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嵌入式技术 > 设计应用 > 基于分布式计算的wha-if分析并行处理策略
基于分布式计算的wha-if分析并行处理策略
2016年微型机与应用第09期
郑雪梅1,2 ,陈梅1,2 ,李晖1,2
(1.贵州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大学 贵州省先进计算与医疗信息服务工程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 根据基于OLAP的whatif分析的查询特点,使用分布式并行处理技术解决whatif分析性能较低的问题。以星座模型为基础的whatif分析中,将多维聚集查询分布到不同计算节点进行聚集计算,然后将各个计算节点的聚集计算结果合并输出。该方法根据基于OLAP的whatif分析中其维表远远小于事实表的特性,将事实表中的记录进行水平分片,充分利用各节点计算和I/O处理能力,以解决OLAP查询中计算密集型及I/O消耗过大的难题。在该方法中,随着计算节点数目的增加,其查询时间随之减少,有效地提升了分析效率。
Abstract:
Key words :

  郑雪梅1,2 ,陈梅1,2 ,李晖1,2

  (1.贵州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大学 贵州省先进计算与医疗信息服务工程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根据基于OLAPwhat-if分析的查询特点,使用分布式并行处理技术解决whatif分析性能较低的问题。以星座模型为基础的whatif分析中,将多维聚集查询分布到不同计算节点进行聚集计算,然后将各个计算节点的聚集计算结果合并输出。该方法根据基于OLAP的whatif分析中其维表远远小于事实表的特性,将事实表中的记录进行水平分片,充分利用各节点计算和I/O处理能力,以解决OLAP查询中计算密集型及I/O消耗过大的难题。在该方法中,随着计算节点数目的增加,其查询时间随之减少,有效地提升了分析效率。

  关键词:OLAP; what-if分析;分布式并行处理

0引言

  what-if分析是决策者对多种决策方案进行预测或评估时的常用手段,通常以多种形式应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尤其在决策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简单地说,whatif分析就是以数据仓库中历史数据为基础数据的假设分析,决策者根据决策目标制定一系列假设场景,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假设分析得到假设场景下的商业数据变化情况。

  近年来,随着数据仓库中数据的不断膨胀,数据量从TB级增长到PB级甚至EB级别,决策者在海量的数据中挖掘价值,以便更快更准地捕获商机,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借助whatif分析工具的应用。因此,基于OLAP的whatif分析一直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但由于whatif分析自身的复杂性,至今未得到广泛应用。在假设分析时通常需要更改Cube结构或修改Cube数据,这些操作均涉及到Cube重计算,花费时间较长,限制了whatif分析的能力。

  随着大规模并行处理关系数据库的发展,如Vertica、微软的SQL Server并行数据仓库以及Greenplum数据仓库等的使用,使高效的并行查询处理及数据分析成为可能。因此,本文结合基于OLAP的whatif分析的特点,与分布式并行处理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查询效率,解决决策者面临分析效率低的问题。

1相关研究工作

  whatif分析的概念早已提出,由于其复杂性未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其研究一直在进行中。参考文献[1]中提出基于Delta表的whatif分析,通过预处理方法提高whatif分析效率,更改工作内容均是在内存数据库中实现,而不是在基于磁盘的关系型数据库中实现,其性能未得到明显提升。参考文献[2]在参考文献[1]的基础上,利用并行计算模型MapReduce实现whatif分析,其性能有一定的提升。随着whatif分析的研究,参考文献[34]分别将whatif分析应用于MapReduce的调优及复杂云数据中心的资源分配。参考文献[5]详细介绍了分布式并行处理整体方案。参考文献[6]提出了内存数据库中利用分布式并行处理技术实现OLAP并行操作的方案。本文中的whatif分析使用分布式并行处理技术,利用并行处理机制提升whatif分析性能。

2what-if分析

  本节主要以OLAP模型中的星座模型为例,详细介绍whatif分析中的基础概念及实现方法,并分析其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拟解决方法。

  2.1基于OLAP的what-if分析

  基于OLAP的whatif分析实质是基于假设场景的OLAP查询。在假设数据生成后,生成新的Cube,Cube通常有星型、星座和雪花等OLAP模型;基于新的Cube可以执行相应的OLAP操作,如Rollup。图1为本文使用Foodmart数据的OLAP模型。

  

001.jpg

  图1中有2个事实表和6个维表。其中,sales_fact(product_id, time_id, customer_id, promotion_id, store_id, store_sales)、sales_fact_virtual(product_id, time_id, customer_id, promotion_id, store_id, store_sales, wbversion, sign)为两个事实表。

  sales_fact用于存储数据库中的历史数据,在whatif分析中称之为基表;sales_fact_virtual是与sales_fact结构相似的另一个事实表,叫delta表,用于存储假设数据,这类的假设分析是基于delta表的whatif分析。由事实表可知,delta表是在基表的基础上增加了多个字段,如wbversion和sign,wbversion表示版本号,sign为更新类型,其更新类型主要有插入(I)、更新(U)和删除(D)三类,分别用1、0、-1值来表示。store_sales为度量值,其余均为维度值。

  2.2what-if分析实现

  本节主要介绍基于delta表的what-if分析的实现过程。首先,根据假设场景将假设数据存储到delta表中;其次,将delta表与基表合并生成新的Cube,此步骤称之为假设更新,也叫what-if更新;最后,基于新生成的Cube执行OLAP查询操作。

  对于基表与delta表的合并,常用的方法是通过等值连接、左连接和全连接等操作来实现。下面是依据2.1节中的OLAP模型通过使用连接操作来实现what-if分析。

  在连接算法中,首先排除基表中受delta表D和U类更新影响的记录,然后再与delta表中U类型和I类型的记录合并。三种算法具体实现如下:

  算法1等值连接算法

  tmptable = sales_fact left(sf) join sales_fact_virtual(sfv)

  for each tuple t in sf

  output(t.product_id, t.time_id, t.customer_id, t.promotion_id, t.store_id, t.store_sales)->what-if_view_0

  for each tuple t in tmptable

  output(t.product_id, t.time_id, t.customer_id, t.promotion_id, t.store_id, t.store_sales)->what-if_view_1

  for each tuple t in sfv

  if sign=1 or 0 then output(t.product_id, t.time_id, t.customer_id, t.promotion_id, t.store_id, t.store_sales)->what-if_view_2

  return what-if_view_0 EXCEPT what-if_view_1 union all what-if_view_2

  算法2左连接算法

  tmptable = sales_fact left(sf) join sales_fact_virtual(sfv)

  for each tuple t in tmptable

  if t.sign is null then output(t.product_id, t.time_id, t.customer_id, t.promotion_id, t.store_id, t.store_sales)->what-if_view;

  if t.sign=-1 then skip t;

  for each tuple t in sfv

  if sign=1 or 0 then output(t.product_id, t.time_id, t.customer_id, t.promotion_id, t.store_id, t.store_sales)->what-if_view_1

  return what-if_view union all what-if_view_1

  算法3全连接算法

  tmptable = sales_fact left(sf) join sales_fact_virtual(sfv)

  for each tuple t in tmptable

  if t.product_id is not null and t.sign is null then output (t.product_id, t.time_id, t.customer_id, t.promotion_id, t.store_id, t.store_sales) ->what-if_view

  if t.product_id is not null and t.sign = 1 or 0 then output (t.product_id(sfv), t.time_id(sfv), t.customer_id(sfv), t.promotion_id(sfv), t.store_id(sfv), t.store_sales(sfv)) ->what-if_view

  return what-if_view;

  通过连接操作执行假设更新后得到新的Cube,在基于Cube的OLAP查询中,其OLAP查询结果通常为group by 和order by所得的聚集结果值,涉及操作有MAX、MIN、SUM、COUNT等分布式聚集运算等。

  综上所述,在what-if分析的实现过程中,关键问题是如何高效地合并基表和delta表并执行OLAP操作。下节将介绍使用分布式并行处理来提高whatif分析的整体效率。

3分布式并行执行

  3.1分布式并行处理

  基于Sharednothing结构的分布式并行数据库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图2为本文使用的分布式并行数据库集群架构,整个集群由多个数据节点(Segment Host)和控制节点(Master Host)组成。Master Host主要负责与客户端的通信、对SQL进行分析以及生成执行计划并分发到每个Segment上执行,最后将汇总结果反馈给客户端;数据节点负责数据的存储、存取以及执行Master分发的SQL语句,在每个数据节点上可以允许有多个数据库。同时,各个节点之间的信息交互通过节点互联网络来实现。

  

002.jpg

  分布式并行处理数据库集群架构中,数据划分方法对其并行处理的性能影响很大,大多采用的是哈希划分法和范围划分法。文本中即采用了Hash划分方式将数据分布到各个节点上。其划分过程为:当数据存入数据库时进行数据划分处理,即根据表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字段的哈希值分布到每个节点。

  在涉及连接操作运算的查询中,利用分布式并行处理数据库对查询操作并行化,可以充分利用系统中所有的处理器和I/O处理能力,从而缩短查询响应时间。利用分布式并行处理数据库的优势,大大减少了whatif分析合并中由于多表连接产生的大量开销。

  3.2what-if分析的并行执行

  what-if分析的OLAP查询中,涉及大量的聚集操作,针对可分布式执行的聚集函数,可将聚查询分布到不同计算节点进行聚集计算,并将各个节点的聚集计算结果进行合并输出。因此whatif分析的OLAP并行查询可分为两阶段:一是提交查询到多个子查询节点上进行并行执行;二是合并查询结果,然后输出合并后的最终结果。

  图3为what-if分析中并行执行OLAP查询的计算过程。在此并行查询处理中,各处理节点均将查询结果返给OLAP中间服务器,并计算出最终结果。

  

003.jpg

  根据3.1节中数据划分方法,每个属性将被分布在不同的节点上。例如,当有n个节点时,针对属性A,则有A=A1∪A2…∪An,在图3的分布式聚集函数计算过程中,最终的计算结果是1~n个节点的计算结果的总和。在本文中,实现了常用的分布式聚集函数如SUM、COUNT、MAX以及MIN等的分布式聚集运算,其计算公式分别表示如下:

  SUM(A)=SUM(SUM(A1) ,…,SUM(An))

  COUNT(A)=COUNT(COUNT(A1),…,COUNT(An))

  MAX(A)= MAX(MAX(A1) ,…,MAX(An))

  MIN(A)= MIN(MIN(A1) ,…,MIN(An))

  在分布式并行执行中,可以利用各计算节点的计算能力及I/O处理能力提高what-if分析的OLAP查询效率,但与此同时,若将聚集函数转换为可分布式计算的聚集函数时,额外的通信代价相应地也会增加。因此,在利用各节点处理能力的同时需要考虑其网络开销,换句话说,随着节点在一定范围的增加,查询效率会有相应的提升,但当子节点过多时,随着网络开销的逐渐增加其查询效率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本文一方面适当增加计算节点提高whatif分析的OLAP查询效率,另一方面为防止网络开销的过度增加而控制计算节点数量。通过此方法,可以有效提高OLAP中所涉及分布式聚集操作。

4实验及结果

  4.1实验环境

  本文实验包括两部分,一是对2.2节中的三种连接算法实现what-if分析中基表与delta表合并的性能测试;二是对what-if分析中4种常用的分布式聚集函数的测试。

  测试实验为分布式并行处理,分配一个主节点,数据节点数分别为1、2、3、4、5,节点与物理机的分配方式分为两种:一是主节点为单独的物理机,将所有的数据节点放在同一物理机上;二是主节点和每个数据节点均放在不同的物理机上。所有物理机的配置相同,均为Centos6.4 64 bit的操作系统,16 GB内存,100 GB硬盘,Greenplum 4.3.5.2为底层数据库。

  在测试中,Foodmart数据集作为测试数据,事实表sales_fact的记录数为80millions,sales_fact_virtual的记录数占sales_fact的4%,并设置sales_fact_virtual中I类型、U类型、D类型占sales_fact_virtual总记录数的30%、40%和30%。

  4.2实验结果

  根据Segments节点与物理机的分配,分别测试whatif分析的3种实现算法的性能变化情况,图4和图5纵坐标均表示whatif分析中基表与delta表合并的时间。

  图4为所有的Segments节点在同一物理机时3种连接算法的执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节点的增加,查询响应时间逐渐缩减。

  

004.jpg

  图5为所有的Segments节点在不同的物理机上,与图4类似,其性能随节点增加而增加。比较图4与图5中的查询响应时间,Segments位于不同的物理机上时,whatif分析的响应时间略显优势。主要是因为在不同物理机上,其CPU和I/O处理能力更强,但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网络开销。

  两种结果均表明,当数据节点为1时,其合并时间最高,约是数据节点为5时的5倍。

  如图6为4种分布式聚集函数的并行化执行结果,图中的Segments放在相同配置的物理机上,当Segments节点数为5时,聚集函数所消耗的时间是单节点所消耗时间的1/4。由此可知,分布式并行执行能有效提高聚集运算的查询效率,有利于whatif分析中执行的OLAP查询性能的提高,使whatif分析效率进一步提升。

  

005.jpg

5结束语

  分布式并行处理以其并行执行的优势,广泛应用于数据分析领域,可提升数据分析性能。文中详细介绍使用连接算法实现whatif分析,并分析算法中影响其性能的瓶颈,利用分布式并行执行策略,即在whatif分析的存储层使用分布式存储架构,通过并行查询处理机制,实现多连接查询的并行化,以达到快速查询的目的,从而提高whatif分析效率。最后,利用分布式并行执行策略对whatif分析中常用的SUM、COUNT、MAX、MIN等操作进行性能测试。

  参考文献

  [1] Zhang Yansong, Zhang Yu, Xiao Yanqin, et al. The tradeoff of delta table merging and rewriting algorithms in whatif analysis application[C]. In Proc. APWeb/WAIM ′09, 2009:260272.

  [2] Xu Huan, Luo Hao, He Jieyue. Whatif query processing policy for big data in OLAP system[C]. In Proc. CBD ′13, 2013:110116.

  [3] HERODOTOU H, BABU S. Profiling, whatif analysis, and cost based optimization of MapReduce programs[C].Proc. of the VLDB Endowment, 2011:11111122.

  [4] SINGH R, SHENOY P, NATU M, et al. Analytical modeling for whatif analysis in complex cloud computing applications[C]. SIGMETRICS Perform, 2013:5362.

  [5] 金树东,冯玉才. 并行数据库系统原型PARO[J].计算机科学,1997,24(3):4145.

  [6] 张延松,张宇,黄伟,等.分布式聚集函数支持的内存OLAP并行查询处理技术[J].软件学报,2009(20):165175.


此内容为AET网站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