服务等费用,单位价值高。国内医用机器人多由科研院校与医院联合开发,产业化前期投资较大,多选择借助上市公司平台进行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市场推广。
机器人辅助手术将成为主流方式。
微创和精细化是手术的两大追求,上世纪腔镜手术解决了微创的问题发展迅速。除了创伤小,机器人辅助手术的灵活度、手部震颤、视野清晰度、远程操作等绝大多数指标均优于普通腔镜手术,精细程度明显高于普通腔镜手术,随着成本的下降、认知度提升和医生熟练程度的提高,手术机器人将替代普通腔镜成为主流趋势。
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美国已较为普及,在包括社区医院在内的医院市场渗透率高达40%,广泛应用于泌尿外科、心胸外科、妇科和腹部外科等软组织手术领域。我国目前仅有40台多台,但近两年引进速度明显加快,价格呈下降趋势。在达芬奇机器人不适用的骨科、眼科、血管介入等特殊领域,细分专业的手术机器人仍有较大空间。
外骨骼机器人或将颠覆康复行业。
肢体残疾在我国残疾人中占比29%位居第一,失能老人占老人总数的30%。外骨骼机器人可让截瘫病人、失能老人直立行走,有轮椅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外骨骼机器人兼具辅助替代和训练治疗双重功能,未来有望颠覆整个康复行业。假设5%的下肢残疾患者使用外骨骼机器人,每台国产价按10万计算,市场空间高达865亿。此外外骨骼机器人能增强正常人的机能,未来有望应用于工程、救援等领域。美国开始为符合条件患有脊髓损伤的老兵提供Rewalk外骨骼机器人,采购需求在16亿美元左右。电子科大研发出国内首个外骨骼机器人,与迪马股份合作预计2-3内能够实现产业化。
推荐标的:
1)博实股份:中国版达芬奇机器人。哈工大研发两款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和机器人手术器械,已完成第二代样机的产品定型,进入型式检验阶段,有望在2017年获批,公司持有20%股份。
2)迪马股份:外骨骼机器人国内领先。与电子科大合作,定增5亿用于外骨骼机器人产业化项目,项目建设期为24个月。
3)楚天科技:外骨骼处于研发中。与国防科大合作,预计2-3年后出样机并达到产业化的要求。
4)其他:天智航,骨科手术机器人已通过CFDA认证。新松机器人,国内机器人产品线最全,致力于开发骨科牵引辅助机械手,产品正处于样机测试阶段。此外新松还正在开发老年陪护机器人,已处于示范应用阶段。
风险提示:产品研发进度不达预期、市场系统性风险、个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