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阔步前行 行业混乱亟需解决
2016-04-25
时势造英雄,“互联网+”发力,互联网思维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产生一个清晰的概念,大数据、智能化等概念应景而生,不仅仅是思维上的改变,对我们的生活也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其中就包括智能硬件的侵袭。
其实类似于智能硬件这类概念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拥有,然后却一直在不温不火的发展,直到前两年,谷歌开始涉足智能家居,物联网渐渐成熟,一下子“智能”两字开始铺天盖地的充斥人们的眼球,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健康等一样一样新兴产品冲击并颠覆着传统市场。
智能硬件市场疯涨国内份额占据三成
全球智能硬件获得了长足发展。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智能硬件零售量为1.3亿部,季度零售量呈稳步增长态势。
在这1.3亿部中,智能穿戴类产品占据大头,占据59%的份额,智能家居类产品占据31%,智能健康类产品占据10%。
中国在全球智能硬件零售市场占比高达32%,市场规模达到4221万部,其中智能穿戴类产品占据依然大头,占据56%的份额,智能机顶盒产品占据了29%,智能家居类产品占据10%,智能健康类产品占据5%。
智能穿戴以腕带类为主同质化严重
全球智能穿戴市场规模巨大,2015年全球智能穿戴市场规模达到7787万部,在2015年四个季度中,第四季度的市场规模超过了20000万部,突破历史极限。
在7787万部的智能穿戴产品中,中国智能穿戴市场占据了其中的三成,规模达到2381万部,在国内智能穿戴市场品牌结构中,于2014年7月份推出手环的小米占据了国内第一品牌份额,占据了40%的份额,苹果占据了9%,360公司占据了6%,乐心、埃微占据3%,以及各种其他大大小小品牌占据了39%份额,加起来没有一个小米高。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智能穿戴市场的产品结构还是比较单一,智能手环占据了58%的份额,智能手表占据了40%,其他品类的产品只占据了2%,可以发现腕带类(手环、手表)的产品占据了98%的市场。
NikeFuelBand、Fitbit、JawboneUp等智能手环的推出,在促进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追随者的思维,在2015年1月,搭载屏幕的手环产品份额占据27%左右,而到15年年末已经上升至45%,占比呈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也说明智能穿戴产品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小米手环在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据悉,在2015年小米手环卖出了1200万台,数目很惊人,在快速“致富”的利益驱使下,很多大大小小的厂家进军智能穿戴行业,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新行业,技术、人才以及创新一切都还不成熟的产业现状下,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同质化。
打破行业乱局亟需创新、制定行业标准
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变好,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健康问题,很多人开始在休闲之余进行运动锻炼身体,而智能穿戴产品作为跑步健身的辅助设备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不仅仅是追逐时尚的年轻人,很多中老年人也成为了这类智能穿戴产品的粉丝,但是随着入局的企业越来越多,智能穿戴行业也开始变得鱼龙混杂。
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智能穿戴产品的上游零组件厂商反响积极,包括芯片设计、小尺寸面板、射频技术、传感器等各厂商,纷纷推出专门针对可穿戴设备的解决方案。而下游品牌开发商大多是创业型小企业,对方案厂商的依附程度较高,自身缺乏研发与技术支持。因此下游开发商的需求与上游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难以匹配,导致产业链断裂,从而影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国内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带头整合产业链,而新兴的创业企业缺乏相应财力、技术实力和品牌号召力来单独构建生态链。
前阵子有报导爆出FitbitFlex、UP手环测步数不准,测心率误差大,续航能力弱等问题,不仅仅是外国品牌,像小米手环也曾多次被爆监测数据与实际偏差大等问题、以及各种儿童手环辐射等问题,一系列的乱象不仅仅是智能穿戴产品功能上的缺陷,更是行业标准的缺失所造成的。
对于企业来讲,标准的缺失会使得可穿戴设备难以拓展到医疗、养老、儿童跟踪定位等社会热点领域,直接限制了市场的快速发展。由于可穿戴设备需要使用者长时间佩戴,可穿戴设备的安全与质量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其普及的重要因素。对于用户来讲,可穿戴设备本身、电池、电源适配器的安全性,无线连接、电磁兼容、有害物质的使用需要进行全方面的认证评估,以最大化减少可能给用户造成的危害。同时,基础数据的准确性、软件的缺陷等问题都值得考虑,尤其是植入性的产品,更直接影响人体健康,需要由行业标准进行规范。
此外,不仅仅是行业标准,还需要构建专业的检测机构来保障智能穿戴产品的使用安全性,专业的检测机构不仅仅能在产品硬件等方面进行功能检测,更能以专业功能检测入手,对具体功能实现比较深度的专业化检测,由此还可以推进该功能领域的相关标准和系统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