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未达人工智能 应冷静面对
2016-08-25
由于当前技术成熟度不够,交通信息大数据的采集比较困难,而且自动驾驶还面临法律和道德方面的挑战,自动驾驶还无法做到真正的人工智能。因此,必须冷静面对当前自动驾驶汽车的过度商业宣传,不能为了眼前的商业利益,误导消费者采取错误的驾驶行为,置消费者生命安全于不顾。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辆特斯拉ModelS在北京北五环上行驶时,未能识别内侧停靠的桑塔纳2000,竟然直接加速与其发生碰撞,成为中国内地首起特斯拉自动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
此前,特斯拉公司自动驾驶在美国已引发多起事故。尽管特斯拉在声明中用数字说明自动驾驶相较于人类驾驶更为安全,但面对接二连三的自动驾驶事故,我们有理由冷静下来,反思当前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化进程。
在车企的过度包装和媒体炒作下,自动驾驶汽车今年以来尤其“热”。不管是在年初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还是在4月举行的北京国际车展上,众多车企和互联网公司等都极其高调地展示了其自动驾驶样车。百度公司更是在媒体上宣称,其研发的无人自动驾驶汽车3年至5年内即可实现商业化,让人感觉哪一天早上出门,似乎满大街跑的都是自动驾驶汽车。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恐不尽然。
首先,技术成熟度不够。汽车的自动驾驶系统包括感知、控制和决策三个层面,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差错。但自动驾驶汽车如何像人一样,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正确的反应,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目前机器智能的感知,还无法做到真正的人工智能。特斯拉首起命案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在强烈的日照条件下,Autopilot自动驾驶模式未能识别拖挂车的白色车身,及时启动刹车系统。作为特斯拉Autopilot自动驾驶技术提供商,以色列Mobileye公司也承认,“当下的自动驾驶技术还无法应对类似的交通状况”。其次,交通信息大数据的采集比较困难。实现自动驾驶必须拥有高精度的路面数据,这也是实现自动驾驶计算的基础,但由于现实路面情况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一旦指示牌或者信号灯标识不清,则可能使自动驾驶系统出现误判。“自动驾驶所要面临的真实交通环境是如此复杂,我们的态度不得不极为谨慎。”谷歌自动驾驶汽车项目技术负责人克里斯·乌尔姆森就曾感叹,“自动驾驶的出现,时间上可能比曾经预测的要晚很多,最长可能需要30年。即使推出了,一开始也不是全天候的,而是会被限制在某个区域和特定天气条件下”。
此外,自动驾驶还面临法律和道德方面的挑战。一方面,自动驾驶汽车与有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时,其责任归属以及保险赔付等问题尚属“盲区”;另一方面,自动驾驶技术永远是将保护车辆和车内人员作为第一要务,这又会涉及交通道德问题。况且,大部分国家交通法规规定,司机开车时双手必须放在方向盘上,而汽车在完全自动驾驶时,司机的双手会离开方向盘,若在此情况下发生事故,法律责任就很难判定。因此,自动驾驶还需要全新的交通、保险等法律体系支撑。
有人也许会问,既然有这么多难题需要解决,车企是否该放弃自动驾驶?这倒也不是。作为智能汽车的最高形态,自动驾驶不仅代表着未来汽车发展趋势,而且代表着产业技术制高点,任何有战略眼光的车企,都应提前布局,集中资源,加强这一前瞻技术的研发。但不能像某些企业,为了眼前的商业利益,将自己只有辅助驾驶功能的车辆以自动驾驶的名义进行包装宣传,误导消费者采取错误的驾驶行为,而置消费者生命安全于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