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愿景虽好 但何时成真
2016-03-14
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2016)已然成为智能家居产品的展示盛典。今年组委会还特别为智能家居单独开辟一个展馆,将展区面积从6000平方米增加一倍至12000平方米,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以前是要教育厂商如何实现智能,现在基本是厂商推着我们做,智能家电普及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古北电子科技CEO刘宗孺对记者说。作为杭州一家专注于智能家居单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公司的高层,刘宗孺在智能家居行业已浸染多年,对行业的火爆程度有着切身体验。
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智能家居从概念到落地的过程中,终端消费市场里感兴趣的人多出手购买者却很少。据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智能家居专题研究报告2015》,在2930个被访者中,超过50%的人对智能家居产品有一定了解,但购买过的被访者比例仅为9.5%。
“智能家居产品能否落地终究还是在于产品的体验问题,背后考验的则是每一家企业的技术能力。”刘宗孺说。在他看来传统智能家居很难落地,大多集中于做豪宅别墅等小众市场,成套打包售卖,价格高昂,不论是智能窗帘也好还是智能音响,其所谓的智能功能大多是锦上添花,而非“must to have”(必备的)。“产品设计不能为了智能而智能,为了控制而控制,应该是提供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生活场景给到用户,简单而言是消费体验的升级。”刘宗孺表示。
在美的M-smart智慧生态计划发布会上,美的首席技术官胡自强也提及同样的问题。“智能化并非简单的加法,而是建立在核心功能基础上,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后做出的延展与智能升级。智能化必须以产品为基础,智能是0,是基础之上的迭代升级,没有前面的1,智能化这个0只是概念,无法落地。” 胡自强说。
打破僵局的方法之一在于完成从单品到系统的模块化智能。“To C端必须要慢慢教育,从价格较低、使用频次高的小单品来慢慢引导用户。”刘宗孺认为智能家居无需用大套装的形式让用户必须做出选择使用哪个品牌,而是可以从一个小的WiFi插座、遥控器或者微波炉、空调等切入让用户接受智能,通过对用户的教育培养,逐渐增加单品,再达到全屋智能。“这和智能电视的普及一个套路,需要对用户慢慢培养。”刘宗孺说。
标准不统一是智能家居普及所面临的另一大难题。入局智能家居主体日渐多样,仅从AWE上各色各样的展商就可见一斑:格力、格兰仕等传统硬件企业进行智能化转型,京东、腾讯等平台服务型互联网企业凭借雄厚技术和云服务能力,提供交易平台、云平台等。此外乐视、小米等消费电子型互联网企业、创业公司、房地产、家装企业等都在切入智能家居市场。
但背后紧跟的却是各自在垂直领域发展的不同服务商,目标用户、功能定位的差异,导致技术路线、通讯协议及使用标准的不同,想要真正实现一个控制板控制所有不同型号的家居产品难上加难。
事实上各家都深知统一标准之于整个市场的重要性,但都希望自己的标准能够成为行业标准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行业标准一时难以制定的情况下,开放合作才能激活智能功能,提升产品稳定性。如今海尔的U+平台与生态圈、华为Hi-Link、美的去中心化的M-Smart都相继推出,将用户、供应商以及外部开放资源连通起来,共同服务于生态圈用户。随后生态圈再与生态圈对接,或将加速智能家居产业标准的出台。
当这些汇集各个家电领域的数据开始互联互通并进行交换的时候,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应用开始有更大的商业价值。“这些数据会清楚地告诉厂商用户偏好什么样的功能,每个功能的使用频次,并分析用户有哪些潜在需求,从而减少伪需求的出现,提升用户体验和产品差异价值。”Ayla物联网联合创始人Phillip Chang对记者说。
不过未来一段时间正如刘宗孺所言,“大一统的标准需要博弈,两三年之内一定还是这样的状态,依然要拼渠道,拼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