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嵌入式技术 > 业界动态 > “机器换人”不只在工业

“机器换人”不只在工业

2016-02-26

  这几年,我们听过很多有关企业“机器换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发生在鞋企,发生在泵企,发生在机床企业,甚至发生在印花厂等一些小企业,但无一例外,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工业企业,这也使得很多人有了一些固定的想法——“机器换人”就是该局限于工业。

  其实不然,如今“机器换人”已经“流行”到农业了。比如,温岭很多的粮食种植户购入烘干机、插秧机、收割机、小型打米机等来优化粮食种植环节,这也是“机器换人”的一种,虽然只是部分环节。再比如,这次江苏等地有企业投资上亿元,从荷兰购入设备种植双孢菇。

  很多人或许会问,投资上亿元种植农产品值吗?能回本吗?我们可以算算看:传统种植方式,一年一般只能种植一次,即使是如今很多人引入的空调房,一年一般能种植2次~3次,而工厂化种植,一年一般能种植4次~6次,从现在的生产情况来看,工厂化种植双孢菇的单产有望达到每平方米近30公斤,而传统方式最多只有12.5公斤。从双孢菇消费量来看,据种植户自己所言,光台州一天双孢菇的消费量就达40吨,更何况是全国。据了解,江苏一家企业,每天送到南方的双孢菇就有上百吨,甚至更多,这也说明双孢菇的市场仍然很大。而这些工厂化种植的蘑菇,甚至一下子就打击到了温岭本地的双孢菇市场,使得春节前温岭菇农因双孢菇价格低而愁白了头。即使因为春节的到来,一度提高了双孢菇价格,依然难掩颓势。

  事实上,一些菇农已经意识到继续传统种植,到最后会被市场淘汰。所以温岭有菇农开始尝试部分实现机械化,比如就有菇农投入100多万元,购入了翻堆机。据他自己说,人工堆料一日要36工,但用机械设备只需要七八工。而且机械翻堆料比人工更均匀,在产量上也能提高不少。

  但更多菇农仍然裹足不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投入太高,他们不敢尝试。事实上,像江苏企业那样投入上亿元进行“机器换人”,温岭的菇农的确没法复制,让单一农户购置隧道发酵系统也不现实。但在记者看来,部分工序实现“机器换人”还是可以尝试的,比如在蘑菇培养料堆制、进料、出料等消耗了大量劳力的环节,可以通过设备实现劳动力的减少和效率的提高,让自己不至于在受到外来蘑菇冲击时毫无招架之力。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