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嵌入式技术 > 业界动态 > 联发科 占有手机市场35% 能耗是最大问题

联发科 占有手机市场35% 能耗是最大问题

2016-08-29

  1.对话联发科高管:占有手机市场35%,能耗是最大问题;

  你可能听说过英特尔、Nvidia,它们花了大把的钱营销宣传,你当然听过它们的大名。有一家公司你也许没有听过,但它的芯片已经用在许多手机、娱乐设备中,它就是联发科。如果你正在用索尼、HTC中端手机阅读本文,它可能运行的就是联发科的处理器。

  联 发科是全球最大的SoC(系统芯片)制造商之一,未来几年,它试图在整个行业造成轰动,Techradar与联发科国际企业销售总经理芬巴尔·莫伊尼汉 (Finbarr Moynihan)深入交流,讨论的话题不只包括联发科的发展规划,莫伊尼汉还解释了什么是SoC,以及SoC与笔记本处理器的区别。

  下面是对话节选:

  Techradar:虽然我们对联发科已经有所了解,还是请你稍微介绍一下公司吧!

  莫伊尼汉:联发科的业务以消费领域作为中心。去年,我们的营收总额略低于70亿美元,是全球第三大无晶圆厂半导体企业。从营收上看,最大的企业是高通、然后是博通和联发科。

  大体而言,我们的业务有三分之二来自移动领域,还有三分之一来自“Home(家庭)”业务。“Home(家庭)”业务包括许多产品,比如数字电视、联网蓝光播放器、机顶盒,还有家庭Wi-Fi、存取点设备、路由器、范围扩充器等等。

  放 在具体环境中解释可能会更容易明白一些。索尼的Android电视用的是联发科芯片,因此在Android电视产业我们有一个领先的平台。索尼的4K、 Ultra HD联网Bravia电视也采用了联发科芯片。Vizio也是我们的客户,最近该公司被收购之后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除此之外,夏普、飞利浦也在全球推出 了安装联发科芯片的Android电视。

  在“家庭”业务方面我们与亚马逊建立了合作关系。多年来,我们一直与亚马逊合作,最开始时围绕移动产业、平板展开,所有的Kindle Fire平板都安装了联发科系统芯片。

  去年,亚马逊在自己的4K Fire TV电视盒子中使用了我们的解决方案,从去年开始,该平台的内部连接功能由联发科SoC实现。

  因为亚马逊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会购买它的所有产品,不管这些产品有没有使用我们的芯片。我购买了第一代产品,该产品没有使用联发科芯片,去年我还购买了新一代产品。产品很不错。

  旅程由此开始,我们与亚马逊携手合作,进入用户的家庭,进入视频领域,连接用户的家庭,提供多媒体服务。

  谷歌Cast是一套音频解决方案,我们是谷歌Cast的主要合作伙伴。去年,索尼、LG、Vizio推出联网音频投射产品,它们都使用了联发科的芯片。

  事实上,许多联网家庭产品都使用了联发科的芯片,只是大家没有意识到。打开Xbox,就会发现里面安装了联发科芯片。

  产业大合并

  Techradar:最近半导体产业发生了怎样的大变化,你能具体说说吗?

  莫伊尼汉:在过去几年里,半导体产业出现了许多变化,有些人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其中的一个变化就是“并购”很多。半导体产业经历了整合阶段,英特尔收购了Altera、高通并购了CSR、博通与Avago合并,最近ADI还与Linear Tech合并。

  整个产业还出现了另一个变化:大家的关注重点发生了转移。许多大企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抛弃了移动芯片业务,比如Marvel、博通,甚至还包括英特尔、ST、德仪、飞思卡尔。

  现在的市场被高通和联发科控制。苹果有自己的芯片,三星有自己的芯片,还有一些企业也开发自己的芯片。如果你不再拥有该业务,或者业务的规模不够大,投资就无法持续,因为此时研发SoC会成为一件不合理的事。

  Techradar:联发科准备进入哪些领域呢?

  莫伊尼汉:我个人认为,对于联发科而言当前的机会在移动产业之外,其实联发科已经在家庭业务方面拥有很强的实力,我们可以成为众多联网多媒体体验的供应商。一切都会变得更加消费化,汽车也呈现出消费化趋势,这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

  有 了手机和平板,以及它们所提供的体验,用户已经习惯与互联。我想这种体验会扩展到其它领域。有一个热点是大家经常谈论的,它就是物联网,有了物联网,我们 可以生活在更加互联的世界,可以寻找新方法与消费者互动。原本无聊的产品也会互联,比如支付终端、桌面电话、自动售货机,它们会有不同的界面。尽管如此, 这些产品仍然需要相同的显示屏和计算技术,它们会运行Android或者Linux系统,具备连接性。

  每三台手机就有一台使用联发科芯片

  Techradar:从历史来看,联发科一直专注于移动手机产业,上述变化会对联发科的移动规划造成怎样的影响?

  莫伊尼汉:我认为这种趋势对联发科有利,因为联发科在移动连接领域有丰富的经验,还在家庭业务方面占据了稳固的地位。在美国,我们与OEM企业的合作会越来越多,放在过去,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亚洲。

  联发科正在稳步改进移动解决方案。总体来看,全球手机每三台就有一台使用了联发科芯片。如果细细审视智能手机产业,这个数字可能会更高。到2015年结束时,我们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约为30%,到了今年二季度可能达到了35%,甚至可能是40%。

  今天的产业被两家企业主导,一家是高通,还有一家就是联发科。如果细细查看具体市场,比如中国、印度、东南亚,我们的市场份额还要更高一些。

  Techradar:目前联发科在美国的发展情况如何?未来有何规划?

  莫 伊尼汉:单看美国,份额明显要低一些,坦白来讲,美国的份额今年连5%都不到。我们正在努力改变这一现状。在过去几年里,我们一直在努力,不断向关键领域 投资,试图打破僵局。当中的一个重点就是调制解调器技术,尤其是提供优良LTE功能的技术,同时还要整合CDMA。在美国,Verizon、Sprint 等运营商仍然需要CDMA调制解调器。从根本上讲,联发科和高通的调制解调器可以在全球任何网络上运行。但在此之前,单就美国而言,只有AT&T 和T-Mobile的网络能运行。

  能耗与性能平衡是处理器的永恒问题

  Techradar:让我们来谈谈芯片吧。每个人看到“处理器”时都会有一个初浅的认知,比如手机处理器和笔记本处理器,但是对二者的区别却并不太清楚。你可以介绍一下二者的不同之处吗?

  莫伊尼汉:有一些不同之处,我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解释。一切都从设计的限制开始。不论我们做什么,手机都会受到电池的限制。

  现在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在芯片上安装更多的东西,我们还可以削减成本,为用户安装更多的CPU、GPU,增加更多的功能,但是能耗一直是个瓶颈。对于移动产业而言,这个问题从第一天就存在,因为它从未被解释,未来也不会被解决。

  因此,在性能(或者速度)与能耗(或者说是续航)上取得平衡就成为了永远的课题。

  第一个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移动芯片是根据ARM架构开发的,而典型的PC芯片采用的是X86架构。ARM的图线规划图告诉我们,产品的性能会越来越好,它会向64位、高端内核演进。

  例 如我们最近推出的Helio X20处理器,它安装了10个内核。为什么要在手机中植入10个内核呢?早在几年前,我们就已经率先推出10核处理器。事实上,事情的关键不在于数字 10,真正重要的是我们用所谓的“三丛集(Tri-Cluster)”架构植入了10个内核。

  如果你熟悉ARM的big.LITTLE架构就会知道,我们已经扩大了它的范围。

  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我们希望手机能够运行在最低能耗的系统上。新架构有两个大内核,在制造和设计时我们让这些内核的速度尽可能快。还有4个小内核,这些内核会根据能耗做出优化。我们不会关心它们的频率,这些内核会以合理的频率运行,但是它们的能耗必须尽可能低。

  big.LITTLE架构存在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让一个内核的性能达到很高的水平,让另一个内核以最低能耗运行,此时二者的落差就会拉大。因此我们在中间植入了4个内核,它们的架构是一样的,但是已经围绕频率做过优化,它们相当于中间等级的内核。

  联发科用Core Pilot技术管理内核的运行状况,它可以将ARM架构、ARM架构的灵活性叠加在Core Pilot技术之上,如此一来,处理器就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按最低能耗运行。

  大多的时候,手机会用低能耗芯片运行,此时其它内核是关闭的,静静呆在那里,不会使用,此时手机的续航时间达到最大化。

  如果用户想运行图形质量很高的游戏,或者加载复杂的网页,更大的内核就会启动,此时手机的性能会突然提升。

  在芯片中装入10个内核是惊人的创新,但是更重要的创新在于架构。如何配置架构,当用户需要时提供足够的性能,这才是最重要的。大多数人使用手机时,速度的瞬间爆发是一个障碍。当然,也有一些人在走路时会不断玩视频游戏。

  处理器架构一直在进步

  Techradar:比如玩《口袋妖怪Go》的人,我在纽约生活,经常玩这款游戏。

  莫伊尼汉:在计算架构方面有很多的创新出现,比如big.LITTLE,还有我们用Core Pilot拓展了配置,由2种变成了3种,所有创新都是为了让能耗与性能更加平衡。老式计算平台可能对这方面并没有那么重视。

  还有异构计算,研究人员发现,CPU并不是运行所有程序的最佳选择。现在手机上有CPU、GPU,我们可能还会植入其它的组件,让它们处理不同的事情。

  在手机上有一个好例子,比如用户可能想让手机保持在待机模式。手机虽然处在待机状态,但是用户想让一小部分嵌入式核心保持在活跃状态,此时核心可能什么也不干,只是盯紧传感器。

  Techradar:和苹果的协处理器一样。

  莫伊尼汉:是的,正是如此。没有人想要大而笨重的手机,他们要的是苗条、轻薄的手机,除此之外,用户还希望手机的续航时间可以达到1天或者2天。所以我们必须讲究平衡。

  在计算架构方面整个产业已经积累了许多的创新,企业使用CPU、GPU、图形管道处理器、其它独立音频处理的方法更先进了,运行不同系统的管理能力也增强了。

  当我们进入AR或者VR产业,这种平衡会显得更加重要。AR和VR会生成大量的数据,要让VR体验足够好,需要配备高分辨率屏幕,需要更快的帧速,最终可能会达到4K、120fps的水平,它会生成庞大的数据。凤凰网科技

  2.研发投入越多就越成功?

  在研发(R&D)上投入大量的金钱并不能保证新产品一定成功。它还需要有力的领导者以及对于市场的瞭解...

  每一家技术公司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创新。这从一家公司发布新产品或财报数字时就能听到,或者当他们夸耀自家公司花了多少钱在研究与开发上。然而,为了开发新产品与技术而投资于研发,就一定能成功吗?并不尽然。它还必须考虑到公司的眼光以及领导能力。

  为 了让员工和投资人瞭解公司在研发方面不遗余力,许多公司的管理团队都会明白指出在研发上投资了多少金额。这种研发投资的多寡,目的在于缓解任何对于新产品 线是否稳健的顾虑。一般来说,必须要有充裕的研发水平,才足以显示新产品的前景,但R&D的花费是衡量成功的良好指标吗?

  遗憾的 是,许多公司很少提供构成其研发开销数字的详细分析。不但未加分类或分析现有的产品与支援,也缺乏与该领域有关的固定技术问题或行政成本等等。与研发有关 的整个数字包罗万象地涵盖了与过去、现在或未来产品有关的任何技术。因此,一家公司可能花费其研发投资于支援与升级现有产品,而不是真的在开发新产品。

  当然,许多公司的执行长总会讨论到未来的绝佳可能性。毕竟,这是让每个人对于未来前景感到振奋之处。遗憾的是,这大部份都是不实际的。

  让 我们来看看一些数字。2015年,苹果(Apple)在研发上花费了80亿美元(约占销售额的3.5%),并即将迈向100亿美元大关。四年前,该公司在 研发上的投入约24.3亿美元(2.1%)。IBM则花费6.3%或53亿美元。思科(Cisco)则花费约62亿美元,研发比重约有12.6%。

  从这些公司在研发上的投资看,他们显然着充足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其开发新产品。但是,有没有一个“正确”的数字可说明该花多少?

  按 市值(股价乘以股票数)来看,Apple是业界最大规模的公司,不仅主导研发支出,并逐步提高研发支出的比重,从2012年时的2%,提高到2016年时 约4%。事实上,随着今年的iPhone销售持平或甚至下滑,这一比重可能提高更多。尽管已经投资了80+亿美元,Apple的产品项目仍然着重于逐渐增 加iPhone的一些“新功能”,而不是一个全新的产品类别。

  尽管Apple可作为研发支出方面的范例,它也留下了许多问题。研发支出是 否够高?是否仅狭隘地着重于“智慧型手机”或是能够广泛地应用在未来将会变得明确的许多领域?研发资源又该如何评估?而它对于未来的产品还能带来更大的效 益?这一笔支出(2016年约4%)是否足够让思科等公司将销售的10%以上用于研发上?

  什么才是最佳策略?

  事实上,并 没什么好办法可确定研发金额是否“恰到好处”。例如,在1970年代,IBM在研发方面的支出比起其他电脑公司的全部投资金额加总起来更高。这一市场气度 让其他竞争对手望而生畏,并使得客户在IT需求方面都选择了IBM。该公司并以这一业务策略,成功地拓展至其他的业务。因此,早在1980年代初,该公司 的工程师就开发出PC,为IBM在个人、商业以及工业电脑领域创造出广大的市场;然而,遗憾的是,由于该公司无法善加利用PC及其所打造的市场优势,使其 主导地位逐渐式微。

  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开始发现,他们很难在开发新产品方面有所创新。大部份的开发进展似乎仅止于现有产品线的后续更新。在大企业中虽然也有较多的人才,但其官僚主义也经常干扰了新的想法出现。

  其 结果是,大公司为了强化其产品线与创新的市场领域,开始大举收购规模较小的公司。这些收购行动就在一个成长缓慢的经济背景下快速成长,并进一步延伸至大公 司开始对内或对外资助一些创新业者。这些努力的成果是相当多样的,主要取决于这些投资公司对于所投资的业者所进行的控制程度。

SELH[_6Z[X`%2JSC1$1{P_W.png

  大 企业中的领导人也可能吸引投资。例如祖克伯(Mark Zuckerberg)和Elon Musk等企业家可以指挥工程人才以及外部投资,因为他们瞭解产品与市场的能力是无庸置疑的。他们也十分熟悉自家产品的技术以及潜在用户。他们能够极其灵 活且专业地讨论每一方面。因此,这些领导者可能吸收到愿意效忠这家公司的工程师以及投资者。然而,这些领导人确实也透过收购小公司来获得技术以及新市场领 域。

  具备瞭解市场与技术的领导能力,才是成功的唯一重要基础。

  3.陆资参股台IC设计:台湾禁令传维持现状;

  针对是否开放陆资参股台IC设计,据核心人士透露,小英政府已与台湾IC大厂达成默契,就是陆资参股台IC设计的禁令“维持现状”,政府绝不松手,但不会 阻挠业者透过迂回绕道的模式,转进大陆。也就是业者透过第三地或海外子公司转进大陆,只要绕过政府审核、申请程序,政府都不会主动出手阻挠。

  相 关人士说,新政府这项作法,只是要避开来自民进党内部的保守反对势力,这批深绿人士认为一旦开放陆资入股台IC产业,等同形成“破窗效应”,将让台湾IC 设计业全面失守。但包括行政院长林全等熟悉IC产业的阁员与智库,都深切清楚大陆半导体市场已占全球市场过半,若再禁止业者登陆布局,将丧失卡位优势。

  据 了解,早在520政党轮替前,台湾IC设计业者就力促政府检讨陆资来参股禁令,当时政府也允比照晶圆代工及封装测试业的管理办法,由有需求业者提出投资申 请,再由政府专业、透明的审查制度把关。如此,既能化解外界危及产业竞争力的质疑,同时也符合公司治理原则,保障台湾股东及员工权益。

  不过,相关人士指出,新政府碍于内部反对压力,但对IC设计业登陆急迫性也表示理解,因此,只要绕过政府审核、申请程序,如何转进大陆,他们都不会管。

  今年5月中旬,联发科把位于大陆子公司卖给陆资。相关人士透露,子公司的出售,不需政府官方同意,也让大陆看到联发科愿意让陆资入股的企图心,而新政府也公开表示不会管,显然对IC大厂登陆布局,双方已有默契。

  4.华亚科与美光合并案将拍版;

  市场再度传出,美光(Micron)内部已确认合并华亚科的文件,合并案即将成行,合并价格维持每股30元不变。

  对此,华亚科表示,并无此事,目前双方进度持续进行中,没新进展,也没时间表。不过,一旦美光合并华亚科确认,对照华亚科26日收盘价27.3元,溢价空间近一成。

  美光与华亚科在去年12月宣布已签署协议,由美光收购华亚科在外流通股份,不过,中间却波折不断。因美光6月又宣布收购华亚科一案确定无法如期在7月中完成,加上期间经历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价格走跌,华亚科一度出现亏损,导致外界对收购案和收购价是否生变?有诸多猜疑。经济日报

  5.两岸受阻 台DRAM恐爆出走潮;

  台湾DRAM教父、前华亚科董事长高启全,去年跳槽紫光集团,一度震撼业界,但业内最新传出的消息,高启全挖角多位南亚科、华亚科主管及工程师转往紫光正 在组建的长江存储,届时恐造成DRAM上百人才外流;对此,学界、业界都不感意外,在红色供应链全面发威下,人才与资金都会往有能量的地方移动,智库担心 小英政府的封锁政策,恐加速台湾科技人才外流。

  长江存储科技公司是由大陆官方共同出资,要以1600亿元人民币打造自主“中国第一芯”的 计画,其董事长就是先前放话要封杀台湾产业的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而去年被挖角的高启全传出担任营运长,与总经理杨士宁分别筹画DRAM与NAND Flash产能的布建。高启全背负着“投身红色供应链”的骂名,但他反驳,是想要以美国技术、大陆市场及资金,加上台湾的制造能力,来对抗强大的南韩。

  近10位干部 确定跳槽

  业内专业媒体透露,高启全的确已用其人脉开始挖角,确定跳槽的干部有近十位,估计会引发上百名DRAM人才集体跳槽。业界与学界都不意外,因为大陆去年组建约200亿美元的积体电路发展基金,要扶持中国的晶片业务发展,早就有企业在台湾设立办事处来挖人才。

  像是华为旗下的海思半导体就开出3到5倍的薪资,甚至愿意代付“竞业违约金”等,带走大量中阶人才。

  其实有半导体的陆企私下向《旺报》表示,他们一开始是想投资台湾,但法规不开放陆资投资台湾,只能逼他们把人带走,其实除了台湾以外,其他国家的大厂早就在合作,不知道台湾在怕什么,面板错过机会就是明显的例子。

  无整体战略 动摇国本

  资 策会资深产业顾问兼资深总监陈子昂表示,IC产业的领域很广,大陆有资金、有市场,台湾目前在DRAM发展前景受限,市场机制下,“人往高处爬”是正常 的,但政府目前没有整体战略,应该要赶快厘清,台湾产业在哪个领域该抓、哪些领域要放手,把资源引导进入仍有竞争力的领域,是很重要的,否则真的会被“动 摇国本”。

  6.海力士传供货出现变数,DRAM看涨;

  行动记忆体行情本来就看俏,三大供应商之一SK海力士传供货出现变数,三星、美光支援苹果之余,恐造成其他产能供应不及,不过,分析师指出,华邦电目前在 行动记忆体上,主力产品等级和三星等大厂不同,虽不会分食到苹果订单,但可吃到一些二线厂商的订单,同时整体DRAM价格提高,大厂获利有机会改善。

  记 忆体大厂近期纷纷转进行动记忆体,不过据TrendForce旗下记忆体储存事业处DRAMeXchange统计,第2季全球行动记忆体营收市占中,三大 DRAM厂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占比已来到98%,仅龙头三星就高达61.5%,排名第四的南亚科仅1.1%,排名第五的华邦电微幅下跌至0.8%。

  新闻辞典》行动记忆体

  行 动记忆体(Mobile DRAM)是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的一大类别,主要应用在智慧手机与平板电脑,其他如穿戴装置、汽车电子应用、游戏设备等,也都内建有行动记忆体,相较于电脑用DRAM,行 动记忆体有低耗电、轻薄等特性。

  和DRAM相同,行动记忆体主要作为常用程式或资料的暂存区,用来加快运作速度,当行动装置关闭,相关记忆内容也将遗失,以便下次开机重新储存资料。近年来,由于智慧手机等行动装置产品是市场最大动能,新兴的行动记忆体已经成为DRAM产业新亮点。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8;邮箱:aet@chinaaet.com。