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时代你需要一个怎样的智能车载系统
2016-03-23
不知是从哪天开始的,总之是一夜之间,人们开始谈论车联网了。
车联网时代,智能车载系统已是大势所趋、百花齐放,不同的理解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技术方向。把带导航功能的收音机做成触摸屏的,至多只能称之为人车互动。
而人车互联,则是另外一个层次,首先需要汽车厂商自己认为,车应该是跟人产生点什么化学反应的,其次他们再把人和车的化学反应做得更极致。宝马是一个公认的能够跟驾驶者产生化学反应的车,强调驾驶乐趣、人车一体,那么在智能汽车时代,宝马又能带来怎样的人车互联体验呢?宝马的解决方案是ConnectedDrive互联驾驶。
借助车联网,汽车与网络高度融合。而所以所谓互联驾驶,就是要在将车与网络互联、驾驶者与车互联的时候,不要让信息泛滥,而是筛选出适合驾驶者更好驾驶汽车的信息——或是让驾驶更安全,或是让驾驶更迅捷,或是让驾驶更有乐趣……
实际上,ConnectedDrive互联驾驶的概念颇为广泛,互联驾驶包括基于网络的功能服务层面以及驾驶辅助层面,简单理解就是网络和车载系统深度关联。基于移动互联网接入则给了互联驾驶更大的现象空间,为了最大限度利用移动互联网潜能,宝马互联驾驶把功能进行了分类:
1. 基于语音呼叫的功能:旅程咨询服务、呼叫中心远程协助服务及远程助理、紧急救援协助、道路救援服务、客户关爱中心、保养自动提醒;
2. 基于网络互联的功能:实时路况信息、资讯在线(新闻,股票和天气信息)、Apps:如远程助理、移动办公室;
3. 基于智能手机连接的功能:蓝牙流媒体、音乐专辑封面显示、手机连接功能;
这样设计,一方面保留了直观的人与人沟通话务员,同时兼顾了3G时代的高效数据获取,也能够有针对性地发挥智能手机的巨大潜力。
比如宝马研究发现,中国消费者年轻化程度高,对车载信息娱乐需求高且更个性化。宝马基于流行社交网络与音乐研发平台,集成中国车主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应用,如百度音乐、豆瓣FM和新浪微博等。但是这类网络应用有着更新频率快的特点,利用传统思路固化在车机当中的做法,并不具备“互联网思维”,并且也不一定是每一个用户都希望用到这类功能,因此宝马在互联驾驶应用上,将主动权和选择权还给用户——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App下载到自己的手机当中,驾车时将手机连接在车上,系统便能自动激活响应的程序,手机更新APP速度是车内系统固件更新速度的10倍~100倍!
在导航过程中,固化的地图,永远跟不上拆迁改造的速度,所以越来越多人放弃了离线地图而转为在线地图,实时性是最大的痛点。宝马iDrive系统的导航在车联网时代之前,就是这个样子,可是借助3G网络,我们不仅能够利用实时路况来规避拥堵路段,选择合适的出行时段,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最新地点的位置坐标,直接以短信形式发送到互联驾驶iDrive里面,此外如果是一个陌生城市,下了车如果还需要继续导航,那么传统的导航就失去了意义,互联驾驶对导航重新定义的革新就是“Last Mile”离车导航,用户最可能迷路的那最后一段路程,能够借助智能手机导航继续完成,导航全过程演变成了完整的互联网闭环服务。
然而在驾驶辅助层面,宝马ConnectedDrive互联驾驶更注重对于驾驶过程中的安全辅助:
1. 智能泊车:全景摄像机、自动泊车;
2. 智能驾驶辅助:主动巡航控制、车道偏离警告、远光自动控制、碰撞危险警示及制动功能;
3. 智能路况信息感知及显示:平视显示系统、带行人识别的BMW夜视系统、限速标志识别等等。
最直观的例子是,传统导航对于道路的限速往往能够通过GPS信息预存的形式存在地图数据包里面,但是由于GPS定位的误差,系统没有办法精确判断车辆所在车道,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往往车辆在四环主路,导航仪却可能认为你在四环辅路而给出超速的提示或者是错误的路线指引。
随着车辆越来越多配备了各种摄像头,除了泊车辅助之外好像就意义不大?非也,互联驾驶理念下,宝马可以读取GPS和前置摄像头等各个数据来源的道路信息,限速信息就在此行列。号称在中国市场对道路限速标识的识别成功率达97.77%。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最新的技术能够做到识别每条车道的限速标志。比如首都机场高速,三条车道的限速分别为120km/h、100km/h和80km/h,系统可以根据所在车道给出正确而精确的限速提示,这是未来吗?不,这是已经在宝马新车型选装到的技术。
请试着去向自己提一个问题,你究竟是希望车成为你的下一个智能手机?还是蓝牙耳机?还是家庭影院?还是些什么别的?
然后再想想,你在高速公路上飞驰或者一步一停地堵在晚高峰的二环主路时,哪些功能还能用得上?
再然后,把没用上的功能都扔掉,恭喜,你得到了你想要的智能车载系统。所幸,宝马的互联驾驶就是这么搞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