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模拟设计 > 业界动态 > 你真的了解什么是工业4.0吗

你真的了解什么是工业4.0吗

2016-07-07

  一场掘金“工业4.0”新浪潮于2015年开启,现在的你是否已经足够了解工业4.0,如果你感觉还需要充电.

  2015年5月19日官方正式对外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可以看作是推动中国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的一项纲领性文件,它的最大亮点就是首次成立了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该小组可以从总体上进行协调推进,中国制造升级蓄势待发。

  从2015年至今,《“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国务院文件接连发出,全社会感受到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风潮日益“激烈”。作为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发展之必须。

  中国版工业4.0的本质是生产模式的变革

  中国制造2025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即中国版工业4.0,该项战略若能够成功落地,将能够重塑制造行业竞争新优势,因此它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但是,德国提出来的“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德国现在正在从3.0向4.0发展,及自动化向网络信息化迈进,而中国的制造业还在工业2.0~3.0之间。中国的绝大部分企业都需要补上2.0到3.0这一课,即从电气化到自动化。

  我们先来看三个概念:

  工业1.0

  机械化,以蒸汽机为标志,用蒸汽动力驱动机器取代人力,从此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正式进化为工业。

  工业2.0

  电气化,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用电力驱动机器取代蒸汽动力,从此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实现分工,工业进入大规模生产时代。

  工业3.0

  自动化,以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PC的应用为标志,从此机器不但接管了人的大部分体力劳动,同时也接管了一部分脑力劳动,工业生产能力也自此超越了人类的消费能力,人类进入了产能过剩时代。

  而工业4.0本质上是一场生产模式的变革,第四次工业革命意味着生产力的根本性变革,相应的生成关系必须要随之调整,也必然会冲击到社会个体,只是程度大小而已。

_T$[)%1L~V81K~J30EILTOI.png

  生产模式的变革的关键要素是人,我们可以看看上图是一家知名厂商介绍的智能工厂辅助系统

  从自动化到智能化,跳不出的三个要素就是人、设备和产品。 而从我国制造业的现状来看,“人”是中国走向工业4.0面临的最大障碍:一方面是,长期处在2.0工业思维之下的技术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技术与思维亟需模式相对滞后;另外一方面是,中国缺乏精神传承,没有几代人的努力,德国与日本的工业化也不可能领先。

  短板待补齐

  在德国叫工业4.0,在美国叫工业互联网,我们工信部称之为两化融合。不管怎么称呼,难道没有丝毫降低。这次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主要是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目前,“工业4.0”正在中国的各个行业掀起新一轮热潮,举例如中国的电子行业、汽车行业的“智造”就面临一场又场的硬仗。

  长期以来,制造业受产能过剩、产品市场竞争缺乏、市场反应滞后等问题影响,从而形成中间环节多,价值链条短,成本高,利润率降低等发展桎梏。传统制造业在此环境下,必须升级突破,寻求新的模式进行提质增效。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对称,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不知道该如何转型,如何结合互联网应用进行升级等问题。

  此外,思维观念的局限性也导致了发展进程的缓慢,一些企业一些人还会存在改革开放时的一个落后观点-“都用机器生产那么大家都会失业,因此这种发展不是好事”,如果这种观点不变,发展也将受到制约。

  同时,我们看到德国“工业4.0”工作组的最终报告认为,实现“工业4.0”尚存在标准化、复杂的系统管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安全保障等4方面的难题,同样的难题也适用于我国未来的制造业。比如智能工厂要对内外各种物品与服务进行联网,那么,通信方式、数据格式等许多内容都需要标准化;而实际生产过程与各种业务管理系统协同之后,系统整体更加复杂化,对其进行管理将更加困难;工厂与外界实现联网之后,恶意软件入侵、网络受到攻击的危险性会有所提升,这就需要制定保障网络安全的对策与解决方案。

  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拥有工程技术人才储备多、本土市场大、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储蓄率高等优势。面对这样那样的难题,行业人士都在奔走努力,我们可以看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信、阿里巴巴、华为、大唐等143家涉及工业、通信业、互联网及软件服务企业2016年在北京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以此促进互联网带动工业创新、提质增效。联盟年内将聚焦共性技术研发、行业标准、安全体系等关键领域突破。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