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繁荣的背后 隐忧和乱象已无法计量
2016-08-09
近日,路透社撰文介绍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各地疯狂开拓产业圈的浮华表象背后,是无法估量的隐忧。
发展迅速的中国总会给人以光怪陆离的割裂感,就在长江沿岸芜湖城中的一条满是廉价按摩店和宾馆的小街上,我们却见到一家小餐厅为招揽游客而购买了一台机器人。在一个阴雨蒙蒙的周五,这台名为“英雄”的机器服务生正随着音乐,双眼闪光来招揽客人进门。
这台机器人也是近些年来芜湖产业的一个缩影,这个长江沿岸的小城希望自己能成为中国机器人发展的中心。当地政府为了完成政绩,根本不在乎这些机器人能否真正卖出去,只是一轮又一轮的在资本市场上为疯狂的厂商融资。
“英雄”就是芜湖机器人热潮的产物,它诞生于该城市近郊的一个机器人创业园,整个研发生产周期还不到半年。该公园总投资达到了22亿人民币,下一阶段,当地政府还准备在创业园区内新建一家酒店,一个展览中心和一块文化广场。未来,当地政府还将透过“地方政府融资直通车”计划再拉来12亿人民币的资金,以吸引更多机器人公司来此设厂。
发展机器人技术其实无可厚菲,但问题在于中国像芜湖这样,疯狂烧钱建造机器人创业园的中型城市可不在少数。而透过所谓“融资直通车”融资进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城市,往往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当热潮过去,留给这些城市的只有还不完的债和创业园内数不清的荒草。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增长下跌了约三分之二,但与此同时,却有超过40个机器人创业园在全国各地兴建而成。今年6月,据《每日经济新闻》报导,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警告称,中国机器人产业已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趋势,并有投资过剩的隐忧,机器人企业要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强撑出来的增长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融资直通车”计划就在中国各地兴盛过,当时地方政府透过该方式绕过了各种金融监管,为城市建设和各种计划募集了大量资金。
诚然,“融资直通车”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但同时它也让中国地方政府背上巨大的债务负担。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地方政府背负的债务已经达到了惊人的26.56兆美元,为2015年中国GDP总量的2.55倍。仅今年前5个月,透过“融资直通车”拉来的投资额就比同期增长了72%,达到令人震惊的7,400亿人民币。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正在想尽办法敛财,”渤海信托的李元建说,该公司也为许多无法从主流市场获得投资的公司提供了大量的高息贷款。
失去控制的“快车道”
由于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金融体系相当松散,地方政府花掉了85%的预算,但却只能拿到50%的税收,因此它们不得不举债度日。
这样一来,中央政府很难管控地方政府的所作所为,城市们也都各自为战,缺乏相互间的数据交流,因此一旦中央推行新的计划,各地重复建设的现象非常严重。
“我们只是一家融资平台,融到钱后就放贷给有需要的公司,”芜湖市九江去建设投资公司负责人说。眼下,它们正负责售卖建设机器人中心城市的政府债券。
如果这只是民间资本的游戏,其实也无伤大雅,但关键这所谓的机器人中心城市根本就是地方政府精心设计的,它们认为中央政府会负责到底,因此更加有恃无恐,但这根本就是在赌博。
“进驻产业园的所谓机器人创业公司,其实根本就拿不到标准的信贷指标,它们在这里能拿到钱完全就是藉着当地政府的支持,而地方政府则认为自己是中央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新加坡西方资产管理公司的杰鹏说,他也是“融资直通车”的投资者之一。
对投资者来说,高企的回报率是他们加入“融资直通车”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资本的狂欢却引起了人们对新一轮投资浪费的担忧。之前,中国各地政府就将大量资金导入当地市政形象工程和创业中心的建设,导致大量设施荒废。
志气满满的“创业者”
当然,现在我们还无法判断芜湖机器人创业园是否是个新骗局,但其扩张计划十分大胆,其工业机器人产能将从现在的年产1,000台迅速提升至10,000台。
不过,即使是获得了政府空前的支持,该园区能拿得出手的大企业依然屈指可数。园区内大多数企业都是新创公司,有的甚至是古老的装备公司,它们的产品依然是各种过时的农具。
开头我们提到的机器人“英雄”就来自产业园中的Okayrobot公司,它们不但制作了机器人服务生,还打造了包括空调头盔、卧式淋浴器和机械外骨骼等脑洞大开的产品。不过,唯一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机械外骨骼产品,现在还停留在PPT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