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晋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083)
摘 要: 融合通信平台集成了语音、数据、视频等各类信息传播手段,可提供电信业务和互联网业务。互联网厂商和电信运营商分别提供了不同的融合通信平台。本文分析了当前主流的融合通信平台发展现状,并从终端、网络、业务等方面对电信运营商发展融合通信提出建议。
关键词: 融合通信;即时通信;移动互联网
0 引言
2015年6月,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了我国上半年电信业务的发展状况。我国电信业务收入增速小幅回落。6月,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27.0%,比上年同期增速高13.4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移动电话用户净增688.0万户,总数达到12.93亿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净增超过2900万户,总数规模达到9.05亿户。然而,通信用户的增长并没有带来显著的营收增长。6月份,电信业务收入按可比口径测算同比增长0.2%,比上月增速下降1.3个百分点。移动电话通话量持续下滑,国内漫游通话量增速呈回落态势。受移动电话用户增长放缓和互联网通信服务的持续冲击,上半年,全国移动电话去话通话时长同比下降2.4%。国内非漫游、国际和港澳台漫游通话时长降幅扩大,同比下降3.2%、5.8%、7.3%。移动电话通话量和移动电话用户的增长趋势继续反转,虽然移动电话用户数仍保持微增长,但移动电话通话量已连续6个月同比负增长。与话音业务发展态势相反的是,手机上网业务迅猛发展。手机上网流量连续6月翻倍增长,占移动互联网总流量的89.8%。
移动通信产业呈现投入数量增、业务质量减的局面,面临着管道化的危险。其主要业务竞争固然有三大运营商内部竞争的因素,更是互联网厂商搅局的结果[1,2]。以腾讯为例,2015年第一季度总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22%。腾讯公司2015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指出,收入增长来源于以智能手机普及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增长。
以百度、腾讯、阿里为代表的BAT集团,囊括了国内互联网领域市值前三,也排在了全球互联网公司的前十。可以说,BAT的发展是建立在国内互联网基础设施大投资大建设的基础上的。但是,为何作为建设者的三大运营商业绩前景堪忧,而互联网厂商却能赚的盆满钵满呢?本文将对互联网厂商和电信运营商提供的即时通信(融合通信)平台进行分析,并对电信运营商如何在大浪淘沙的时代,对电信运营商发展融合通信服务提出建议。
1 融合通信
通信提供了信息传播和交换的能力。传统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业务能力主要为语音业务与数据业务,以及在这两种业务基础上衍生的增值业务。而随着数据业务能力的提高,在移动通信网络上提供实时语音和视频等业务也成为可能。
除了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厂商也具有完成信息传播的手段,如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其中,即时通信类业务具有价格低廉、形式多样、信息量大、时延较小等特点,与传统通信业务具有较强的重叠替代作用。而在互联网终端仍采用PC机的时代,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厂商仅仅在VoIP业务方面有一定竞争。但这种竞争在政府的通信管制政策的作用下,以电信运营商大获全胜而告结束。但电信运营商将移动通信技术推向第三代、第四代技术的时候,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成为上网的主角,移动互联网提供的通信业务以更大的优势逐渐侵占传统电信业务的市场份额。
于是,伴随着去管道化的呼声,融合通信的概念逐渐成为电信运营商研讨的热点话题之一。所谓融合通信,包含多种通信网络、终端的融合,也包括业务方式的融合,即电信网业务能力和互联网业务能力的融合,在统一平台上提供即时通信、VOIP、网络视频、电子邮件、短消息等。
融合通信的发展,从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追溯到即时通信的发明。2015年2月,《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90.6%的网名长期使用即时通信软件。同时,智能手机的发展,推动了移动即使通信的普及,在2014年末,手机即时通信软件使用率也达到了91.2%。即时通信的基础通信方式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当前,即时通信产业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以腾讯为首的QQ、微信继续占据主导地位,来往、旺旺、陌陌、无秘等国内即时通信软件通过提供差异化服务占有一席之地。随着产业发展,这些即时通信软件从最初的提供文本通信服务,转变为承载语音通信、视频通信,甚至O2O服务等融合通信平台。
传统电信运营商也在从通信提供者的角色,努力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传统的语音、数据、短消息等通信手段在遭到侵蚀后,也推出了飞信、飞聊、沃信、易信等即时通信软件,并以此为切入点,向融合通信平台的方向发展。
2 融合通信平台
2.1 腾讯QQ
1998年,以OICQ为名的腾讯QQ进入互联网行业。在与ICQ、MSN等即时通信软件竞争中腾讯逐渐成长为国内互联网即时通信类产品的老大,至2015年5月,腾讯公布其活跃用户已达8.32亿。对任何竞争对手来说,腾讯QQ以庞大的用户群和用户黏性来创造了即时通信软件不可逾越的入门门槛。腾讯QQ承载了腾讯公司布局互联网所有业务的基础平台,交友、游戏、广告、空间、音乐、影视,乃至支付等业务,都依托于免费的QQ即时通信软件。随着承载内容的增加,腾讯QQ也愈发庞大。在新鲜感丧失后,QQ上沉默的隐身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沉默的隐身人,对即时通信软件的用户黏性和健康度是极大的伤害。一旦活跃用户使用度下降,QQ甚至可能一蹶不振,从而走向下坡路。因此,腾讯甚至一度采用取消隐身来“激活”用户的使用。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普及,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逐渐从PC端转移到移动端。手机QQ此时需要面临的是升级为一款适合智能终端的即时通信软件。在承载业务上习惯了做“加法”的手机QQ以庞大的体量,对智能手机的CPU、内存、流量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此外,智能手机与PC机的差异,在最初的手机QQ上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在这种背景下,腾讯启动了微信项目。
2.2 腾讯微信
腾讯于2011年1月21日上线了微信项目,主打移动互联网手机端的即时通信。作为同一个公司的两条产品线,微信天然继承了QQ庞大的用户群,在产品上线初期迅速从QQ转化过来大量用户[3],并一举击败早其上线数月的米聊。微信迅速成长,得益于多种因素。首先,微信是先天的“富二代”,依靠QQ用户,捞得了市场上第一桶金。其次,微信的设计贴近了手机终端的特殊性。例如,通过导入手机通信录,将QQ上“失联”的用户重新黏合起来,完成病毒式传播。结合手机中的多种传感器,完成“附近的人”、“摇一摇”等新鲜玩法,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以“低流量开销”为特色的语音留言等方式,打消了用户使用移动数据业务的顾虑。最后,微信采用后台运行的方式,完美实现了在用户终端的驻留。同时期其他一些类似软件,例如米聊、手机QQ等,在状态栏留有图标来突出存在感。但用户出于省电、流量、内存等方面顾虑,在使用完会选择退出。而微信以后台驻留方式,并不显式存在,并且退出方式比较隐蔽。这种方式使得微信可以“7×24”的存在。这种设计兼顾了用户的使用感受,也提高了用户的沟通需求,使得微信的存在不仅仅是手机里的一个APP,而成为智能终端的一种生活方式。
微信的迅速成长,在移动端甚至超过手机QQ,也使得腾讯对微信寄托了厚望。现在,微信上承载了语音通信、视频通信、文本通信、电子商务、移动支付、O2O业务等等,微信朋友圈对抗微博、微信红包对抗支付宝。微信的即时通信功能,已经分流了大量短信和彩信业务,真正开始革电信运营商的命。仅仅三四年,微信已然成长为不弱于QQ的庞然大物,成为典型的融合通信平台。
2.3 阿里来往
作为BAT三巨头之一的阿里巴巴公司,意识到即时通信平台作为互联网入口的重要性。阿里早有即时通信软件“淘宝旺旺”。但淘宝旺旺的作用仅限于买家卖家间的交易沟通。这种基于买家卖家的用户关系,用户黏性极差。在一次交易结束后,买家卖家极少会再次联系。阿里意识到即时通信软件的入口作用。2013年9月,阿里推出了基于熟人社交的即时通信软件“来往”[4]。“来往”和微信的功能类似,提供语音、文本、视频通信功能,支持阅后即焚等增强功能。来往也提供了类似于微信朋友圈的“扎堆”等。阿里没有微信那么好的用户基础(QQ用户群),所以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推广,并邀请包括任志强、李连杰、赵薇等在内的大量明星入驻站台。但是,到了2014年,阿里就已经意识到与微信竞争的困难。马云已明确表示,要用3~5年的时间来慢慢培育市场。
2.4 陌陌
网络红人Mike隋的一个网络视频,让很多人认识了陌陌。与微信的熟人社交不同,陌陌主打移动端的陌生人通信,不需要验证就可以向附近的人发起通信请求。借助陌生人社交的神秘外衣,陌陌很快积累了海量用户。2011年8月上线,2014年2月宣布注册用户过亿。时至今日,陌陌已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活跃用户近亿。虽然行走在社交网络的灰色地带,陌陌也在努力洗白。基于地理位置服务,陌陌提供了陌陌群组、附近活动等功能,支持异地见老乡、相约运动等服务。虽然号称国内除了QQ、微信之外第三大社交软件,但如何自身造血形成盈利模式,仍然是摆在陌陌面前的难题。有业界学者提出将O2O和陌陌结合,实现线下商家的导流等构想,给陌陌发展道路提出了一些想象空间。由于是基于陌生人交友,用户黏性差,信用关系不稳固也是摆在陌陌亟待解决的问题。
2.5 飞信
2007年始,中国移动就推出了飞信这款应用。据飞信官网宣称,飞信是“为用户打造基础电信级别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通信平台。”经过八年的发展,飞信也从PC客户端开始,走进手机终端。以“免费短信”为切入点,飞信很快吸引了大量的用户。中国移动在推广飞信方面也不遗余力,将飞信用户数列在各省公司KPI考核指标内。在2009年,飞信用户数已将近2亿,一度宣称列入国内即时通信软件前三名。在短信盛行的年代,飞信可谓赚足了眼球。
然而,飞信背靠中国移动这棵大树,却染上了画地为牢、自我封闭和创新不足的毛病。飞信不依赖于数据网络连接,以短信方式接收消息,吸引了很多用户的目光。但飞信却将其他电信运营商拒之门外。早期,非中国移动用户不能注册。后期收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允许非中国移动用户注册,却无法离线接收短信。这种区别化服务自我束缚了发展的脚步。此外,飞信从PC端走上手机端,只是简单将PC端软件移植到手机端,而没有充分利用手机特有的使用习惯和硬件设施。飞信承载了中国移动太多的期望,以至于体量越来越大,对手机CPU、内存、流量等开销日增。手机端飞信和短消息两种应用融合度不够,用户处理接收到的消息需要在飞信和短信之间切换,用户体验不佳。种种原因,造成飞信用户数自2013年开始下滑。目前,飞信已陷入生死存亡的窘境[5],零消息用户量已增长至83%。业界已有中国移动可能会放弃飞信的传言。
2.6 易信
2013年7月,中国电信联合网易推出了新一代融合通信软件“易信”。通过手机客户端,用户可以轻松导入用户建立好友列表。11月,易信推出定向流量免费计划,全国手机用户在使用易信时所产生的流量费均由易信买单[6]。2014年11月,易信推出免费通话计划,用户通过易信可拨打对方座机或者手机,可实现免话费及免流量通话。与互联网厂商推出的免费通话不同,易信免费通话采用回拨技术,不依赖于WiFi或者3G/4G网络数据流量,也不会产生网络时延和回声,感受与传统电话一致。
作为融合通信平台软件,易信提供语音、文本、视频、电话留言等各类通信功能,还提供了邮箱、新闻、朋友圈等功能。在基于地理位置信息服务方面,易信提供拼车、偶遇、朋友地图等。此外,易信软件还提供类似“百度知道”的“问一问”和类似Instagram的“晒一晒”。
先天继承了网易的互联网基因的易信,充分利用了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的资源优势,风头一时无二。与飞信不同的是,易信可以接受所有电信运营商用户注册,并享受同等服务。2013年10月,易信用户突破3000万。2014年7月,用户数突破1亿。从三家电信运营商所提供的融合通信平台来看,易信很有可能接过飞信的棒,成为电信运营商对抗互联网厂商融合通信平台的一面旗帜。
3 电信运营商融合通信发展
从以上对各类融合通信平台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互联网运营商提供的平台从用户数量、业务承载能力等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尽管有研究者提出整合即时通信软件平台的设想,希望实现即时通信平台的互联互通[7]。然而,这种设想很难得到各大领头企业的回应。互联网用户资源的垄断,造就了寡头竞争格局。寡头们即无动力,也无压力去自废武功实现即时通信平台的互联互通。在这种局面下,传统电信运营商如何建设推广好融合通信平台建设,对摆脱管道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互联网厂商已有先发优势,但基于电信运营商的资源优势,建设和推广融合通信平台建设,还是大有可为。
3.1 用户侧:利用号码优势,完成资源整合
首先,移动用户群庞大且集中,聚集在三大运营商手中。纵观各大互联网通信平台发现,它们都在无偿使用着电信运营商的用户资源。不论是利用各大运营商手机通信录完成用户导入,还是依靠“短信息”完成用户身份的鉴定识别,传统电信运营商都在不自觉地支撑了各大互联网融合通信平台。然而,传统电信运营商对自己的号码资源的利用却并不充分。从早期飞信只能服务中国移动用户,而完全摒弃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用户的使用。虽然后期允许其他运营商用户接入,但仅提供有限服务,免费短信息服务等并不开放。这种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的思想仍然是传统电信运营商的经营思路,与互联网时代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思想格格不入。易信在这方面做的较好,接入易信的用户,可以是任意一家运营商的手机号,并享受完整的融合通信平台服务。这种策略最大限度的吸纳用户接入并使用业务,从而为统一的互联网业务入口打下基础。就像微信对QQ的继承一样,从移动用户向融合通信平台用户的转化,快捷便利,成本低廉。只有越多人使用,才会增加用户黏性,才会渗透到用户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成为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现代网络生活的一部分。
其次,还可发现,移动通信用户的号码标识是最安全可信的。移动通信用户的号码资源对用户身份的标识是运营商的独有资源。虽然互联网厂商利用了用户终端通信录里的用户关系,但实名制后的用户身份识别确实互联网厂商无法触及的。基于实名制的融合通信平台,可以完美解决互联网用户在网络互信、信用机制等方面的“痛点”。构筑在安全可靠的融合通信平台上的互联网入口,正是当前互联网环境中空缺且急需的。打造安全、可信、可追溯的融合通信平台,完全可以成为构建互联网信用体系重要的基础设施。
3.2 网络侧:壮士断腕,革旧出新,发现新的业务增长点
差异化服务是红海竞争的不二法宝。融合通信/即时通信领域的竞争路途上,倒下一个又一个时代弄潮儿。同质化发展是死路一条。互联网业务发展的聚集效应,使得只有业界老大、老二的市场,其他厂商如果没有新的特色,则完全无法生存。如阿里巴巴,砸出重金推广“来往”一年,也要承认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发展用户。即时通信平台市场在腾讯QQ/微信的统治下,只有选择差异性发展道路,才可以有生存空间。比如主打陌生人社交的陌陌、比如主打匿名社交的无秘。
电信运营商的优势在于通信服务能力,比如短信、免费语音、定向数据流量。
首先,短信业务跌下吸金宝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抛弃短信,走向融合平台免费短消息业务(比如微信)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短信/彩信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短信业务无需数据通信能力支持,可以完成文本信息传输。这是任何一种即时通信软件无法替代的功能。短信/彩信跨平台通信能力,突破APP通信的桎梏,天然地具有即时通信平台统一通信的能力,甚至可以成为构筑跨平台通信系统的基础能力。融合通信平台,扩大免费短信/彩信服务范围,将使电信运营商融合通信平台具有互联网厂商所不具有的技术优势,真正实现无所不在的融合通信。
其次,电信运营商牢牢把控着语音通信运营权。虽然微信、QQ等即时通信平台也有一定的语音通信能力,但其语音实时性、通信质量与“电信级服务”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只能称为语音短消息。易信以每月定额的免费语音通信为特色和亮点,迅速吸引用户集中到其平台上,后发而先至,成功成为融合通信市场的重要力量之一。虽然语音通信是电信运营商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通过语音通信来吸引更多用户已经成为国内外电信运营商的主要手段[8]。很多国外运营商,已经将不限量免费语音通信打包进业务套餐内,扩大市场占有率。
最后,定向通信流量,也是电信运营商参与融合通信的强大手段。3G/4G移动通信技术的采用,已经培养了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习惯。然而,随着用户需求的增强,在数据流量方面的开销也成为用户关注的重要方面。微信以低流量开销进行市场推广,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响。而作为通信基础设施提供者的电信运营商,在流量经营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利用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免流量通信或高折扣流量通信,可以为电信运营商迅速聚集用户,扩大用户基础,成为挑战互联网融合通信平台的利器。
3.3 业务侧:整合资源,丰富业务能力
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从没放弃在信息服务方面的努力。从2G时代,在电信运营商身边就围绕了大量的增值服务提供商,譬如彩信、彩铃、短信通知等。可以说,电信运营商在信息服务的提供上,始终致力于打造良好的产业链生态环境[9]。从基础硬件方面,电信运营商可提供定制手机,提供融合通信平台渗透能力;在业务能力方面,电信运营商普遍具有邮箱、认证、支付、定位等基础能力;在增值业务方面,电信运营商可提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方面技术支持,正在给公众客户、政企客户提供不同服务;从产业关系上说,电信运营商长年积累下的众多第三方合作伙伴,是融合通信平台成功的有利臂助。融合通信平台作为基础通信平台,提供各种融合业务选项,即是增加业务黏性的手段,也是业务推广的好方式。可以说,以上优势是一般互联网厂商所不能比拟的。
4 结束语
融合通信平台,不仅仅提供通信能力,更是提供了信息服务整合的能力。在互联网+的时代,任何业务与互联网相加,都绕不开移动互联网。而融合通信平台更是提供了互联网+的重要入口。作为后发的电信运营商,需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在融合通信平台建设方面加大投入,改变生态形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冲出业绩停滞不前的困局。
本文分析了融合通信平台的发展现状,并针对电信运营商在用户、网络、业务方面独有优势,给出了发展策略建议。影响电信运营商融合通信平台发展的因素很多。通过电信运营商独有的资源优势,相信可以快速发展出新的互联网电信业务和信息服务新入口。
参考文献
[1]张远晶,吴宏建,毕然. OTT业务对传统电信业务的影响分析[J].电信网技术,2015(4): 40-43.
[2]李立奇, 王智. 面向移动互联网的融合通信方案研究[J]. 移动通信, 2012, 36(5):21-26.
[3]许建涛. 浅析微信对QQ的继承与发展[J]. 新闻世界, 2013(6):134-135.
[4]董浩. 对“来往”未来发展的探究[J]. 中国市场, 2015 (13):83-87.
[5]林永华. 飞信用户活跃度再降20% 创新弱阻运营商拥抱互联网+[N],通信信息报,2015.
[6]王大鹏. 将“信”将疑——论易信创新战略[J]. 中国新时代, 2014(1): 72-74.
[7]赵文涵. 即时通信平台整合的可能性分析[J]. 新兴媒体,2015(4): 67-69.
[8]彭卉, 韩海潮. 互联网时代语音业务发展思考[J]. 通信企业管理, 2015(5):40-42.
[9]姚群峰,张玉莹. 电信运营商发展融合通信的战略思考[J]. 电信科学,2011(10): 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